佛教
-
中古律部汉译佛经词汇研究丁庆刚本书以《四分律》《十诵律》《僧祇律》《五分律》《鼻奈耶》等五部中古律部汉译佛经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展示中古律部汉译佛经的词汇特点,描写和分析其中的词汇现象,重点对词形类聚、方俗口语词和疑难词等进行了探讨,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和律部佛典文献整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净土基本教理概论存德净土信仰为整个大乘佛教的核心。本书稿以中印净土教理的历史性演变和发展为中心,结合“叙述式”和“选录式”两种思想史的撰写方法,用绪论加十二章内容,力图梳理净土宗的发展历程,简明扼要的将净土基本教理的演进和嬗变,特别是中国佛教各家各派,尤其是净土宗的创造性诠释和发展作一概要性的解说,借此为佛学院提供一本可全面掌握净土教理入门的基础性教材。
-
中国佛教文化历程洪修平本书主要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全书以中国佛教文化自身的发展为经,以其与别种文化形态的关系为纬,力图展现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揭示中国佛教与政治、经济、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为深入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马德,吕义,马德本书所释校敦煌唐草书《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残卷四卷三种,现分别为敦煌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私人收藏品、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四件写本均首尾俱缺。三种《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残卷,普光本有传世;义忠本仅在《洪武南藏》中得以保存。《洪武南藏》为明代刻造的三个官版中的最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法图本无传世,可能是唐蕃战争期间旅居凉州的长安西明寺僧乘恩的讲稿(乘恩本)。义忠本为抄写本,普光本和乘恩本(疑)为记录稿,且两份记录稿为不同书手所写,三种草书写卷在书法上展示了义忠本的中原风格和普光本、“乘恩本”的河西风格。
-
中国佛性论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以中国佛教思想核心之一的佛性论为主题,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全局着眼,将佛性论置于广阔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佛性思想流传、发展的全貌。全书对中国佛教之佛性的起源、演变和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了中国的佛性思想与印度的佛性学说的差别,并借以探讨佛教中国化的成因和表现。本书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地研究中国佛性的专著,在中国佛教史的范围内作了第一步有意义的探索,具有开拓价值与首创功绩。
-
日本佛教史纲村上专精本书是日本佛教文化研究领域的早期代表著作。作者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将佛教传入日本到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揭示了日本佛教史纲要和主要内容、佛教在日本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发展中所发挥的重大影响。当今距首版已逾百余年,世界范围内对日本佛教的研究已有相当大的推进,但本书在日本学术界和佛教研究领域仍占据重要地位。
-
中华大藏经·续编《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会《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由任继愈先生倡议并担任主编,是继1997年中华书局出齐《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编纂工程,从《嘉兴藏》、《卍续藏》、《频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经及敦煌文献、房山石经中,挑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网罗遗珍,点校流通。《续编》规模宏大,收书约两千余种,八千余卷,分列十部,其中第四为汉传注疏部,分十二辑,收入汉地及古代朝鲜、古代日本与汉地佛教有交涉的著述中,有关印度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典籍的注疏及复疏713种。本书为汉传注疏部第八辑,《续编》全书之99至117册,收录历代对《楞严经》及部分密教、小乘、疑似类经典的注疏66种,包括长水子璿《首楞严义疏注经》、憨山德清《楞严经通议》、一行《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等重要文献。
-
金刚经宗通箋注曾凤仪 撰,张培锋 笺注《金刚经宗通》是明代曾凤仪撰写的一部《金刚经》注本。本书经文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为主,同时参考北魏菩提流支和唐代玄奘译本,打破一般通行本采用的三十二分的结构,以天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所示“断二十七疑”为核心纲领;注文则节取长水子璿《金刚经纂要刊定记》精要部分、傅大士之偈颂,又广泛采集宗门语录中相关机缘语句予以会通,揭示《金刚经》的思想内涵。本书特色明显,对于研究宋元之后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宗通》七卷及曾凤仪《金刚经偈释》两卷为笺注对象,以光绪十一年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校以咸丰三年本、《卍续藏》本及商务印书馆1925年刊本等,并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典籍、人物、名相概念等作出简要注释或解说。
-
吴越佛教光泉 编吴越佛教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影响深远,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天台宗的创立,禅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的发展,乃至近代“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都与吴越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本《吴越佛教(第15卷)》由杭州佛学院编,光泉主编,书中收入了天台宗文殊信仰的实践内容——以《摩诃止观》为中心、吴越佛教戒律学源流、日僧日延与吴越国时期的中日佛教交流——研究史的回顾与展望、菩提达摩的四种人生——唐代禅宗史里的想象力之案例分析等论文。
-
佛教义学研究周贵华 编本书是佛教义学研究第三辑,内容丰富多彩,略分为两大部分,选自两次佛教义学研讨会的参会成果,有中国佛教义学者的研究,也有韩国佛教学者的研究,是一部国际性佛教义学研究成果的汇集。第一部分题为“佛教经论中的佛陀观研究”,由十篇义学论文组成。这组论文选自2018年12月在邯郸市举行的第四届佛教义学研讨会的参会论文。此次研讨会由邯郸西古寺主办、承办,佛教义学研究会、青海北海禅院、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协办,主题为“佛教中的佛陀观”。会议在各方善缘和合下圆满成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尤其要感恩西古寺住持祖灯法师。他不仅领导西古寺主办、承办了这次会议,而且资助了本书的出版。所选的这些义学文章属于佛教经论中佛陀观的义学研究,包括总摄经教中佛陀观的论文,以及诠显单经佛陀观的论文,也包括个别大乘基本论典的佛陀观的梳理与说明;另外,还有论文叙述印度佛教中佛陀观的历史开展,以及阐说佛陀观与佛教作为义学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是“中印佛教研究”,属于中印宗派佛教研究内容,有八篇论文。这组论文主要选自于“中韩佛教义学的对话——以**的研究成果为中心”研讨会的参会论文,其中前六篇是韩方学者的论文,第七篇是中方义学者的义学论文,最后一篇则选自“佛教中的佛陀观”研讨会的参会义学论文,其内容包括印度部派佛教、印度唯识学(瑜伽行)派与中观学派,以及中国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