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
目击者证词[美]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F. Loftus)在美国,每年都有数百名被告仅仅因为一个公民的法庭证词而被定罪。虽然心理学家几十年来一直怀疑目击者可能非常不可靠,但新的证据毫无疑问地表明,陪审团大大高估了目击者陈述的可信度。这是一个法律体系尚未解决或正视的问题。正如李昌钰所说,法庭上40%的证人提供的证词与事实有偏差。在《目击者证词》这部经典作品中,伊丽莎白·洛夫特斯从心理学角度对法庭上目击者记忆的可靠性提出了异议。她从容易导致目击者出错的基本要素开始,如恶劣的观察条件、短暂的接触和压力,然后转到更微妙的因素,如期望、偏见和个人刻板印象,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实验揭示了如何从询问的方式上彻底改变目击者的记忆,如何巧妙地植入新的记忆。本书曾荣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APF)国家媒体奖(National Media Award),其中的实验曾入选“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在心理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对美国的司法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每到七月份的高考鏖战之时,你是否会梦中惊醒:梦中自己明明会的题却答错,高考分数考砸等;而有些人却从未做过此类梦——而事实是,做梦考砸的往往是那类学习成绩不错的好学生,而从未做过梦的恰恰是那些高考有些一言难尽的学生——为何不同成绩、不同心绪,在梦境中表现出的内容截然相反呢?而这些在《梦的解析》都会一一得到回答。《梦的解析》一书被誉为是精神分析领域的开山之作。它通过对梦境的科学探索和解释,找破了几千年来人类对梦的无知、迷信和私密感,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意识。通过对梦的剖析,提出“潜意识”与“俄狄浦斯情结”等重要概念,并开创性地分析了诸多理念,譬如“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通的心理情绪”。这部著作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建立,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看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梦的解析》告诉曾经对此一无所知、充满疑惑的人们: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
童年的启示(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所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本质是教育问题。问题行为背后,反映出孩子未能用语言表达的真实需要。本书以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美国接诊的十二个典型的问题儿童案例为基础,集案例分析、理论指导和诊疗实例为一体,帮助教育者理解儿童行为,洞察背后的需求,与孩子站在同一战线,设身处地地思考,与孩子共同面对环境中的种种困难,将孩子引向健康快乐成长的轨道。书中典型案例:甜美可爱优秀的独生女弗洛拉,用癫痫“发作”获取关注。说谎成性,频繁尿床的卡尔,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发育迟缓、阅读障碍的左撇子罗伯特,害怕竞争和挑战,用示弱获取母亲的溺爱。仇视养父的约翰,因缺乏安全感而说谎。进食障碍、粗鲁、想要“奴役”他人的贝蒂,心结是早年与母亲分离种下的被抛弃感。打架、偷窃、虐待动物,最终进入监狱的尼古拉斯,在严酷竞争下造成心灵扭曲。惯于行窃的迈克尔,早期的家庭贫困和缺乏关心造成他的低自尊感。经常逃学、渴望留级的瑞秋,因幼年体弱多病备受宠爱而不愿面对现实中的挑战。
-
异常心理学[美]杰弗瑞·S.纳维德,斯宾塞·A.拉瑟斯,贝弗里·A.格里尼《异常心理学:换个角度看世界(第10版)》基于全新的科技进步和研究成果,聚焦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发展,深入研究当下异常心理学的热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带领读者走进心理科学大世界。作者以五种心理目标为基础,全面探讨异常心理学的教与学;集中介绍了异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异常心理与行为的分类、诊断、治疗以及有关的法律问题;着重分析了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它们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本书共分15章,作者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教学实践出发,采取讲授和学习交互的方式,充分利用说明性案例对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生动阐释,致力于将复杂深奥的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本书能够为中国心理学专业教学实践以及社会心理健康辅导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
科学心理学马斯洛本书共分为14章,被马斯洛视为《动机与人格》的续篇。主要内容有人本主义科学介绍、认识人性、认知需求、成长科学、预测人、经验知识与旁观者知识、抽象与理论、经验与抽象、本真主义与抽象主义、控制科学、人际关系、价值观、知识的阶段、科学的奇观等。马斯洛指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系,人类情感需要、认知需要、表达需要以及审美需要,则赋予了科学起因和目标。本书对科学进行了历史与心理向度的探索与还原,并且以他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为理论资源,对经验知识与旁观者知识、动机、需求等在科学研究上的作用做了心理学的说明。马斯洛试图将科学与价值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在国外,科学心理学已经成为继科学社会学、科学人类学之后的研究新取向,我国的心理学也受到了一定启示。
-
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内容简介: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畅销近百年,在全球累计销量超千万册的经典心理学作品。该书深入剖析了人的自卑情结,探讨了人如何超越自卑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讨论生活的意义;第二章探讨心灵和肉体的关系;第三章研究自卑感和优越感,作者认为它们是人类行为的动力;第四章和第五章研究人的早期记忆和梦;第六章和第七章研究家庭和学校对个人的影响;第八章探讨青春期对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九章讨论犯罪及其预防,作者认为犯罪是一种对社会的反抗,是个体对无法满足的需求的一种表达;第十章探讨职业对个人心理的影响;第十一章讨论人与同伴的关系;第十二章探讨爱情和婚姻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
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内容简介: 《乌合之众》为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至今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出版。书中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一般性心理特征,分别探讨了群体的道德观、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诸多层面,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指出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群众心理学的概念,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群众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群体的性格》着重探讨群体的特征,如群体情感的变化,思维的简单和幼稚,行为的冲动和不理智等。勒庞认为,这些特征是群体心理的典型表现,与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有着巨大的不同。第二卷《群体的思想和信念》讨论群体的意识和信仰,探讨群体如何通过传染形成自己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勒庞认为,群体的思想和信念是一种同质化的心理表现,它们受到领导者或权威人士的影响。第三卷《群体的分类以及对它们的描述》介绍了不同的群体,如选民群体、专制群体、宗教群体等,并说明了不同类别的群体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
超越自由与尊严[美]B.F.斯金纳(B.F.Skinner)在这部初于 1971 年出版的 20 世纪思想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斯金纳对人类和社会做出了明确的陈述。《超越自由与尊严》认为只有更为有效地处理人类行为,才能解决当今世界的问题。书中提出,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修正传统的自由与尊严的概念,虽然这两个概念在我们反对多种暴政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现在它们却使得我们一直采用惩罚的手段,从而阻碍了更为有效的文化习俗的发展。 斯金纳对行为展开了广泛的实验分析,在大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反对传统上根据心理状态、情感及其他心理特性来解释行为的做法,认为只有在遗传素质与个人经验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找到对行为的解释。不要把自由和尊严当成一种个人特性来加以提倡,而应把注意力放在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上。要想实现获得自由与尊严的传统目标,则必须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人类自身。
-
孤立无援的现代人郭永玉埃利希·弗洛姆 1900—1980,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后加入美国籍。他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在心理学中,他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在哲学中,他又是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学说的核心是:现代人的困境与出路。由于他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热切关怀、他深邃的洞察力和热情洋溢的文风,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的范围。他的著作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在中国也拥有众多读者。因而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弗洛姆都是一位知名度相当高,而且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相当大的人物。无论个体成长还是社会发展,总趋势都是个人独立性和力量感的增强。但这一过程还包含另一面,就是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日益疏远。人们被无情地驱使着去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对其自尊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因而孤独无助、自卑、不安全、无意义等消极情感也增强了。现代人如何应对这种困境?现代人的出路在哪里?弗洛姆深入分析了现代人试图通过信奉威权主义、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策略来缓解甚至消除上述消极情感,这些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到今天甚至愈演愈烈,这让我们深感弗洛姆理论的深刻性和前瞻性。
-
家庭评估(美)迈克尔·E.科尔 (美)默里·鲍文
?鲍文家庭系统理论?有序指导临床家庭评估?同济大学医学院赵旭东团队领衔翻译?一部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默里·鲍文(Murray Bowen)作为家庭治疗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迈克尔·E.科尔(Michael E. Kerr)曾与鲍文共事20多年。两位学者提出:如果以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临床上的家庭进行评估,那么这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便能有序可循。本书将鲍文提出的诸多概念进行了系统式整合,用大量篇幅对鲍文理论做出巧妙阐释。科尔博士使用家庭关系图进行图解说明,结合大量短小精悍的案例,有条不紊地讲解了鲍文所提出的概念:个体化与一体化、自我分化、慢性焦虑、三角化、核心家庭情绪系统,以及症状的发展。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对一个家庭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本书后记部分为读者奉上了独特的精彩内容:鲍文介绍了他40多年来的人生经验和职业历程,从20世纪40年代在门宁格基金会的早期工作,到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家庭中心的持续发展。鲍文坚持不懈地探究并致力于家庭观察的研究,尽管他遭遇了困难和挫折,但终形成了系统理论,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行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