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阿育王时代变造佛教之史探随佛禅师 著探究佛教的史实,不可只引据、信受某特定学派的史献记载,必需经过多方史献的引据、比对、耙梳、整治。除此以外,若只探知史献,易流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处境,故有必要参究“经律”与“经律演变”,辅以现实佛教的演变史实,这才较能得知“佛教演变的表里关涉”,尽最大程度地接近佛教史实。本书不仅涉及“第一次经律结集”之《七事修多罗》的原说,兼及部派佛教各派传诵之经、律、论、史献的比对研究,同时探明国际学术界尚未研究确认的印度佛教史实。依此研究佛教演变,探明佛教由务实、团结、昌盛转为分裂、质变、衰微,发生其间的转折点与关键原因,目的是为世人重开正确认识佛法及佛教的窗口,并为佛法的显扬及传承开启新机运。
-
明法品暂缺作者万佛洞真容寺掩映于五台山山咀西侧崖麓之下,三面环山一侧遇水,原址曾于抗日战争前重修,因发现万尊唐武宗灭法时所藏佛像,故旧名万佛洞,历经沧桑,原寺已毁,仅存元建六面五层弘教大师灵骨塔,今由五台山管理局恭请百岁当代大德梦参老和尚驻锡修建,盼在长老的智慧带领之下,将真容寺建为一座如理如法,质朴典观的当代木建佛宗道场。《明法品》乃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当位升进之行,令转更明白。为十行之因。故继此说十行法。十行者,既依普智发信住佛所住,遂能繁兴万行,自利利人。故说十行。十行法门即第四会在夜摩天说之四品。一升夜摩天品,二夜摩偈赞品,三十行品,四无尽藏品。升夜摩天品者明从十住升进,及叙夜摩天王化座迎佛之事。夜摩天王请佛说十偈赞,亦称十如来曾入此殿,显今所人十行理智与古不异也。夜摩偈赞品者明功德林等十菩萨,赞显当位之法劝示升进。以积行在躬其德广荫,故以功德林菩萨赞显也。将说十行法时,十方十林菩萨,各从亲慧梵慧等十慧世界,与刹尘菩萨来集。其菩萨众,各于十眼佛所净修梵行。表此位从慧起行覆荫摄化故。十行品者正说十行名义,示当位所行之行。十行正以十波罗蜜为本。而无行不摄矣。无尽藏品于前本中广明。此不赘述。尊师上梦下参长老。期颐之年,常住圣境清凉山,荷担如来家业。抉华严深旨,指文会理通言适妙,穷微洞奥共百卷,畅演华严真宗八十一部有四寒暑。慧严慧观经论深博,树育僧才无数。丁酉岁寒,梦公长老舍报西辞。寿一百零三,僧腊八十七。法界凄凉天心震悼。今摘集长老所讲,会《明法品》之要义,刊印出版《明法品》为本。广结法缘普利群生,以承长老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之遗愿也。
-
大方广佛华严经陈兵 编,[唐] 罽宾三藏般若 译华严学是印度佛学与中国哲学完美交融的产物,为佛教哲学成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之一提供了理论基础,较大地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严学的重要典籍《华严经》共有三个中文译本,即东晋佛驮跋陀罗所译之六十卷本(亦称“六十华严”),唐代实叉难陀所译之八十卷本(亦称“八十华严”),以及唐代般若所译之四十卷本(亦称“四十华严”)。其中,“四十华严”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乃三个译本中最晚出者,是此前两译的《入法界品》之别译,主要记述了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成就普贤行愿之经过,是研究中国哲学史中的华严学的重要典籍之一。本书经文底本依大正新修大正藏本,在分段、句读方面参考了唐代澄观大师《华严经行愿品疏》中的科判及注疏,力求精当,俾使文畅义晓。经文后附有陈兵教授撰写的《“四十华严”奥义提要》,从“不思议解脱义”“超越佛教之佛教真实义”“普贤行愿义”“导归极乐净土义”四个方面深入阐释了这部经典的深刻内涵及精髓奥义。
-
中古王权与佛教刘威 著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便逐渐与王权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二者的互动与交涉成为近代以来佛教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本书聚焦于东晋到隋唐时期,从“佛教适应王权”“王权影响佛教”两个维度出发,通过选取几组具有代表性的王权与佛教人物,分析并总结了中古王权与佛教关系的类型、模式及其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由此钩沉出一段王权与佛教间具备张力与平衡的政教关系史。
-
禅宗语言话语体系研究李艳琴 著本书以具有同源关系的八本禅籍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禅门内部隐秘的禅宗语言话语体系。此八本禅籍,从《宝林传》(801)开始,至《祖堂集》(952)、《景德传灯录》(1004)、《天圣广灯录》(1023)、《建中靖国续灯录》(1101)、《联灯会要》(1183)、《嘉泰普灯录》(1204),最後至《五灯会元》(1253)。本书从延续四百五十多年的八本禅籍中,辨勘正误,掘发禅籍俗语词和禅籍俗语的一般义和禅宗语用场景下的禅籍义,在疏通禅籍文本的前提下,研究禅门师徒授受的套语套路,构建禅宗语言的话语体系。
-
护教与适性谢天鹏 著北宋云门宗高僧契嵩向来以“儒释一贯”思想闻名于学术史,本文则立足其思想形态探讨其文学样貌。析言之,则涉其生平、性格、哲学观、文学观之综合考察,及其议论文、传记文、诗歌的创作动机、形貌之分别讨论,最后回归宋代文学语境中力图作以中肯评价。此外,书中对研究契嵩之最重要文献《镡津文集》的版本样貌、形成经过与流传演变等问题也作有细致考察。总体来说,虽有不足,亦存新见,当可供相关研究之参考。契嵩在世时,其所获赞誉往往来自与其有交往者,而他们的评价则主要针对其《辅教编》与诗歌。《辅教编》阐儒释一贯之道,其相对于崇佛贬儒的著述而言,显然更易获主于儒学的士大夫好感。契嵩又善诗文,与士大夫多有唱和与书信往来。因此,他们对契嵩的赞誉便集中在儒释一贯的思想以及文法、诗法上。从当时情况看,契嵩的盛名,主要应归功于士大夫们的交相赞誉。彼时的契嵩,作为佛徒,在思想和社会地位方面,与尊儒的士大夫们之间的矛盾被弱化了。不过,契嵩死后,僧人对他的书写与评价超越士大夫们而开始成为主流。他们的讨论开始出现刻意拔高契嵩或贬低儒者的倾向。
-
活在无执无住中陈炳才 著梁武帝的昭明太子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非常好,非常微妙。但这个分品,对背诵帮助有限。因此,《活在无执无住中:的启迪》重新分为三十二小段。《金刚经》是禅宗印证的经典,《活在无执无住中:的启迪》列举了不少禅宗的经典开悟案例,说明其与经文的关系,以便读者共同欣赏、体悟。
-
宝鬘庄严论慈诚罗珠 著《宝鬘庄严论》分28节,包括珍惜、当舍、勿舍、当知、精勤、鞭策等内容。旨在告诫人们要珍惜人生、珍惜生活、珍惜时间,多做一些对社会、对人生有价值的事。本书译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多领域之间的交流互补,融合古今中外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结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述出原著隽永深刻的理论知识。此外,本书也充分还原了原著的语言与理念,让读者可以通过研读此书获得研究更精深宝典的钥匙。
-
夔州天路道坚 著该书搜集整理了奉节县的安坪镇、白帝镇、草堂镇、大树镇、汾河镇等地的300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内容弥足珍贵,填补了该地区佛教研究空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书由多个寺庙遗迹分篇介绍而成,部分遗迹配图呈现,多以碑文拓片为主。对个别涉及“文革”时期寺庙变迁的文字描述,编辑适度做了修改。神话色彩较重的语句有部分删节。
-
以心传心刘泽亮 著本书坚持唯物史观的导向,全面地搜集材料,充分利用今人的研究成果,从中唐社会转型、文化异动的广阔背景来阐释黄檗思想的产生及其时代特征,首次对黄檗禅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作者对《传心法要·宛陵录》进行了艰苦的版本校勘、抓住核心范畴和命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注释及必要的评析,并经深入琢磨,依文意作了分段和标题,使之成为一个可以为现代人所接受、了解的文本,为学人进一步研究黄檗禅哲学思想提供了方便。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之“论”以下编扎实的文本考订、校释和疏理工作为前提,这是我们一贯强调的“义必征实,言必切理”朴实学风的体现。作者在全面校释《传心法要·宛陵录》的学术基础上,对具有内在逻辑体系且充满哲学睿智的黄檗禅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其论说多有新颖独得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