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文集毛兴贵暂缺简介...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创新发展周宇豪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奋斗目标为引导的各具特色的新闻舆论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要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事业发挥了先遣队和生力军作用。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发展既有执政党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因,也是执政理念顺应社会发展大势的必然结果。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中国担负的国际社会责任日益增加,如何在对外交往中有效表达中国声音,建立中国话语权,日益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本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理论成果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并以巩固发展执政基础和加强改进意识形态领域党建工作作为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切入口,从历史地位、重大作用、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等方面对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科学体系及其本质特征和创新发展的理念、主要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准确地分析总结。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哲学黑格尔 等著本丛书所选之书,立场观点不囿于一派,学科领域不限于一门,皆为文明开启以来,各时代、各国家、各民族的思想与文化精粹,代表着人类已经到达过的精神境界。丛书系统译介世界学术经典,引领时代思想,为本土原创学术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为推动中国现代学术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纪念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我们首次以布面精装的形式整体推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的珍藏本700种,包括已出版的第1辑至第15辑的六百余种,和即将出版的第16辑和第17辑的部分品种。珍藏本延续传统分为橙色、绿色、蓝色、黄色和赭石色五类,对应收录哲学、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历史·地理和语言学等学科的学术经典著作,既利于文化积累,又便于研读查考。
-
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池忠军《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把握西方和东亚公共哲学研究热潮兴起的问题意识与功能预设,在比较的视野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当代价值是公共事物治理的基本规范。系统分析了西方和日韩公共哲学的理论途径和概念界定,借鉴中国学者关涉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研究途径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公共性的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特质。在马克思思想自身发展的途径上证明这一界定的合理性,以及以此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物治理之道的逻辑理路。
-
死亡、战争与献祭(美)布鲁斯·林肯本书以语源说、语义学等学科为工具,考察了古代印度、伊朗、希腊、罗马、凯尔特、日耳曼等民族的文学与历史文本、语汇、神话、仪式、社会组织结构、法律程序及物质遗存。同时,阐发了印欧民族关于战争与献祭的行为及其所蕴涵的生死观;探讨了印欧神话中死亡与葬礼的布局,辩说了与之相左的观点;指出了不是共同的语言或共同的血统,而是共同的社会结构和共同的历史境遇才产生了印欧民族共同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并决定了他们活着的方式和死去的方式。
-
哲学与生活 艾思奇著艾思奇《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的一部通俗哲学经典,开哲学大众化之一代风气。该书主要收录了艾思奇在上海《读书生活》杂志担任编辑时,为回答读者提问所发表的文章,旨在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些文章中他从“生活”入手,力图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又用这些道理来指导现实的生活,从而让人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
国际孔孟学刊曾振宇 冯兵 杨少涵 冯兵《国际孔孟学刊》由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和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一年2辑,在我社连续出版。是关于海内外儒学研究及传播的国际性高端集刊。研究领域涉及儒学研究的各个方面,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义理研究。主要栏目包括1.海外儒学研究;2.经学研究;3.四书学研究;4.子学研究;5.儒家思想新探索。与该学科领域其他期刊或集刊相比,本集刊有以下特点:一、关注到海外儒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二、作者群中海外作者比重相对更大;三、作者以名家为主。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的建院宗旨与研究目标,是在加强儒学义理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海外儒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以及儒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状况。本集刊出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海内外儒学界在这方面的新研究成果,为儒学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有效平台。主编曾振宇,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教授。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2000年获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破格提拔为教授。山东省儒学研究领域“泰山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副院长、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第9、10、11届政协委员。国际儒联理事,国际儒联宣传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韩国儒教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学会副会长,中国墨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理事等。编辑委员会由海内外专家学者组成:张学智,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北京大学,教授;丁四新,清华大学,教授;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湖南大学,教授;肖永明,湖南大学,教授;林乐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彭国翔,浙江大学,教授;董平,浙江大学,教授;吴根友,武汉大学,教授;詹石窗,四川大学,教授;乐爱国,厦门大学,教授;朱人求,厦门大学,教授;苏费翔,德国特里尔大学,教授;潘朝阳,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黄勇,香港大学,教授;姜真硕,韩国首尔大学,教授;杨泽波,复旦大学,教授;成中英,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陈支平,厦门大学,教授;黄俊杰,台湾大学,教授;白奚,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可真,苏州大学,教授。
-
大众哲学 艾思奇著艾思奇《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著作。全书从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五个方面对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和阐释。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书中的观点不仅在当时成为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而且至今仍然具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本书*特色就是将深刻的哲学观点寓于浅显生动的事例之中,读者可以透过这些事例,发现看似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其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内容的通俗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
-
学科贯通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刘召峰《学科贯通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一种解读》上篇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新的解读:首先,对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进行了辨析和拓展运用;而后,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解读了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资本论》的哲学意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统一性。中篇力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视野中重新审视社会形态理论及相关争论:回顾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史,考辨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社会形式等核心概念,追问马克思考察社会形态问题的理论逻辑,评论相关学术争论。下篇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贯通视野之于研究具体理论问题的重要意义: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相关论述为主要理论依据,对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新的评析,对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论述的贡献进行了新的概括,对王学典教授关于唯物史观、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的论述提出了商榷意见,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进行了新的梳理,并基于网络问卷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研究基础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
-
逻辑研究(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著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一书共分两卷,第一卷“纯粹逻辑学导引”发表于1900年;第二卷“现象学和认识论研究”发表于1901年,由六项研究组成,前五项研究构成第二卷的上册,第六项研究单独构成第二卷的下册。全书的德文原版共有一千三百多页。1913年,在经胡塞尔本人做了较大程度的修改之后,《逻辑研究》又发行了第二版。中译本根据《胡塞尔全集》考证版译出,分别标明第一、二版的差异。《逻辑研究》在双重意义上是“划时代”的: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它与20世纪同龄,它的第一版发表于1900/01年,可以说是20世纪的一声开门礼炮;而20世纪的结束也就意味着《逻辑研究》百年效果史的完成。另一方面,《逻辑研究》的发表意味着哲学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之开辟,狄尔泰甚至将它誉为“哲学自康德以来所做出的第一个伟大进步”。波亨斯基在五十年代曾将《逻辑研究》看作是“对二十世纪哲学的最大丰富”,这在今天来看也不能算是夸张。海德格尔虽然对其老师时有批评,但他始终承认对《逻辑研究》之研究构成他哲学的一个关键出发点,他的“现象学之路”绝大部分是围绕这部著作展开;他对此书的迷恋,或者说,从此书中发出的“魔力”甚至“一直延伸到它的版式和扉页这些外在的东西上”。——似乎各种风格的哲学家都在《逻辑研究》中找到了他们所要寻求的东西。无论如何,随《逻辑研究》发表而形成的欧洲大陆现象学运动无疑可以被看作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因而《逻辑研究》观其左右足可以与《数学原理》论高低,视其前后更能够与《存在与时间》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