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论语入门黄珅【孔子其人】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 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乱迁居鲁国。父叔梁纥有勇力,以军功封于陬邑。母颜氏,名徵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三岁丧父,家道中落,随母移居曲阜阙里。因少时贫贱,学会不少技艺。孔子自谓年“十有五而志于学”,早年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博学好礼,为乡人称道。孔子学无常师,传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三十而立,从事社会活动,同时创办私学,聚徒讲学,以《诗》、《书》、礼、乐为教,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学术自由的风气,对文化在民间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最著名的有颜渊、子路、子贡、子夏、曾参等人。孔子年五十而知天命,开始走上从政之路,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大司寇,行摄相事。因与执政季氏不合,自知在鲁国难以施展政治抱负,于鲁定公十三年(前497)率领一些弟子离鲁,周游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途中备尝艰辛,但都遭到冷遇,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在漂泊十四年后,返回鲁国,从事教育和文献整理,删《诗》、《书》,定礼乐,系《周易》,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论语》其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论”是论说撰写,“语”是孔子之言,《论语》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汇编,为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资料。《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缉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成书,约在战国初期。流传至西汉,有今文本《鲁论》、《齐论》和古文本《古论》三种版本。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为基础,参考《齐论》和《古论语》,作《论语注》,共二十篇,成为后世的流传本。东汉时与《诗》、《书》、《礼》、《易》、《春秋》、《孝经》合称“七经”。朱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南宋以后士人的必读书。前人注释甚多,重要作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等。【孔子的时代】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一些诸侯大国的势力日益强大,甚至出现了“陪臣执 ……
-
孟子入门徐克谦 曾业桃【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南)人。他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据说孔子去世后,儒家分化为八派,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人遂把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统称为“孔孟之道”,而孟子也被尊为儒家的“亚圣”。孟子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以及《孟子》书中有关章节,此外先秦两汉其他典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记录。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孟子一生的大概情况。孟子生活在大约比孔子晚了一个世纪的战国中期,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他出世时,家道早已没落。孟子幼年家境比较贫寒,但他有一个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的好母亲,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养和熏陶。关于孟母教子有不少故事,如“孟母三迁”、“断织劝学”等。后来他又向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也有人说他是向子思的门人学习的。不管怎么说,孔子的学说看来是经由子思一脉承传到了孟子,所以后人又把子思、孟子一派的儒学称为“思孟学派”。孟子在三十岁左右,已经学有所成,在邹、鲁一带从事讲学活动,颇有名气。大约四十多岁时,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一套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先后到了齐、宋、鲁、滕、梁等国。所到之处,孟子虽然也受到一些礼遇和优待,但他的思想终究被认为是迂腐不切实际,不被诸侯采纳。晚年,四处碰壁的孟子只好回到故乡,重新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并为后人留下了《孟子》这部书。【《孟子》其书】《孟子》这部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孟子自己写的,一种认为是孟子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合著的,一种认为是孟子的弟子乃至再传弟子根据孟子生前的言论缀辑而成的。不过从《孟子》文章具有比较统一的风格来看,该书的主体部分,当出自孟子本人之手。《孟子》的篇数,司马迁《史记》说是7篇,而《汉书·艺文志》和应邵的《风俗通》却著录为11篇,包括内篇7篇和外书4篇。但所谓外书4篇,汉代第一个为《孟子》作注的赵岐已断定其为后人伪托之作。现传的《孟子》仅为7篇,每篇选取第一句话中的一个人名或词语作为篇名,依次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分上下。在唐以前,《孟子》书在人们的心目中基本上等同于一般的诸子著作,列于子部。至唐,孟子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韩愈追述儒学道统,把孟子 ……
-
舍勒的心灵(美)弗林斯 著,张志平,张任之 译我写作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用它来填补当代哲学文献中长期存在的空白。马克斯·舍勒(1874—1928)德语版的著作全集最近刚刚编辑完成,共有十五卷之多。本书正是从这些原始文本出发首次对舍勒的哲学进行了全面研究。就此而言,本书是完全建立在舍勒的德文原著以及与之相应的手稿之基础上的。二是用它来就教于那些熟悉各种和上述版本及其英文译本相关的研究著作的专家们以及那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最近才成长起来的舍勒研究的初学者。 我的这本著作是我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对马克斯·舍勒的心灵进行研究的结果。我所研究的舍勒的心灵就体现在他的著作全集以及长达数千页的遗稿当中。我一直都在对舍勒的著作及遗稿进行研究:不仅要发现其思想的统一性,而且要表明舍勒通晓的文献范围之广,甚至超出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范围。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经意地发现,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对二手文献及其中的各种论据、评论和论点的参考不应该让本来就具有挑战性的文本变得更加晦涩难懂。 我希望,借助这种研究方式,我已经成功地对20世纪早期头绪纷乱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清晰的概括。这个哲学思想体系一直构成了诸如海德格尔、胡塞尔、列维纳斯、梅洛一庞蒂、尼采、罗素、萨特、维特根斯坦等思想家的研究背景,也构成了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他们的其他思想家的研究背景。因此之故,我想就我的同事的名字以及各种二手文献的标题没有出现在正文中表示歉意。不过,为了方便读者,我已经选择在书后增加一个经过筛选的、最近才出现的二手文献的清单。在此,我也要一并向所有这些作者、特别是那些他们自己的研究让我受益匪浅的人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即将迎来第三个千禧之年的曙光——在其中充满战争的罪恶、饥饿、社会动荡、信仰衰落以及大屠杀的那些世纪已经成为过去,这些世纪同时也部分地由于技术进步并通过实现艺术、文化和创造的最高价值让人类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我们人是什么?”、“我们人是谁?”的问题就首先成了哲学研究的课题。近代哲学对人的研究是从笛卡尔、帕斯卡开始的,这种研究也根源于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人们日益认识到,他们生活在许多对立的力量当中。在众多对立的力量当中,就包括善和恶、正义与不义、贫穷与富裕、信仰与无神论、堕胎与生命权利的对立。人的这种境况如果不是悲剧性的也是充满悖论的,因此需要哲学给出答案。更进一步讲,现代人的生活被技术的光环笼罩着,但技术本身却充满了悖论——人对技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但有时却对技术持排斥态度。也许,是某种超乎我们认识的东西在勾画着人类未来的方向。 如今,我们对从漆黑的太空拍摄到的我们这个小小行星的照片都非常熟悉。在希腊语中,“planetai”一词的字面意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行星正在“漫游”。“行星”一词很适合传达一个极为重要的现代经验,那就是,生活在巨大的时空当中。伴随着人们对技术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信任,这种宇宙经验逐渐取代了生活在上帝之中的经验;或者说,就此而言,取代了远古神话时期那种与诸神一道生活的经验。 如果从太空来欣赏我们这个有蓝、白两色有时又略带红色的、漫游着的有色行星——地球的美,我们也许会得到不同的印象。不过,如果做个简单的心理实验一——把这个行星遮蔽起来而用人类替代它的话,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人类孤独地漂浮在宇宙那沉默而奇异的漆黑中。在此景象中,人立刻会为尘世上那与人类的积极成就一道漂浮着的堕落、邪恶、愚蠢的自我毁灭等现象的数不胜数而感到震惊。 在我们即将跨入新千禧之年的门槛之际,从太空中观察到的人类历史的这番景象会立刻促使我们去思考和我们所有入都有关的这样一个问题: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这些地球人会是完全孤单的吗?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像很多当代的哲学家一样,马克斯·舍勒也敏锐地意识到,与从前相比,人越来越想知道自己的生存意义。在其生命晚年,他承认,与其他任何哲学问题相比,“Was ist derMensch?”(入是什么?) 以及“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什么?”的问题更让他着迷。 对“我们自身存在的本质”这一问题,舍勒不仅进行哲学的思考,而且也进行社会学的、形而上学的、宗教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和人类学的思考。在他的《论人身上的永恒》一书中,他所揭示的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正是这种独自在宇宙中生存的孤寂感:“因为,在辽阔的宇宙中,人第一次感到了孤单。” 舍勒的同代人承认存在的孤独,赞同直至今天仍不时出现在20世纪哲学中的否定论(negativism)。他们的思想多少遮住了舍勒思想的光彩。与同代人的思想以及后来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发展——包括当今的解构主义一一相比,舍勒的哲学是一个积极的备选方案。与前者的观点相反,舍勒认为,的确存在过各种享有特权的文本和文化,但它们并不是公正的社会结构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舍勒的哲学就是要坚定地维护独一无二的位格的个体价值。因此,在舍勒的思想中,平等主义运动就受到了持续不断的审视和怀疑。 在此,因本书的完成,我要向我在参考书目中列出的很多学者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样也要向参加我的舍勒思想研讨班的很多学生致以深深的谢意— —从他们的哲学发问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对书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我愿承担全部责任。
-
老子入门罗义俊经典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创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之源,是整个文明社会的精神支柱。本书的特点是形式独特、新颖,阐发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丰富的现实意涵,适合各种读者阅读。本书首先以理解老子、认识老子为基点,结合作者长期以来政治、社会和人生问题上的思考,藉《老子》所内蕴的丰富智慧,进行生发、解读。经典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创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之源,是整个文明社会的精神支柱。在当今读书界与出版界出版的“重读经典”的呼唤声中,上海古籍出版社顺应时代需求,约请专家学者撰写一套“经典解读丛书”。每本著作由三大块组成:背景辞典;原著助读,包括基本概念与范畴解读与文本赏析;原著选(全)编,内容有原文、注释与翻译,本丛书的特点是形式独特、新颖,阐发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丰富的现实意涵,适合各种读者阅读。本书首先以理解老子、认识老子为基点,结合作者长期以来政治、社会和人生问题上的思考,藉《老子》所内蕴的丰富智慧,进行生发、解读。
-
论语选评汤勤福《论语》是一部记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历史文献。研究《论语》,实际上是研究孔子的生平行事和思想观点。本书是《新世纪古代哲学经典读本》丛书之一,该丛书名家撰作,深入浅出,知识性与可读性并重,固然是其基本特点;而文化传统与现代特色的结合,更是她新的关注。学界近半个世纪以来新的研究成果,从中获得适应新时代读者欣赏习惯的浅切化与社会化的表述;反俗为雅,于易读易懂之中透现出一种高雅的情韵,是其标格所在。
-
中文经典100句文心工作室 编著经典是古代圣贤才智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源头。 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长得更快、更高。 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文字带有民族智能、民族风格。 《论语》、《史记》、《孟子》、《庄子》、《战国策》、《诗经》、《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红楼梦》等,这十本书应该是现代国民的“最低限度必读经典”,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份子,没有读过这十本书,就称不上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但是,现代人实在太忙了,大人忙着五光十色、小孩忙着被教改、社会忙着全民英检、国家忙着走出去,人人都在盲茫忙,商周出版因此为忙碌的人们炖一锅大补汤,用最活泼简明的文句.把经典的精粹提炼出来,让大家可以在“三上” (马上、枕上、厕上)阅读。在做完文字针砭、为语文把脉、把病痛治好后,让我们来培元固本,增强功力,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飞得更远!《中文经典100句:论语》是“中文经典100句”系列之一,《中文经典100句: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具有明显的“政论”色彩和崇德重用的特色。在阅读过程中您会不自觉地领悟到孔子的勤奋豁达,还有他那现代人很难达到的为人境界。《中文经典100句:论语》你可以当故事看,但实用性高于一般故事书,可以当工具书用,但趣味性又高于一般工具书,当然可以当作文史科课外读物,肯定对作文能力大有帮助,尤其每个单元都刻意地写得短浅显易读。
-
圣雄修身录(印)甘地 著,吴蓓 译抛开民族英雄的光环,作为一个普通人,甘地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启示。他追求谦逊、宽容、质朴,道德的完善、心灵的宁静,因此获得人生的圆满和幸福——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智慧。本书搜休了甘地关于个人修养以及健康的储多论述,这些话语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美丑;像清泉,洗涤我们的心灵;像暗夜的星光,启迪我们思考人生。
-
易经易学教材6种邹学熹本书分六部分,分别为易学史和各家学说、易学基础学、易学应用学、易学与医学、易学大传学、易学本经学,其中易学与医学部分比较系统的阐释易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的联系,并附有医易妙方。全书深入浅出,便于初学者研习。
-
徐霞客评传朱钧侃、潘凤英、顾永芝17世纪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徐弘祖(霞客)是明代末年的时代先驱,接触的旅游探险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历史文化名人.<徐霞客游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世界和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科学巨著.徐霞客及其<游记>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任对他的研究长盛不衰.本书以新的理念,宽广的视野,独特的角度,从考辨史实着手,用评传结合的方式,对徐霞客作多侧面全景式研究,再现徐霞客敢于创新,开辟新路,求真务实,艰苦卓绝,无私奉献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展示了徐霞客的学术成就和重大贡献;揭示他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剖析他源远流长的思想渊源和深邃的思想特色;实事求是地阐述徐霞客及其<游记>在思想,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徐霞客开辟的方向,思想及其崇高精神是永恒的.徐霞客及其<游记>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本书是作者对徐霞客及其<游记>深化研究的独特体验,是近几年来徐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
论科学和艺术的价值(俄罗斯)托尔斯泰 著,黄琼岚,黄丽嫣 译,陈涛 校本书选取俄国文学泰斗和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三篇短作:《论科学和艺术的价值》、《主人和仆人》以及《该做什么?》。贯穿三篇的主题是:什么是该做的?《论科学和艺术的价值》针对当时存在的所谓劳动力分工的“完美理论”展开论述,揭示其不完美和虚伪性,针砭了以科学和艺术为借口逃避体力劳动的行为,强调真正的艺术和科学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和仆人》讲述了一位主人和自己的仆人在暴风雪中迷路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各自的行为。《该做什么?》在论述劳动和奢侈的关系以及女人义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告诉人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三篇皆为首次翻译成中文,有助于拓宽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和思想的认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