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理论与研究
-
宗教学是什么张志刚著上将收尾于宗教文化学有“双重的综合意味”。首先,这个晚近最受注目的研究方向,几乎把宗教学的交叉性推向了极致,以致可看做所有理论分支的综合或整合,或许就此意义而言,我们不应把它跟其他分支相提并论。其次,由于前一重综合性,宗教学所探讨的重大问题也几乎都在宗教文化学那里综合或整合起来了。正因如此,这一章在上篇里花的笔墨最多。“问题聚焦”则力求透析“少年思想气象”的深厚度。为什么涉及只一个核心问题呢?或者说,回答“宗教是什么”需要这么长的篇幅吗?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宗教学的全部问题,准确些说,其他所有的问题无不跟它相关,都是环绕着它一层层展开的,也都取决于怎么理解它、如何解答它。在此意义上,该问题又可称为宗教学的“基本问题”或“元问题”。读完上篇可印证以上说法。所以,这个称为“核心”的问题不但是宗教学的而且是宗教思想史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历代宗教思想家,无论信仰什么或属于哪个学派,都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以致一部宗教思想史就是不断更新观念、寻求答案的过程。因此,即使读完下篇也不会找到“最后的答案”,如果能从方法论上得到些许启发,就足以令你我欣慰了。下篇的内容分为这样两部分:一是,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四种主要观点及其热烈争论,即理智论、情感论、意志论和终极论;二是,关于宗教对话问题的三种主要立场及其相互批评,即排他论、兼并论和多元论。这两部分的关系在于,前者的研讨着眼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三个基本方面——智情意及其关系,后者则放眼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宗教关系,针对各宗教相冲突的真理观来盘根究底的——宗教到底是什么,各宗教的回答到底有什么根据,是否应就该问题进行对话;按笔者的看法,基于前者进而思考后者,我们便接触到了晚近宗教研究的前沿课题。最后就本书的讨论重点和评述原则做几点说明:(a)如同在整体上不求面面俱到,我们在各部分的讨论中也将相应地突出重点——“思想上的里程碑”或“理论上的分水岭”,譬如,描述理论分支时,注重的是奠基人或开拓者的思想;探讨核心问题时,则注重不同观念的倡导者或代言人的理论。(b)评述以上人物的思想或理论时,我们将把“述”和“评”相对严格地分开。首先,尽可能地“多让他们的原著说话”,以求如实再现他们的原创性思路——发现问题,寻求方法,尝试解答等;其次,我们再来展开多视角的评论,像现存主要争论,学术背景分析和方法论批评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来自其他学者的成果,在部分章节特别是上、下篇的收尾部分,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但不仅希望读者把这些意见跟他人的成果分开,而且建议重“述”轻“评”,因为前者才是“原汁原味的思想理论”,这也是本书“多让原著说话”的理由。(c)由于研究对象的错综复杂性,宗教学领域自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这一点是读者不难想象的。面对这种“自然现象或正常状态”,我们应奉行一条起码的求知治学原则:首先力求客观公正地了解那些主要的或有代表性的观点,像它们各自的立场和根据,它们之间的分歧或争论,还有他人的批评或评价等,此后才有我们的思考、探索和创见可言。这也就是缪勒给我们的启发: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
西方宗教哲学文选胡景钟,张庆熊主编;尹大贻[等]译本书按照时间的顺序,尽可能简明扼要地囊括西方宗教哲学的重要思想。全书共分九部分,内容包括: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帝的属性,奇迹和死后的生命等。
-
美的历程李泽厚《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世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宁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美的历程》一书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研究的美学纲领,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为“龙飞凤舞”,论述了远古图腾、原始歌舞、陶器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三方面的内容,研究了远古时代原始的审美意识。作者认为图腾歌舞分化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在以后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路。第二章为“青铜饕餮”,论述了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以及艺术从巫术和宗教的笼罩下的解放,青铜礼器逐渐从祭祀风格中解体从而接近了生动的现实生活面貌。第三章为“先秦理性精神”,论述了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体现实践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三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儒道互补,作者认为从表面上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道路,而“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而且,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更是对自然生命抱有尊重和珍惜的态度,所以,作者认为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两者在艺术上的关系也是结合为一体的,儒家体现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则体现了人与外部对象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系。第四章为“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屈骚传统,汉代神话与历史以及与现实的“琳琅满目的世界”,以及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第五章为“魏晋风度”,论述了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陶潜的三方面问题。作者认为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是中国前期封建社会的正式揭幕。这种社会变迁使得烦琐迂腐的两汉经学垮台,代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就是人文的觉醒。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里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等音调都抒发了一种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和沉郁。人的觉醒即是人的主题的重要审美体现。第六章为“佛陀世容”,分为悲惨世界、虚幻颂歌和走向世俗三小节,论述了宗教艺术逐渐从悲的精神走向中国百姓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宗教体现在壁画上的世俗化的审美方式等问题。第七章是“盛唐之音”,分为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这三个小节。作者认为盛唐艺术在李白的诗歌上奏出了最强音,李白诗歌不仅仅是描写青春、江山、边塞,而且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纵论人生。李白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第八章为“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的中唐文艺,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第九章为“宋元山水意境”,论述了宋元山水画的从无我之境,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以及到有我之境的美学问题。作者认为北宋山水画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有一种“可游可居”的自然与生活的关系。第十章为“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绘画与工艺这四个问题。作者认为这个时期的戏曲小说所传达的社会意义是史无前例的,其大胆揭露社会矛盾,体现人世悲苦的关怀,以及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哲学思想的涌现都是极为重要的。浪漫主义变易为一种像《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那样的感伤文学,而《儒林外史》则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因此,明清文学所体现的世态人情,悲欢离合是中国古代文艺史上最为综合和深刻的时期。以上这十章内容就是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的大致脉络和基本内容。
-
宗教的阐释高长江著<br>本书旨在从根本上解读“宗教究竟是什么”这一重要理论课题。作者在深刻反思和批判若干年来人们关于宗教之本质的种种非本原认识的基础上,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切入,对宗教的本质做出了新的阐释:宗教是人类理解与把握人和世界以及人与世界之关系的世界观理论。本书不仅展现了作为一种世界观理论的宗教对世界本体的思索,对人类生存的关怀以及对现实存在的超越的形而上学品质,而且还分析了人类以宗教的方式把握人与世界的活动的基本表现——民族性和时代性蕴涵及基本途径——艺术的方式和语言的方式;并对新千年宗教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宗教与人类精神科学的关系及其在人类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提供的文化资本及智慧资源进行了理论思考和诠释。
-
宗教学小辞典何光沪主编本词典共收词目约680条,总字数约18万字,包括宗教学总论、宗教哲学、宗教史学、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七个大类,每一大类又分若干小类。对宗教的起源、历史演变和现状等作了精辟的阐述。除前面有词目分类表外,书后还附有词目笔画索引,供读者查阅。
-
空与光明(英)唐·库比特(Don Cupitt)著;王志成,何从高译本书主要讨论以下这个主题:我们现在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宗教世界观,而且它必定是我所称的“反实在论”类型的。本书由这个主题得出一个必然结论是:我们对我们新的全球化的和以科学为导向的工业文化不应持悲观主义的态度。
-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陈霞主编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在信仰模式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现仅就两者之间的区别方面来进行比较。此处,“中国宗教”只局限于汉民族范围,主要指佛道两教和民俗信仰;西方宗教是指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在信仰模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宗教信仰特征上来比较,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与之相反,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第二,从宗教信仰意识上来比较,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是以现世功利意识为主体,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是以教义意识为主体。第三,从教派关系上来比较,中国宗教的信仰社会是以皇权为主体的共处相争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而西方宗教的信仰社会是以教权为主体的相互排他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
-
理性与信仰(英)约翰·希克(John Hick)著;陈志平,王志成译当代杰出的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为我们这个多元宗教并存的时代描绘了一幅如何处理好诸宗教间关系的哲学范式——宗教多元论。他认为,世界各大宗教都是对同一级极实在同等有效的回应。依此,宗教优越感、人的未来、宗教间关系等等都必须有一全新的认识。在这一全新的思想领域,本书只能算作一位哲学家迈出的最初几步,其中收集的论文反映了作者的尝试和探索。首章具有自传性质,与其他各章不同;它描述了一种全球化视野在形成过程中所遭遇的三次论战。当然,个人经历不应该强加于人,所以,本章可略而不读,这完全不影响读者理解后面较具哲学性的论述。不过,哲学家的也是人,自有其生命历程;考察一位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如何相互影响,对某些人而言也许不无趣味。
-
隋唐道家与道教李大华,李刚,何建明著本书包括隋-初唐王朝的崇道与道家思想之兴盛、论成玄英的重玄思想、王玄览《玄珠录》解读、吴筠的道治论与神仙可学论、张志和《玄真子外篇》的新庄学、强思齐的重玄思想与道论。
-
国际易学研究朱伯昆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