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理论与研究
-
苏州百座寺观教堂郁永龙 著苏州宗教历史悠久,佛教传人苏州至已有1700多年历史;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在东汉时期即开始传人苏州;伊斯兰教于元代在城中建礼拜寺;天主教于明代传人苏州;基督教大规模传人苏州是19世纪后半叶。我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
-
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英]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著;周邦宪 译《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修订版)/汉译经典名著》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两部专著的结集。在《宗教的形成》一书中,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对宗教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宗教主要是人内在生命的一门艺术和一套理论,而并非主要是一桩社会事实。宗教的意义在于,它的关心不囿于一方一处,关心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即突破了社会意识的樊篱,具有了世界意识。《符号的意义及效果》一书中,作者就“符号的意义何在?”“如何理解符号的效果?”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作者指出:“当人的心理经验中的某些成分,鉴于其他成分而引起了意识、情感及习惯,这时人的心理便是以符号在进行活动。”符号负载着传统和历史的力量,传统积淀下来的那些符号引导人们去为了通常的目的而共同行动,具有凝聚力量与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
-
西北宗教论丛才让,答小群 著《西北宗教论丛(第4辑)》所选稿件以西北宗教研究为重点,兼及其他区域的宗教研究。编辑中,我们仍以具体宗教类别为专题划分标准,既有理论与政策的提纲挈领分析,又有佛教、道教、民间宗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的历史与现实探研,亦有宗教与民族关系的历史实证考据。所选稿件各有特色,虽然视角有所不同,却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宗教的认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法] 亨利·柏格森 著;王作虹,成穷 译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出版于1932年,是柏格森最后一本重要着作。他认为生命的冲动起源于超意识,这就不可避免地陷于神秘主义和接近了基督教。他在1937年的遗嘱中曾表示:如果不是在纳粹迫害期间他不愿与犹太伙伴分离,他或许会成为天主教徒。在《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中,他认为体现爱的上帝和体现上帝造物的进化会得到爱的回报,并把这一观念与特定的道德和社会类型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一个开放的社会是多样化的、实验性的、进步的、创造性的和充满精神气息的,它的道德标准变通地体现本能,动态的宗教兔除了理性的教条,这样的社会里居住的是英雄人物、创造者、圣者和神秘主义者。而封闭的社会则是机械的、刻板的、保守的和独裁主义的,其道德标准是静态的和专制的,其宗教则是仪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这种把道德义务和社会强制联系起来的观点可以用来为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服务,因而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学集刊·密教研究吕建福 编《密教研究》作为陕西师范大学宗教学集刊之一,是密教研究的专题性学术集刊,主要展现中国学术界研究密教的最新成果。每年出版一辑,每辑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附设动态综述。《陕西师范大学宗教学集刊·密教研究(第2辑):密教的派别与图像》主题是密教的历史与图像,分历史传播、教派关系和文物图像三部分,共20篇学术论文,其中除《道教与密教》1篇外,均选自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美] 武雅士 著;彭译安,邵铁峰 译;郭潇威 校《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缘起于1971年在美国加州举办的一次有关中国研究的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中,研究者针对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的参加者大部分是从事中国研究的社会人类学家,他们的田野工作主要在中国香港和台湾进行,涉及的主题包括汉人对神、鬼、祖先的崇拜,中国民间信仰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等。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只是一本会议论文集,但是时间证明本书已经成为中国宗教研究的经典之作。说其经典,不是说其论述完全正确,而在于它能提出有意义问题,引发后续的研究,《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推动了社会人类学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
-
美国宗教史研究董小川 著《学术之星文库:美国宗教史研究》在序言部分全面介绍了中国学界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研究现状,在正文部分系统介绍了美国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摩门教、伊斯兰教、印第安人宗教、亚裔人宗教、膜拜团体的历史与现状,内容丰富,史料充实,可读性强。
-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李提摩太在华宗教与社会实践研究何菊 著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华生活长达40多年,有着突出的社会影响。根据他的实践活动,运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考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下,李提摩太作为传教士在中国社会中扮演“内部他者”的角色得到突显。他一方面将外部世界的要素带入中国社会,使之与中国内部的变革要素相结合;另一方面因为身处中国社会之中又使自己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一种内部力量。通过内外力量的转化,中国社会文化对传教士等外来要素进行包容和吸纳,整合之后激发新的社会力量促成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因此,中国社会变革最终是精英和民众基于本土社会文化的积淀,包容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实现的。
-
神异资源文永辉 著;麻国庆 编《民族与社会丛书·神异资源:一个西部社区的宗教市场与宗教经营》通过对贵州省瓮安县的一个社区——草塘宗教市场的田野调查,从宗教供给面(各种宗教组织和宗教人物)入手,探讨各个历史时期草塘宗教的兴衰原因,系统而详尽地呈现各类型宗教组织和人物的多样化宗教经营手段。《民族与社会丛书·神异资源:一个西部社区的宗教市场与宗教经营》对中国宗教信徒的“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宗教市场论对中国宗教问题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但以“弥散型宗教”为主的中国宗教市场对宗教市场论的众多命题构成了挑战。
-
新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研究何虎生 著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党和政府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宗教政策,指导了中国宗教工作的实践,党和国家的宗教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时期以来,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独立自主自办等宗教政策不断提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政策体系逐步形成,需要加强研究,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归纳总结。
党的宗教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将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