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理论与研究
-
普庵信仰研究杨永俊 著本书紧紧围绕普庵信仰,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基于宗教理论尤其禅宗理论的学理分析法,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本书从三个视域展开研究:一是历史的追溯,二是理论的探讨,三是现状的叙述。
-
宗教研究张风雷 编《宗教研究》是宗教学术性刊物,倡导对宗教进行客观的学术性研究,以求推进对宗教现象与本质的更深入的认识;亦以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为己任,由此而重视不同宗教的比较性研究。本刊还试图推动将宗教研究与中国国情及中国文化自身的研究相结合,以促进科学地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促进宗教与当代社会的相互适应与共同进步。本册为第14期,收录《牛头宗法融禅法辨析》《慈云遵式的台净融合思想简论》等文章。
-
民国北京庙宇类型研究杨君 著本书是关于传统社会庙宇类型的一项研究。通过探讨民国时期北京庙宇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庙宇具有的基本特质,归纳出这一时期北京庙宇的整体特点,并重点提出对其中民庙这一类型进行重新认识与研究的意义。以民国北京庙宇作为研究个案,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庙宇形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它们在新旧交替时代存在与变化的真实状况,从而对传统社会民众信仰的形态及特点产生更深入和多层次的认识。
-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 第四辑汪桂平 著《中国本土宗教研究》为集刊,包括理论前沿、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区域聚焦五个栏目,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辑为第四辑,共收录21篇文章,对近年来道教的学术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综述,载录了重要学术会议的内容辑录,选录了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宫观留存、地方信仰、文献整理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探讨与研究的优秀文章。
-
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释义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科学实践哲学吴彤,孟强 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实践哲学逐渐受到重视,本书反映了近几年国内相关研究的前沿进展。不同于科学理论哲学,科学实践哲学从实践与行动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不同的科学观念与知识观念。本书聚焦于科学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从多个视角展现科学实践哲学的不同侧面,内容涵盖科学解释学、科学史、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哲学、政治学等。
-
幸福散论[法] 阿兰 著,李磊 译《幸福散论》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与美学家阿兰的代表作,共有九十三篇随笔,行文简短精炼。阿兰引经据典或用生活周遭的实例,从不同角度诠释这人人渴求的“幸福”主题。阿兰的思维缜密,风格清新,他常用具体而创新的意象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提出论点。这些意象往往来自日常生活,像是一根别针、哭闹的孩子或是在田里休息的农夫。除了这些引人入胜的诗意意象,他也用掷地有声的遣词用字来阐述他的思想,包括大量使用格言。他将思想视为工具,有了这种工具,我们可以掌握现实,并且有尊严地生活。“想要获得幸福,我们就必须有此意愿,并为此而努力。如果我们还安坐在事不关己的观众席上,仅仅是把门敞开,坐等幸福的到来,那么等来的必是悲哀。”“无论现实有多么糟糕,它都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它终结了这场不确定的游戏,它不再是即将到来的事物,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未来。”“如果我们没有对幸福的渴望,我们也不可能得到幸福;因此我们必须渴望幸福,并创造幸福。”每天读上一到两则,便能逐步体会,我们是怎么成为使自己幸福或不幸之人。
-
伪装的宗教[德] 卡尔·克里斯蒂安·布里 著,吴麟绶 译在20世纪20年代,布里曾是位杰出的作家和政论家,《伪装的宗教——集体妄想之批判》一书描写了那个时代种种思想现象的扭曲。那么到底什么是“伪装的宗教呢?”布里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认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充斥着各种思潮,人们被淹没在大量的知识、信息、阐释和经验之中。单个的信息虽并非错误,但汇聚一处,却并不能给人真实的感觉。后来者所缺少的是对整体意义的把握。对此我们心知肚明,但却无法改变,甚至也不想改变。这种听天由命的态度正是滋养伪装宗教的土壤。伪装的宗教给那些无法容忍不确定因素的人一个所谓真实的解释,确切地说是种根深蒂固的所谓事实。这个事实就隐身于现实世界之后,与现实世界仅有一门之隔。只要通过这扇门,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伪装的宗教开启了这扇门后的世界,布里将那里的人称为“世界后面的人”。在布里眼中,伪装的宗教许诺能够解决所有世间悬而未决之事并战胜世间万般邪恶。这对布里而言是宗教和伪装的宗教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布里在书中提出三个观点:伪装的宗教首先是指根植于过去的英雄主义,例如对种族、超人等的信仰。其次是指有关未来的理论,如和平主义、性自由等。第三是指灵魂或通*的帝国,如精神感应、心理分析、人智学等。显而易见,此种分类必然备受争议。虽说书中的一些数据已经过时,一些预言也被后来的结果所推翻,还有些事情我们今天知道得更多、更详细。但这本书像一盏灯,为当时的人们照亮了那个时代并引导人们审视自身。布里是位博学多才的作者,但他在后记中将这本书称为“清除杂草教科书”。这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鞭辟入里且条理清晰。时隔数十年,这本书读起来依然能令人兴趣盎然。慕尼黑大学教授彼得??斯洛特戴克称誉此书为“一部被遗忘的杰作”。
-
适应与引导吴南 著本书探讨的是我国传统宗教在社会转型期发生、发展出的多元的社会“游移现象”。所谓传统宗教,指的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大教,在研究中更加关注的是在唐代已完成“中国化”进程、具有独立自主品格的佛教。所谓“游移现象”,指的是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今社会多领域、多层面、多方面的互动关系、过程及其结果。传统宗教的社会“游移现象”,反映出我国传统宗教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时代化趋势,包容性、开放性特征,以及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维护国家利益、承担社会责任的时代特色。本研究其实也是透过宗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这类现象,折射文明、文化的流动、影响及功能作用。简单地说,研究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的目的,是通过对宗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类型特征、结构功能、运作机制及内在本质特征等现象的描述阐释,提出理论假设,从而能够为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相关的探讨,为本土宗教社会学研究发声、为宗教领域的社会治理献策,从而体现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文化感、社会感和使命感。
-
自足的世俗社会[美国] 菲尔.朱克曼 著,杨靖 译本书以丹麦和瑞典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者基于一年多的实地居住考察,深度访谈了近一百五十位不同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的对象,得出一个核心观点:宗教观念淡薄的世俗社会不仅可能存在,而且完全可以做到温文尔雅、令人愉悦,给人们带来自足、幸福的生活。朱克曼认为,社会的高度发达与宗教并无关联,宗教的影响可以为社会带来医疗和教育的发展,但是同样有可能带来混乱、紧张和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