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理论与研究
-
吠檀多之后的神学[美] 弗朗西斯·沙勿略·克鲁尼 著;王志成 编;富瑜 译《吠檀多之后的神学》是一本真正富有原创性的著作。首先,《吠檀多之后的神学》阐述一个基本真理:人类及其共嗣体必须根据经典文字指导生活,而不是从经典的缩减教义,遑论针对经典的解释学理论。其次,《吠檀多之后的神学》拒绝采纳高层次观点即从宗教历史学角度将一些有吸引力却浅显的结论加诸于基督教或印度数之上。既不赞同教条主义也不赞同自由主义,而是采取中道。作者不攻击任何一种宗教,他欣赏、比较、并从这个过程中寻求启发。《吠檀多之后的神学》对天主教神学家的建议值得关注。宗教历史学的学者,能从《吠檀多之后的神学》中获得如何与非基督教对话的启示。
-
中国宗教走出去战略论集蒋坚永,徐以骅 编2014年9月26-27日,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和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宗教走出去战略高层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中国宗教走出去战略论集》收录了在该论坛上的发言以及有关论文共16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宗教走出去及如何走出去的历史、现状、挑战、模式和前景。这些发言和有关论文对促进我国宗教走出去战略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
-
澳门宗教报告邱永辉 陈进国 著本书是2013年10月在澳门召开的“宗教与可持续社区”学术研讨会的成果文集。书中展示的是宗教研究所发生的“范式的转变”,即更多注意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作用。书中特别关注巴哈伊教的社区建设经验。在各种宗教与可持续社区关系研究中,巴哈伊信仰的可持续社区理念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其在全世界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也值得总结和借鉴。
-
走向觉悟之路胡启锐 著《走向觉悟之路 哲理论文自选集》提出并阐明了——脑力劳动实践论、人与自然友好论、危机矛盾广泛论、比较方法改革论、人本民本结合论。
-
劳动哲学概论王江松 著《劳动哲学概论》建构了一个劳动哲学的范畴体系。根据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从“劳动一般”,经过“劳动者”、“劳动与价值”、“劳动与产权”、“劳动与资本”、“劳动与管理”等环节,到“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劳动哲学透视”、“对工会运动的劳动哲学透视”,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劳动哲学概论》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有关劳动与工会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供劳动与工会部分管理人员参考。
-
宗教与美国社会徐以骅 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系列丛书出版的主旨是为促进国内学界对美国宗教以及其他相关议题的研究。鉴于宗教在美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重要性,研究美国宗教对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美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样鉴于宗教在美国对外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美国在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可以说宗教研究不仅是美国研究,而且是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基础之一。作为中美关系中的历史性、经常性和情感因素,宗教对中美关系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议题。
-
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解曾琦云 著《太上感应篇汇编》对道家经典《太上感应篇》原文进行逐句分析,并举出古今案例来作证,讲述事理圆融,文字简洁优美。本书为汇编原文加注标点,对生僻字词以及人名、地名、典故、引文等进行注释并译成现代白话文,对原文中史实还不够详细的内容作了“译者补充”。本书历经数百年白话再版面世,中国社科院宗教所黄夏年先生和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分别为本书作序。
-
辨非集[宋] 善熹 著《辨非集》一卷宋代善熹着善熹(一一四八——一二〇四)又作善喜为南宋「华严四大家」之一师会法师弟子会主持苏州宝幢寺嘉典长药寺杭州慧因寺等名刹薯有《辨非药》《注同教问答》《斥谬》《评金剐蝉》等着作、在本害中善熹对解空法师的《金耐通论》《金刚事苑》二书进行了批驳以维护华严宗第五祖圭峰宗密「禅教井用」的思想反映了雨宋时期佛教内部华严宗与天台宗的争辩因解空法师所着《金刚通论》《金剐事苑》二书早已亡佚唯有通过《辨井集》可以见到两书主旨我国文献中对高丽回避讳字的*早记载亦出自《辨非集》因此该经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部《辨非药》为南宋刻本全书共十二版每版牛页三十行行二十一字据该经卷首显示善熹作序於
-
京师人文宗教讲堂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 编“京师人文宗教讲堂”系列讲座是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举办的纯公益学术讲座,面向广大师生,面向全社会,邀请海内外人文宗教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主讲。讲堂开设儒学、道学、佛学、中医四个系列讲座,每月两次,于当月双周周六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内举行,自2011年起,已历四年。该系列讲座2011年所讲内容已收录于2012年出版的《相克相生 共进共荣——“京师人文宗教讲堂”讲演集(2011)》。本次出版的《京师人文宗教讲堂(2012年卷总第2卷)》是2012年所讲内容的文集。
-
精进心圣凯 著《精进心》收录了作者圣凯在2014年的对佛教经典思想以及一些社会现状的思考和随笔,是作者这一年里微博精华文字的结集,内容紧跟当今时代思潮,思想深刻,文笔精美,对广大佛教信众有深刻的启发作用。作者在佛教界有广泛影响,有一定的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