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研究
作者:王砚书 著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6-01
ISBN:9787202055618
定价:¥2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力度不足,导致上市公司违规与舞弊问题比较严重,给公司价值和股东及相关主体的利益造成了严重危害,现有内部监控模式却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针对该问题,王砚书所著的这本《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研究》首先对我国现有的内部监控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发现了该模式的理论不足;其次,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对218家上市公司现有内部监控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了该模式的现实不足;接着,针对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的问题,构建了上市公司内部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最后,利用GRAP-ANP方法和设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得出了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有利于强化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有利于提升公司价值的结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研究》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 1.论证了我国上市公司现有内部监控模式存在的理论不足,如: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之间缺乏应有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内部监控系统被人为割裂,无法发挥系统的协同效应;内部监控的嵌合力差,无法保证监控效果;监事会中缺乏多元化监控主体等。以理论分析结果为基础,论文创新地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即,把已经混合在经营行为中的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剥离出来,与监事会进行统合,形成上市公司内部层级分明的监控网络,从而强化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2.证实了上市公司现有不同内部监控主体未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违规与舞弊行为的现状。论文以我国证券市场上遭到证监会处罚的109家上市公司以及随机抽取的相同数量的对照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其内部监控效果。研究发现在监事会制度的7个典型特征中,监事年薪、监事会提出异议数与上市公司违规之间联系相对比较紧密;在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制度的7个典型特征中,独立董事亲自参加会议的比例高低是影响上市公司是否违规的一个相对显著因素,而是否成立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与监控效果的关系不显著。以实证分析结果为基础,论文提出了改变审计委员会隶属关系,提高监事待遇等建议。3.构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控的新型模式,即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提出监事会应该居于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模式中的主导地位,审计委员会隶属于监事会,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即建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自上而下的内部监控链,实现公司治理监控和公司管理监控的有效对接,在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衔接与互动框架内解决对董事会、总经理及其以下的业务执行部门和岗位的监控问题。同时,本书从目标机制、组织机制、动力机制、能力机制等多个方面人手,对监事会及其委员会和内部审计等资源要素进行整体规划,形成系统合力,从而完成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运行机制的构建。4.利用GRAP-ANP方法和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模式暨公司价值提升能力评价模型,并对样本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效果进行了检验。通过检验和对样本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模式与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的比较,得出了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有利于强化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的结论。
作者简介
暂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研究范围与基本假设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2.3 基本假设
1.3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1.3.1 理论工具
1.3.2 研究方法
1.4 内容安排与框架结构
1.4.1 内容安排
1.4.2 框架结构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对公司内部监控主体的研究
2.1.1 对监事会的研究
2.1.2 对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的研究
2.1.3 对内部审计的研究
2.2 对我国内部监控模式选择的研究
2.3 简要评述
2.4 研究空间
2.5 小结
3 现有内部监控模式的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权力制衡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管理学理论
3.1.4 系统学理论
3.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 内部监控的博弈分析
3.2.1 审计委员会与被监控对象的博弈分析
3.2.2 监事会与被监控对象的博弈分析
3.3 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内部监控模式
3.3.1 我国公司内部监控的法律规章
3.3.2 现有内部监控的基本模式
3.4 现有内部监控存在的主要不足
3.4.1 监控主体缺乏独立性个
3.4.2 内部监控的嵌合力不足
3.4.3 内部监控缺乏系统性
3.4.4 监控主体缺乏多元性
3.4.5 监控力度和意愿不足
3.5 内部监控的优化取向
3.6 小结
4 现有内部监控模式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2 监事会效果的实证分析
4.2.1 变量设计与相关假设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方差分析
4.2.4 回归分析
4.2.5 检验结果汇总分析
4.3 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效果的实证分析
4.3.1 变量设计与相关假设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方差分析
4.3.4 回归分析
4.3.5 检验结果汇总分析
4.4 内部监控效果的案例佐证
4.4.1 新太科技案情简介
4.4.2 新太科技内部监控机制分析
4.4.3 新太科技案例的启示
4.5 小结
5 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设计
5.1 内部监控模式的设计方向与目标
5.2 以监事会为主导的合理性
5.3 前提假设与基本要求
5.3.1 前提假设
5.3.2 基本要求
5.4 框架结构与运行机制
5.4.1 框架结构
5.4.2 运行机制
5.5 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的优势
5.6 小结
6 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的效果评价
6.1 评价标准及假设条件
6.2 评价的基本思路
6.3 样本选择及其价值提升能力评价
6.3.1 样本选择
6.3.2 GRAP-ANP评价方法
6.3.3 评价的指标体系
6.3.4 对样本的检验评价
6.4 样本公司的内部监控模式及其评价
6.4.1 样本公司的内部监控模式
6.4.2 对样本公司内部监控模式的比较评价
6.5 评价结论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政策建议
7.4 研究的局限性
7.5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研究范围与基本假设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2.3 基本假设
1.3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1.3.1 理论工具
1.3.2 研究方法
1.4 内容安排与框架结构
1.4.1 内容安排
1.4.2 框架结构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对公司内部监控主体的研究
2.1.1 对监事会的研究
2.1.2 对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的研究
2.1.3 对内部审计的研究
2.2 对我国内部监控模式选择的研究
2.3 简要评述
2.4 研究空间
2.5 小结
3 现有内部监控模式的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权力制衡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管理学理论
3.1.4 系统学理论
3.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 内部监控的博弈分析
3.2.1 审计委员会与被监控对象的博弈分析
3.2.2 监事会与被监控对象的博弈分析
3.3 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内部监控模式
3.3.1 我国公司内部监控的法律规章
3.3.2 现有内部监控的基本模式
3.4 现有内部监控存在的主要不足
3.4.1 监控主体缺乏独立性个
3.4.2 内部监控的嵌合力不足
3.4.3 内部监控缺乏系统性
3.4.4 监控主体缺乏多元性
3.4.5 监控力度和意愿不足
3.5 内部监控的优化取向
3.6 小结
4 现有内部监控模式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2 监事会效果的实证分析
4.2.1 变量设计与相关假设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方差分析
4.2.4 回归分析
4.2.5 检验结果汇总分析
4.3 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效果的实证分析
4.3.1 变量设计与相关假设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方差分析
4.3.4 回归分析
4.3.5 检验结果汇总分析
4.4 内部监控效果的案例佐证
4.4.1 新太科技案情简介
4.4.2 新太科技内部监控机制分析
4.4.3 新太科技案例的启示
4.5 小结
5 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设计
5.1 内部监控模式的设计方向与目标
5.2 以监事会为主导的合理性
5.3 前提假设与基本要求
5.3.1 前提假设
5.3.2 基本要求
5.4 框架结构与运行机制
5.4.1 框架结构
5.4.2 运行机制
5.5 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的优势
5.6 小结
6 监事会统合监控模式的效果评价
6.1 评价标准及假设条件
6.2 评价的基本思路
6.3 样本选择及其价值提升能力评价
6.3.1 样本选择
6.3.2 GRAP-ANP评价方法
6.3.3 评价的指标体系
6.3.4 对样本的检验评价
6.4 样本公司的内部监控模式及其评价
6.4.1 样本公司的内部监控模式
6.4.2 对样本公司内部监控模式的比较评价
6.5 评价结论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政策建议
7.4 研究的局限性
7.5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