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思维是一种能量欧阳绛编著牛顿、爱因斯坦以他们在科学上的发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爱迪生以他的发明、创造,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李白、杜甫的诗,苏轼、辛弃疾的词,读后令人有美的享受。他们之所以有那样伟大的成果和业绩,说到底,是由于更好地发挥了大脑的潜力!您想要发挥自己大脑的潜力吗?那就请你阅读《思维是一种能量》,它定会使你有所收益。思维科学讲述的是:思维的机制、思维的功能和思维的欠缺,以及如何改善思维的机制,如何发挥思维的功能,如何避免思维的缺欠。《思维是一种能量》旨在帮助读者开阔思路,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
知道点中国哲学田小飞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一批青年学者编了一套“知道点”丛书,邀我写序。我对丛书的名称有点好奇,一问,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就决定写了。 原来,这套丛书里每一本的标题,都以“知道点”开头,如《知道点中国历史》、《知道点中国文化》、《知道点世界文化》……落脚点都显得宏大,而着眼点却很谦虚,显出青年学者的俏皮。中外文化是万仞群峰,我们不应该畏其高峻而仓皇躲开,更不应该看了两眼而自以为已经了如指掌。我们所能做的,是尊敬地在山脚下仰视,勤快地在山道口打听,简单说来,也就是:知道点。首先,不知道是可惜的。区区五尺之躯,不以文化群峰作为背景,只是一种无觉无明、平庸卑琐的生理存在。人凭文化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并通过文化证明自己是谁,对此,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有一种荣辱感。记得去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一次全国直播的青年艺术人才大奖赛,比赛中有一项文史知识测试,结果出乎意料,几亿观众对这一部分的关注远远超过比赛的主体项目,全国各省观众对于自己省派出的选手在艺术技能上的落败并不在乎,却无法容忍他们居然答不出那些文史知识的试题。由此可知,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还是习惯于在文化上寻求自身尊严和群体尊严的,这很不错。但是,紧接下来的问题是,又必须提防人们对于文史知识的沉溺。沉溺,看似深入,实则是一种以文化名义制造的灭顶之灾。中国明清之后一直有一批名人以引诱别人沉溺来谋生,很不道德。因此,必须在文化的群峰间标划一些简明的线路,在历史的大海中铺设一些浮标的缆索,使人们既领略山水之胜又不至于沉溺。这种做法用一种通俗用语来表述,就是不必知道得太多、太杂、太碎、太滥,只须“知道点”。“知道点”,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高标准。这就像线路的设定者一定比一般的逛山者更懂得山,缆索铺设者也一定比一般的游水者更熟识海。不仅更懂、更熟识,而且也更有人道精神,更有文化责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北大青年学者们编写这套“知道点”丛书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新世纪的公民不可能全然舍弃人类以前创造的文化历史背景,却又不能让以前的创造来阻断今天的创造,因此应该有更多的山路划定者和缆索铺设者。只有这样,壮丽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财产。
-
四书集注(宋)朱熹注;王浩整理《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代表性著作。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宋明理学中的“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即程颢与程颐)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被其弟子和后人汇编为《朱子语类》。而《四书集注》则是朱熹一生中下功夫最大的且影响也最为深远的著作。《四书集注》又名《四书章句集注》,曾成为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教科书。其中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个部分。朱熹将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大学》通常被认为是曾参所作;而《中庸》则被认为是子思所作(该著被认为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因怕其年久失传,故而书授于孟子)。由此可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代表了从孔子经过曾参、子思而传于孟子的儒学道统。朱熹认为,孟子之后继此道统之“绝”的是二程。他在该集注中所作的注释是对二程等理学家的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挥。朱熹认为《四书》比《五经》要简单明了,更便于初学者,也更容易见效,是登儒学高堂的阶梯。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还阐述了其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等重要思想。《四书集注》是一部集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和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为一身的重要的思想典籍。虽然其中有不少思想现在看来很不合时宜,但作为一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学的经典著作,其中也有不少的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故很值得一读。
-
孤独者的心灵漫步张艾君著本书是用来唤起行动的唤醒生命的,是一本人生哲学的通俗读物。收录有:每天保持信心一点点、万念俱灰的时候、在沉默中坚持、走向终极信仰的人类等文章。
-
知道点世界哲学李义天,袁航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一批青年学者编了一套“知道点”丛书,邀我写序。我对丛书的名称有点好奇,一问,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就决定写了。原来,这套丛书里每一本的标题,都以“知道点”开头,如《知道点中国历史》、《知道点中国文化》、《知道点世界文化》……落脚点都显得宏大,而着眼点却很谦虚,显出青年学者的俏皮。中外文化是万仞群峰,我们不应该畏其高峻而仓皇躲开,更不应该看了两眼而自以为已经了如指掌。我们所能做的,是尊敬地在山脚下仰视,勤快地在山道口打听,简单说来,也就是:知道点。首先,不知道是可惜的。区区五尺之躯,不以文化群峰作为背景,只是一种无觉无明、平庸卑琐的生理存在。人凭文化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并通过文化证明自己是谁,对此,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有一种荣辱感。记得去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一次全国直播的青年艺术人才大奖赛,比赛中有一项文史知识测试,结果出乎意料,几亿观众对这一部分的关注远远超过比赛的主体项目,全国各省观众对于自己省派出的选手在艺术技能上的落败并不在乎,却无法容忍他们居然答不出那些文史知识的试题。由此可知,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还是习惯于在文化上寻求自身尊严和群体尊严的,这很不错。但是,紧接下来的问题是,又必须提防人们对于文史知识的沉溺。沉溺,看似深入,实则是一种以文化名义制造的灭顶之灾。中国明清之后一直有一批名人以引诱别人沉溺来谋生,很不道德。因此,必须在文化的群峰间标划一些简明的线路,在历史的大海中铺设一些浮标的缆索,使人们既领略山水之胜又不至于沉溺。这种做法用一种通俗用语来表述,就是不必知道得太多、太杂、太碎、太滥,只须“知道点”。“知道点”,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高标准。这就像线路的设定者一定比一般的逛山者更懂得山,缆索铺设者也一定比一般的游水者更熟识海。不仅更懂、更熟识,而且也更有人道精神,更有文化责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北大青年学者们编写这套“知道点”丛书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新世纪的公民不可能全然舍弃人类以前创造的文化历史背景,却又不能让以前的创造来阻断今天的创造,因此应该有更多的山路划定者和缆索铺设者。只有这样,壮丽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财产。
-
依偎那一束花香矫友田著本书是一本风格温馨、唯美的随笔集子。在书中,作者以睿智和充满洞见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一件又一件生动感人的生活事例,从中诠释人生与爱情的真谛。
-
孔子新说傅佩荣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贫困的幼年、古代的教育、老子的教训、早期的职业、长期的工作、耐心的开导、艰辛成长路、情感更真挚等内容。
-
谁是罗兰·巴特汪民安著《谁是罗兰·巴特》是一部重印之书。同第一版相比,它惟一的变化是书名——从1999年初版的《罗兰·巴特》改为现在的《谁是罗兰·巴特》。当初它被列入了一套丛书,现在,它从那套曾使它受益的丛书中解脱出来,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重返它最初的语境——无论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语境,还是作为智识生活的语境。罗兰·巴特的著述是不朽之书。通常是,一本评论不朽之书的书往往是速朽之书。除了少数的不朽之书外,大部分书籍总有它固定的存活年龄,有的作者都力图延长它的生命。作者的《谁是罗兰·巴特》,如同大多数速朽之书一样,在初版之后,很快就如预料中的那样消失了,它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今天,它能够幸运地再生,并且能够重新的拥挤不堪的书店中挤占一个位置,这既让作者充满了喜悦,也让作者充满了感激:这份喜悦毋庸置疑;一旦《谁是罗兰·巴特》(不论《谁是罗兰·巴特》幼稚与否)的年轮得以意外地增加,它的作者就会如同它当年初版时那样获得极大的满足;而这份感激要送给所有成就了作者的喜悦的那些人。
-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美)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著;宝树译《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在美国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齐名,是哲学入门的必读书目,已被译成二十种语言出版。在这本小书中,当代西方哲学界的领军人物内格尔用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以及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他告诉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如何知道他人心灵的存在;如何判断行为的对与错;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又如何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希望你对生活的审视,就从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开始。《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的目的不是要给出答案——即使我本人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你引向哲学问题。与其先学上一大堆哲学理论,不如首先对这些理论所要尝试解答的问题产生困惑: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我们如何知道他人心灵的存在?身体与心灵的关系是怎样的?词语的意义何在?我们有自由意志吗?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什么样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死亡是否意味着终点?生活的意义何在?
-
全球视野中的智慧追寻丁东红、郭大为中共中央党校是培养中高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最高学府,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以往西方哲学思想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