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佛教文献研究方广锠 著,方广锠 编《佛教文献研究》(第三辑)是论文主要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主办的“敦煌遗书与佛教研究”会议成果,内容主要是对敦煌文献及佛学相关专题的研究。《佛教文献研究》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敦煌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学术学术刊物,每年一辑,该刊设佛教文献研究、书评、专题综述、研究论著目录等四个专栏,宗旨是推进佛教文献研究、建设佛教文献学。
-
觉囊派教法史阿旺洛追扎巴 著,索南才让 译《觉囊派教法史/藏籍译典丛书》成书于民国年间,作者阿旺洛追扎巴被尊为觉囊派第四十五代法王,藏哇寺第九任金刚上师。书中集中介绍了觉曩派他空思想的传承、觉囊派在西藏的形成与在多康多麦地区传播发展的过程,以及历代法王弘扬教法的事迹,是研究觉囊派历史的必备著作之一。
-
安般守意经杜继文 著《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分上、下两卷。原本出自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八卷。其上卷,是影印的《金藏》广胜寺本,下卷是影印的《高丽藏》。都同时附有校勘记。《安般守意经》的价值,在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轨迹。就此经本身言,尽管组织松散,但其总体结构和思想特色还是相当清楚的。大体说,上卷着重论述安般禅本身,下卷广释三十七品经,触及的内容几乎包括小乘佛教的全部修持。
-
大乘玄论邱高兴 著《大乘玄论》一书涉及了三论宗的所有基本概念,如二谛、八不、中道、佛性、判教等,是三论宗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是《大乘玄论》在理论上的重要之点;另一方面,吉藏善于辩论,加上当时学派林立,因此在其《大乘玄论》中保留了许多有关成实师、毘昙师等派别的思想资料。这些派别的思想因著作佚失或仅有口头之传授,因而到后来,人们就难详其学说之脉络了。幸而在《大乘玄论》中保留了这些资料,为后人理解当时之佛学全貌,提供了一个参考,这就是《大乘玄论》之数据价值。
-
法句经吴根友 著本经是一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早期佛典。它与原始佛教思想接近,其中绝大部分的偈颂是佛陀所说的。《法句经》重视四谛,又以“一心”贯穿全经,体现了原始佛教的思想。本经从生死无常入手,最后要求人们通过学习佛法,坚守戒律,开悟智慧,达到涅槃和吉祥的人生境界。 《法句经》以通俗易懂、易读易记的偈颂形式,宣演深奥博大的佛教精义,把数量庞大的阿含经及十二部经浓缩简化,成为学习佛教不可逾越的启蒙读物,更是现代人自我教育、自我心理咨询的无言老师。
-
百论强昱 著《百论》是部短小精悍的作品,这是提婆为《四百论》所作的入门书。提婆作为中观学的第二代人物,继承了老师龙树的思想主张,并有了进一步的发挥,表现在《百论》中。《百论》计有十品,先后为、、、、、、、、、。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讲破执的原则,这是第一部分;至,破除人空、我空、法空,为第二部分;指明连空也不能执着,体现了中观学的思想归趣。
-
大毗婆沙论徐醒生 著《大毗婆沙论》全称《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一般认为它是对《发智论》所作的义疏。作为解读《发智论》的一部书,《大毗婆沙论》对《发智论》八蕴的理论观点和内容逐一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全面又系统地总结了说一切有部的理论主张,并批驳其他部派的观点和各外道的理论。 《大毗婆沙论》在佛学思想史上有很高的宗教和学术价值,具有早期佛教百科全书的性质,同时也是研究部派佛教思想的珍贵资料。
-
十二门论周学农 著本书是三论宗重要依据之经典。其分立十二门以发挥大乘空观,为《中论》之纲要。十二门为:观因缘门、观有果无果门、观缘门、观相门、观有相无相门、观一界门、观有无门、观性门、观因果门、观作者门、观三时门、观生门。 如果要了解大乘佛教,了解在般若经典基础上发展的大乘空宗系统,了解中观学派和中国三论宗,就必须了解《十二门论》。
-
大乘大义章陈扬炯 著本书是东晋慧远与印度高僧鸠摩罗什两位大师之间的佛学问答。慧远为当时南方佛教之领袖,Shou创佛学中国化的先河,他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观点,成立新的佛学理论。而鸠摩罗什是中观学派承上启下之人物,中国四大译经师之一,享誉盛名。当时中国佛教正处于糅合相关学说的酝酿期,中印两大思想家之间的佛法讨论,更是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此番问答可以说是中印两国思想的一次重要交流和撞击,亦可作为两国思想文化之比较。
-
戒律学纲要圣严 著本书作者以浅显的文字,将枯燥又繁琐的戒律内容,配上与时俱进的观念,深入浅出地予以介绍。 本书的特点是兼容通俗、研究、实用三个方面,旁征博引各部律典及古德注疏等资料,将戒律学上各种主要的问题做介绍与疏导。 本书除式叉摩尼戒及具足戒之外,其余各戒,皆录有受戒的仪轨,并且是切实简明、适应于普遍需要的受戒仪轨,以便读者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