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前进张排房,李洪荣《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前进》以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自然观、人学理论、认识论、异化理论、社会历史观等维度的探究,厘清概念,并全面深入地剖析马克思哲学对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明晰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前进演变之路,并对马克思哲学在新时代境遇下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
非人(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这里汇集的“漫谈”没有宣言或者专论的功能和价值。它们都是一些应邀写的文章,大多数针对非专业的读者,其余的则是私下的交流。它们所表露的猜疑虽是双重的却还是简单的。
-
苏格拉底徐志强古中国一直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几乎完全倚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并不是完全的陆地国家,但因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深处内陆,并没有建立发达的海洋文化。农业经济“脸朝黄土背朝天”,信奉“皇天后土”,自给自足,听天由命。与海洋文明相比,古中国的黄河文明实际上是一种“大河文明”。人们面对奔流的河水和面对浩瀚的海洋产生的情怀是完全不同的,人们一方面感谢大河的恩赐,知恩图报,一方面惭愧于自我的渺小,随遇而安。古往今来数千年,多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怅然喟叹,却少有“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而欣然自喜的河伯在“望洋向若而叹”后的自我反省。自然经济和大河文明相互结合孕育产生了独特的华夏文明,形成了延绵不断的中国“乡土社会”。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小书”《乡土中国》中对“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的“团体格局”有着极其深刻的论述。
-
镜像、语言和无意识周文莲拉康是精神分析学派具独立见解又饱受争议的代表人物。其理论不仅影响了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发展,对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具有深刻的影响。《镜像、语言和无意识:从马克思到拉康》以镜像、语言和无意识为核心,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拉康思想的基本结构及其思想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拉康的镜像之路、镜像阶段的认识论问题、语言的本质、无意识主体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欲望理论中的政治维度以及拉康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等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拉康的思想及拉康学派的全貌,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政治哲学的维度来重构拉康的精神分析学。
-
存在论的伦理学邓安庆《伦理学术》以交流伦理学研究为中心,展现全新的伦理学研究成果,构建世界性哲学平台,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探究当今世界的伦理秩序之重建提供一个自由对话和学术切磋的公共空间,促进中国伦理学术融入世界,也力将世上的“仁心仁闻”纳入中国伦理话语之中。此次聚焦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伦理学。
-
共谋罪(美)阿莫斯·吉亚拉《共谋罪》是一部长篇非虚构叙事作品。作者阿莫斯是美国犹他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授。他在这《共谋罪》里,从法律的角度审视旁观者,讨论了遇到紧急情况时旁观者的道德和伦理责任。《共谋罪》以大屠杀为起点,结合了个人回忆录、历史研究、法律观点和道德伦理挑战,作者以自身家人在大屠杀中的遭遇说起,讨论了在大屠杀中旁观犹太人被带走的那些旁观者本可以做些什么却没做,如果做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改变等问题。以此为引入,该书结合当前社会中的案例,深入分析旁观者—受害者关系,希望以此加深人们对旁观者不作为给弱势受害者带来的后果的理解。旁观者的作为,即选择或不选择介入和协助受害者,作者在提出旁观者不干预是否构成同谋罪这个问题时,关注的焦点是弱势受害者,而不是犯罪者。作者建立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法理论据, 并最后建议,在这些情况下,立法中应将旁观者的介入定为其义务,旁观者若不介入则构成犯罪。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维度与内在逻辑汪青松,左雪松,贾晋瑞 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维度与内在逻辑》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信”六个部分,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专题研究,重点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并结合学界相关研究进展展开综述评议,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坚定“四个自信”有重要意义。
-
走近卡尔 马克思欧阳辉《走近卡尔·马克思》以时代思维观照历史逻辑,用大众方式讲述厚重道理,从马克思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入手,分析了马克思理论的价值及马克思在中国共产党人眼中的地位,为读者呈现出马克思鲜活生动的形象,并从多个维度探讨了马克思理论的内涵、特征及重要作用,终落脚到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全书内容丰富,通俗风趣,语言简洁有力。
-
密码(法)让·波德里亚对于从未寻求过前景的作品,现在却要回溯性地做出概观,这是一个悖论。这有点像俄耳甫斯过快转身去看欧律狄克,致使欧律狄克被重新打入地府。这样的演绎意味着作品仿佛先于自身存在,刚开始就感知到了结尾,仿佛作品是封闭的,仿佛它以连贯的方式发展,仿佛过去未来一直如此。除了拟真没有更适切的方式来谈论它,颇像博尔赫斯(Borges)依据图书馆的遗存去重构一个逝去的文明那样。不得不承认,我难以让自己回答它在社会学意义上的确真性问题——这的确是一个我几乎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你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这样一位旅者,与本作相遇,仿佛它是一份失落的手稿,而由于缺乏辅证文件,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努力重构其所描述的社会。
-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刘同舫马克思在批判、吸收了前人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及其开解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基础与逻辑起点;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张力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西方学者基于各自理论背景和时代现实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与反思,其理论立场与观点可视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延伸与现实追问。当代中国所开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对人类解放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