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杨近平该书稿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互动和历史互动思想为基础,合理借鉴不同学科和西方的社会互动理论,从而深刻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年计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该书稿揭示了新中国五年计划波澜壮阔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波澜壮阔推进的历史,五年计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作用,构成了新中国发展史上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该书稿以详实的历史事实与扎实的思想理论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年计划的科学制定和实施,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的。在此基础上,该书稿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成为主导制定五年计划的核心内容,成为实施五年计划的方法路径。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挫折和失误的时候,由于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必然出现问题,导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损失。该书稿提炼出了推进五年计划工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有其自身的规律,遵循这个规律,五年计划就能够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之,一旦违背这个规律,五年计划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损失不可避免。
-
叔本华意志论美学思想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曹阳曹阳著的《叔本华意志论美学思想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共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关于叔本华的意志理论对绘画艺术影响的研究,明确了目前的研究现状,也突显了本书的创新点。第二章由分析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入手,理清了表象和意志的关系。进而以意志为基础,论述了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主要包含美的理论与意志客体化这两个核心内涵。第三章论述叔本华的意志论美学思想对艺术创作主体的作用和影响,从沉思、天才和崇高三个角度入手,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论述了意志对绘画创作的作用和影响,结合一些具体的画家及作品,选择对受意志理论影响比较明显的一些流派详细论述,包括后印象派、象征主义、立体主义和抽象绘画。第五章评价了叔本华意志理论的价值和局限及其对现当代艺术产生的影响,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原因、影响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对现当代艺术影响的利与弊。以“意志”作为思想核心的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对19世纪末期的绘画,以及现代派绘画、后现代派绘画,都或多或少的有所影响。进一步看,叔本华的理论解释了现代人类的精神生存困境。
-
未发现的自我(瑞士)荣格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
关于施蒂纳虚无主义思想的理论探究赵亮暂缺简介...
-
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程恩富暂缺简介...
-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审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借鉴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完整理论体系,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三大规律,突出了理论的先导性与前沿性。客观描绘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创新的历史演进,总结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鲜明特征和中国经验。并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的目标、原则和路径,积极回应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
沿着马列的足迹朱辉军《沿着马列的足迹(文艺的科学阐述与中国贡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两个阶段的重大发展进行了深刻全面的阐释,并就创作主体、艺术生产、文艺与经济的关系等文艺实践的若干重要问题,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史上的重要论说,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学术性。
-
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闫杰花,胡玲,陈立言中国和越南两个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因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两国早期路径的不同,国情、党情、民情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不尽相同。《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在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一、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历程比较;二、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比较;三、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方法比较;四、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制度。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本书编写组暂缺简介...
-
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对话谭培文“文本乃治学之本,现实为创新之源”。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既立足文本,又关注现实。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根本矛盾与弊病,探寻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途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起点,亦马克思文本创造的逻辑开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文本走向现实地创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内在关系不难发现,对利益问题的关注,特别是为实现广大人的根本利益,是促使马克思主义从文本走向现实的主要中介。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是破解文本与现实之疑难,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础。文本与现实相统一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对话》试图从文本与现实之关系角度,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