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中西文化的精神分野赵林中西文明中的上古神话有哪些异同?神话之后的世界如何展开?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生存哲学中,为何发展出了两条路数迥异的文化主脉?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文化曾遇到哪些身份焦虑,又经历了多少争执与变革?……这本书是一部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中西文化溯源之作,以文化比较的方式讲述了大约4000多年以来的中西文明,其中,作者不仅阐述了两种文化内部的若干源流传统,而且还以源流传统的演变与更新为视角,分析了中西文化的近代启蒙历程和现代转型,以及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等等。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从神话时代出发,重走中西文化时至今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切入两种文化在不同时代中的基本精神,探寻埋藏在文明底部的思维逻辑。
-
美学的直觉夏汉 著本书收录国内著名诗歌评论家夏汉2018年至2021年的诗学论文和诗歌评论文章,继续国外诗人的研究,辑有吉尔伯特、博纳富瓦的两篇研究文章。重点研究国内诗人的写作艺术,收入评论多多、胡弦、王东东等多位诗人的文章。开辟女性诗人研究和九零后诗人研究,收入研究文章若干篇。并以文化视野谈论当代诗坛写作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使该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体现,为当代诗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文本。夏汉的诗学文论集《美学的直觉》,里面处处闪耀深远的思考、丰富的才情、睿智的判断,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种种动态走向、创造贡献,均在宽广而宏阔的诗学历史脉络中得到清晰的呈现,诗性体验和浪漫哲思的融合更是结晶出启人心智的真知灼见,无论是对年轻的诗歌后来者的探索,还是对意欲突破旧我的成熟诗人,它所提供的助益都是切实而大大有力的。
-
寻找以赛亚·伯林Henry Hardy以赛亚•伯林是20世纪英国睿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他的著作远比人们想象的多,但他很少发表作品,甚至对发表自己的作品有一种近乎“病态”的反对。因此,他需要一位著作代理人,哈代遂自愿成为他的编辑。本书讲述哈代与伯林长期合作中引人入胜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编辑与作者的一段佳话。哈代以组织和出版伯林卷帙浩繁的著作为己任,一共编辑或合编了伯林的十多种著作及多卷伯林书信集。不仅如此,他还常与伯林通信,就伯林的主要历史与哲学思想进行探讨。
-
内疚与羞耻的心理与认知神经机制朱睿达,刘超暂缺简介...
-
思维体操张宏斌本书借用广播体操的架构,介绍了锻炼扩展思维、联想思维等8 种创新思维的方法,并将每种思维方法分解为概念、案例、实践和训练4 个部分,便于青少年系统学习和掌握,从而达到启发青少年思路,扩展思维空间的目的。
-
晨时摩西·门德尔松摩西•门德尔松是德国启蒙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之一,被称为德国的苏格拉底。《晨时或论神之存在的演讲》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 1785年雅可比出版著作《论斯宾诺莎的学说——致门德尔松先生的书信》一书,他指出门德尔松好友莱辛向他透露自己信仰斯宾诺莎哲学。雅可比花了较大力气论证斯宾诺莎哲学实质是无神论、虚无主义,并进一步指出其根源在于理性本身。由此可见,雅可比是借“爆料”批判启蒙哲学。 《晨时》这本著作是对雅可比的回应,也是对启蒙哲学的维护。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什么是真理,即我们如何获得客观知识,第二部分主要论证上帝存在。门德尔松同样批判斯宾诺莎哲学,指出其学说本质上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一即一切取消了个别事物的实体性,而一切有限之物无法构成一个无限的一。此外,门德尔松又指出从斯宾诺莎的无限实体推不出思维与广延两个属性来。批判了斯宾诺莎哲学,门德尔松指出莱辛信仰泛神论不假,但信仰的是精炼的泛神论。这种泛神论认可一切事物存在于神中,但又不否认神的决断,不把广延归之于神,门德尔松认为这样就可以回避雅可比的指控。雅可比认为理性必然导致无神论与虚无主义,而门德尔松论证理性并不必然如此,由此门德尔松就为启蒙哲学辩护了。在最后一章,门德尔松实际在回应康德对上帝存在证明的批判,他尝试为本体论证明辩护,现在也有学者在尝试复活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晨时》与雅可比《论斯宾诺莎的学说——致门德尔松先生的书信》是德国泛神论之争最关键的两本著作。泛神论之争涉及理性,情感,信仰等问题,深刻影响了启蒙哲学、浪漫主义与德国观念论的走向。
-
哲学的星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组编,臧峰宇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十多位知名教授在《哲学的星空:问题导向与观念交融》一书中探讨了许多前沿的哲学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哲学等领域的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深入剖析。作者们既突出内容的前沿性,又为解析各个哲学前沿问题提供了生动而深刻的案例,还介绍了研究这些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全书以问题为导向,体现了“观念交融”的视角,探讨了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和关联,有助于读者开阔视野,从整体上把握哲学与多个学科的关系。
-
坤道与空阙王堃“儒家女性伦理”是从“女性”之思出发、以儒家“正名”理论为基本方法的伦理话语建构。以“女性”之名为中心的关键话语,围绕着《周易》中的“坤道”与朱熹关于“空阙”的表述展开,呈现为“生生不已”的“过程宇宙论”叙述。作为一套伦理话语,其真实性的保证落在“名”何以“正”的问题上。在儒家语境中,孔子与荀子的“正名”学说是关于伦理规范“礼”之“名”何以被约定的理论。伦理话语作为被约定的对象语言,其之所以被约定、给出、并调整的根据则处在元语言层级。在孔子儒学中,关于“名”之所以“正”的元语言是“依于仁、游于艺”的诗情叙述。朱熹则对此本源的诗性言说赋予一种气化体验的表象,将其阐发为智、仁之际的“空阙”之境,亦即老子的“玄牝”。“空阙”之境涌动着由坤道工夫涵养的本源之思的诗性言说,形而上的“天理”、“德性”在此诗性言说中得以被约定,形而下的“礼”的命名以及践行规范的伦理主体同时被确立。“空阙”中的诗性叙述使“理”与“礼”以及主体“人”皆得以确立于当下的体验之中。“儒家女性伦理”亦成为“人”所共知的一种“女性”化的儒家伦理。
-
预测心智[挪威]雅克布·霍威 著; 王静,万舒婵 译本书是一本心理学、认知科学方面的书。一种新的理论正在神经科学中站稳脚跟。该理论认为,大脑本质上是一种假设测试机制,它试图把从外界接收到的感官输入的预测误差最小化。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理论,因为强有力的理论论据支持它,但它的本质是惊人的简单。本书从认知科学和哲学的角度解释和探索了这一理论。本书的关键论点是,该机制解释了我们的意识知觉的丰富、深刻和多面性。它还对注意力如何塑造感知,以及感知如何依赖于行动给出了统一的解释。心灵被揭示为与世界有一种脆弱和间接的关系。虽然我们与这个世界有着很深的共鸣,但奇怪的是,我们却与它保持着距离。本书内容:第一部分阐述了该理论如何实现丰富的、分层的感知。该理论的概率和统计基础解释使用实例从实证研究和类比到不同的推理形式。第二部分使用简单的机制来解释有问题的案例,即我们如何设法在健康和精神疾病中描绘,有时是歪曲世界。第三部分考察了心灵,并展示了该理论如何解释注意力、意识统一、内省、自我和我们心理世界的隐私。
-
护理伦理学罗羽,谭静本教材主要内容共11章,系统介绍了护理伦理学的基础理论,护理实践中的主要护理伦理原则及临床护理中常见的伦理问题。书中以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发思考,详细阐述了临终关怀与人体死亡的护理伦理,生殖技术、护理科研、人体试验、器官移植的伦理道德,护理实践中常见伦理争议,护理伦理困境及伦理行为决策,护理执业行为中的相关法律等现代护理发展中涌现的新问题、新难题。本教材在2011年人民军医出版社《护理伦理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紧密结合当代医学、护理学发展以及卫生事业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深入探索,逻辑严谨、语言清晰,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与时代性,既可作为护理专业学生与护理教师的指导教材,也可作为广大临床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自我提升的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