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何为幸福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家,上承古希腊罗马哲学,下启强调信仰与理性的中世纪哲学。幸福作为生命的终极目的被奥古斯丁表述为拥有或接近“上帝”。这不仅是一种信仰意义,更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其中承接了柏拉图及新柏拉图主义的传统。奥古斯丁指出,为实现“上帝”这一生命之鹄的:一方面,人需要从外在转向内在,反求诸己;另一方面,人需要从下往上看,追求超越。在内心的渊薮处,皈依真理,趋向生命的完满。
-
当代俄罗斯哲学的一些面相马寅卯本书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哲学的多重面相,对何谓俄罗斯哲学、俄罗斯哲学在世界哲学地图中的位置、俄罗斯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俄罗斯理念、俄罗斯哲学在诸分支领域(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化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东方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等)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做了多角度的阐述和剖析,对于了解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哲学的现状有重要参考价值。
-
新时代大生命美学观张宇,张涵书稿共设三章: 章“新时代大生命美学观抒情系列”,诗歌体、散文体并用,话史抒情,献语新时代,体裁不拘一格,视野宏大,寓意深远。第二章“大生命美学观学术系列”,把握人类文明大转型、中华民族复兴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间点,从文明源头、东西方比较等多方面,深入阐明其“大生命美学观”之学术要义、文化根源,构建理论体系。第三章“大生命美学跨学科研究”,将“大生命美学观”与经济、教育、传播、科技等学科融会贯通,指出美学在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要意义与指导作用,并在实际应用的层面为社会发展提供解题思路。整体来看,全书内容是连贯的、互补的,也是从感性、到理论、到应用的承接递进。作者站在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为方法论,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为目的,提出了大生命美学与当代艺术生命学、当代传播美学及跨学科美学研究框架,勾勒和构筑新时代大生命美学观的核心观念。学术视野开阔,逻辑思维与诗性语言结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美学佳作。
-
他山之石傅有德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文人开始关注犹太人,尤其是在中国的犹太人,但对于犹太宗教和哲学的学理研究甚少,对于犹太教与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更鲜有问津。本书较为集中地探讨了犹太教与儒家思想之异同以及现代犹太教的转型给予中国文化建设借鉴意义等问题,阐述了近现代以来的犹太人是如何处理民族性与普遍性、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这三对矛盾关系的,是所有犹太研究者,尤其是中国犹太学者了解犹太民族及其文化的一个窗口,这对于沟通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促进两个民族的相互理解,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
-
庄子精义青松突破前人拘泥于文词章句的解读,以庄子内在精神为指引,破解千年庄学之未解之谜;不落西哲天人两分对世界的解读,以圆融合一的中华哲思,重新架构庄子核心义理。洞见的庄学精思,观照现代人的困境。如果只读一本《庄子》解读作品,我认为这一本就够了。
-
本然的观点[美]托马斯·内格尔人的自我具有一种分裂的本性,它能超越自己的经验即从客观的观点来思考世界,也能从自身所处的特殊视角即从主观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本书旨在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客观性。客观性无法对世界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解决的方法不是禁止客观化,而是求得客观性与不可还原的主观性的协调,即以本然的观点看世界。作者探讨了这个问题在身心关系、知识与怀疑、思想与实在及道德哲学等方面的表现。作者处理这一问题的独特方法,为哲学探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及价值哲学等领域,本书都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
-
黑皮肤,白面具【法】弗朗兹·法农“黑人是野蛮粗鄙的,白人是文明雅致的。”“和黑人谈恋爱是可耻的,嫁给白人是光荣的。”“讲黑人方言是落后的,讲欧洲白人语言是进步的。”对于西方来说,上述“黑与白”的偏见已根深蒂固,黑人只有戴上白色面具,才能摆脱黑色皮肤带来的自卑。出生于法属殖民地的弗朗兹•法农,却在1952年的《黑皮肤,白面具》中,深刻剖析了黑人想要“漂白”的欲望。他指出,虽然暴力殖民的时代已经远去,但白人殖民者制造出的自卑感,却给黑人的心灵套上更强的枷锁,使殖民统治更加稳固。在如今全球风云变动的时代,法农对殖民者的批判毫不过时,这部激情与理性兼具的作品,仍值得我们一再阅读。
-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朱利安·巴吉尼在这部具有全球视野的开创性哲学作品中,作者在游历各国后,以文字记录的方式,为读者绘制出了一幅宽广的人类思想地图。人类历史上有着诸多未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同一时期内,有着书面记录的哲学分别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繁荣发展起来?这些早期哲学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对各自的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西方世界所说的“哲学”在这个故事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一半。于是,作者从本书开始拓展我们的哲学视野,广泛挖掘日本、印度、中国、伊斯兰世界的哲学思考,以及我们知之甚少的非洲与澳大利亚早期思想家们的口述传统。他也采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西方世界的思考更偏向个人主义?为什么世俗化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远低于其对欧洲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关于不同地区发展方式的深刻洞见,并关注异中之同,从而表明,我们通过了解其他人是如何思考的,向着更加了解自己迈出了步。
-
价值观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董朝霞本书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为逻辑起点,以文化与价值的互文互释、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为学理支撑,在对文化与价值进行深度的理论剖析、对代表性世界大国崛起进行文化归因分析,以及对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经过艰难树立的过程之后走向文化自强的历史性考察基础上,深度探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学理路径和实践路径,在学理层面深化了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样的世界”等时代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
邵雍的易学与诗学程刚邵雍(1012-1077)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北宋理学家、易学家和诗人。《皇极经世》是其易学著作,《击壤集》是其诗集。本书透过易学的切入角度去观察邵雍诗歌创作与诗学思想,发现易学对于邵雍诗学思想、诗歌创作以及生命境界理论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其诗学与易学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在邵雍以易学观察世界、解释世界时,邵雍思想的特征是整秩与谨严的;而在其诗歌中,邵雍所透露出的风格则是安乐与自在的。这种整秩与安乐之间的张力,根源在其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后天易学与先天易学之间的割裂。作为理学诗人,邵雍诗歌以“论理为本”,类似“押韵语录”,当中展现出的“安乐先生”的理学家形象是独特的。有了邵雍及其诗歌的存在,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理学家思想世界与文学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