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群体经济 成长智慧 共享蓝海王飞 著本书以全新的撰写方式,将思维成长系统理论知识融合新思维进行创新解构论述,把思想成长的要素、事物演变的本质、规律、规则等进行重构,尤其是针对青年人、创业者、子女教育等目标人群有特殊的引导意义,是相对系统的自我思维架构梳理、跃升新思维的人生导向读物。
-
人生十论钱穆 著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人生的目的、如何获得自由、如何面对死亡……这本书是钱穆讨论人生问题文稿之结集。读者浅求之,可得当前个人立身处世之要;深求之,则可由此进窥中国传统学问,知其入门。钱穆认为自己的学问从生活为人中来,他从小喜读《曾文正公家训》一类的书,后来回望,感慨这些教人做人的书,正是他学问的入门。无论做人、为学,《人生十论》皆可启其端绪,为一切近之入门书,可于日常生活有所裨益。
-
人生总会有答案金惟纯 金质灵 金默蓝暂缺简介...
-
结构之后的路[美]托马斯·库恩 著, 邱慧 译《结构之后的路》体现了库恩晚年思想的发展,是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观点的拓展与反思,并对于对他理论的一些批评和误读,作出了回应。如果说《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重在建构一个“范式”,《结构之后的路》则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被质疑较多的地方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尤其是对于“不可通约性”。书末还收录库恩去世前一年所进行的深度访谈,是库恩学术生平的极好自传式材料。
-
阿德勒生命哲学(日)桑原晃弥【日】桑原晃弥★1956年生于日本广岛县,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曾任经管类记者。报社记者、就业咨询顾问等领域累积实力后,现为独立新闻工作者。★在丰田生产方式领域颇有研究和建树,后因推广丰田生产系统而声名大噪,写过多本有关丰台生产方式的图书。★长年从事对史蒂夫·乔布斯、杰夫·贝佐斯等IT企业创始人以及本田宗一郎、松下幸之助等成功实业家的研究工作,并从人才培养乃至成功学等多个方面持续发表独到见解。
-
轻松的智慧[法]奥利维耶-普里奥尔你是不是感到自己筋疲力尽,没有动力,没有灵感,完全不在状态,没法做任何决定?你是不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解决某个问题,或者总体上你不知道你这一生该干嘛?然而,生活和行动要比你想象的轻松得多。只要你知道把力气花在哪里。蒙田、笛卡儿、司汤达、罗丹、韦伊、德勒兹、萨冈、格罗滕迪克、德帕迪约、齐达内……游走在这些思想者与行动者之间,哲学讲师奥利维耶•普里奥尔向我们展示了一套以轻驭重、以智胜力的生活哲学和技巧。就像他建议的那样,从一个轻松的身体姿势开始实现轻松成功的梦想吧!
-
谈谈方法勒内 笛卡尔 丁虹惠作为笛卡尔哲学的宣言之书,《谈谈方法》既开启了一场追逐真理的理性之旅,也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方法指南。笛卡尔在书中回顾了他的青春、学习岁月,着重论述了一套新的哲学方法、思考原则以及具体方法。笛卡尔尤其主张普遍怀疑,他认为只有怀疑者本身不可怀疑,并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一经典哲学公式,《谈谈方法》也因此句被誉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开端。本版还收录若干原著写作时期笛卡尔与师友的通信、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安托万·莱昂纳德·托马斯赞美笛卡尔的演讲词,作为阅读本书的有力补充。
-
漫画老人言李健《漫画老人言》是一本人生智慧启蒙书。本书共14章,精选了50句包含益智成才、交际处世、智慧谋略的内容,帮你指引人生航向,提高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你立身处世的法则。
-
怎么办(法)路易·阿尔都塞 著本书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的重要遗稿之一。书稿仿照列宁《怎么办?》为题,写于1978年,属于阿尔都塞“自我批评”工作的 时期。作者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认真反思了1968年运动之后“欧洲 ”和民众反资本主义斗争的历史命运与革命前景,重新提出和思考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问题。尤其重要的是,阿尔都塞的思考始终以葛兰西为对话者,对葛兰西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做出了精彩而又深刻的解析和批评。鉴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中普遍出现的“葛兰西复兴”,鉴于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经常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富于活力的同一传统,这种批评就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对马基雅维利政治学的引人入胜的革命性解读构成这一对话和反思的学理背景,体现出阿尔都塞阅读方法的独特魅力。
-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律研究王伟光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自关怀下,中央宣传部的指导下、国务院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从2011年开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以下简称创新工程)。创新工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以来的一次深刻的思想转变和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新工程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规律,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院繁荣发展、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竞争性制度、体制和机制。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同志从实施创新工程以来,一直到离开院长、党组书记岗位为止的关于创新工程的40篇文稿,反映了王伟光同志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律的持续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