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先秦儒道身体观与其美学意义考察张艳艳 著在先秦儒道的视域中,生命主体是身心一如的整一体,身体观与心性论是生命主体的一体两面,学界对先秦儒道身体观已有论述,但是迄今尚未从身体观的角度谈儒道审美文化。本文选取这一独特的视角,细致考察先秦儒道身体主体理论、深入领会身体主体的生命意识与存在体验,由此进一步体悟先秦儒道身体理论的美学品质。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首先探讨先秦儒道的身体观得以确立的理论依据,并由此辨析先秦儒道身体观的特质。下篇在先秦儒道身体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探讨先秦儒道身体主体的美学意义,其次是分析先秦儒道身体理论与艺术的密切关系。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王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介绍和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国化等方面作了一些推动,在关于“美的规律”的探讨,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的研究,关于实践美学的研究,关于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关于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介绍和研究等方面刊发了一些有影响的文章。 本书为第10辑。
-
农业美学初探罗凯 著《农业美学初探》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先简介美学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和形式,再简介应用美学的研究重点、分类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最后研究农业美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意义及其与美学和农业科学的关系。第二章农业美。研究农业美的存在与原因、内涵及其与音乐的关系,研究农业美的生命性、实物性、果实性、动态性、自然性、生态性、艺术性和综观性等特征。研究农业美的表现形式——田园美、城镇美、自然美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农业审美产品。先简介服务产品的内涵和特点,再研究农业审美产品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农业物质产品、农业美的联系与区别,研究农业审美产品的商品性存在、使用价值、价值和价值量。第四章农业美的创造。研究农业美的存在形式、发现方法及发现在农业美创造中的作用,研究农业美的不可创性与可创性、创造的原则和途径,研究田园美的创造原则、要素和方法,研究园林艺术和田园园林化问题。第五章广义农业美。研究广义农业美的内涵、特征及其与狭义农业美的关系,研究广义农业美类型——田园工程建设美、农业生产技术美、农业生产结构美、农业生产链条美和农业生产行为美。第六章美学农业建设。研究美学农业的内涵、特征及其与农业美学和其他类型农业的联系与区别,研究美学农业的组织建设问题、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问题。第七章农业美的欣赏。研究农业审美鉴赏力的内涵和特征,研究审美素质训练、农业知识学习、自然知识掌握和审美环境体验等农业审美鉴赏力培养问题,研究在“游”、“观”中,在想象中,在“一体”中如何欣赏农业美等问题。
-
眼与心(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编选的是法国当代思想家梅洛-庞蒂的美学作品,《作为表达和说话的身体》、《塞尚的疑惑》、《间接的言语和沉默的声音》、《表现与儿童画》。译者将五个文本合为一集,旨在介绍梅洛-庞蒂的美学思想。这一译本对于国内学术界了解梅洛-庞蒂思想,尤其是其美学思想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艺术美学田川流 著在丰富、多元和缤纷的艺术长河中,艺术美学仍是年轻的,不仅有许多已经出现和活跃在人们艺术活动中的课题尚未得到科学的阐释,而且正在进行中的艺术活动亦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态势,更多的课题将有待于得到科学的回答。我们既面临着大量在艺术发展史上人们未能理清和存在较多歧义的问题,诸如一个多世纪以来困扰人们的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审美心理、艺术掌握的方式,以及艺术生产和交流等,都是尚未得到科学和全面阐释的课题。同时,一些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课题,如艺术意象、艺术意境等,也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更多更新的课题,如艺术生产、艺术科技、艺术传播、艺术经济等,也具有很高的理论难度,亟待进入艺术美学的理论体系,予以分析和研究。艺术美学的研究尽管已有久远的历史,但作为科学和完善的理论体系的建设,还是初步的和稚嫩的,尚待更多的学人在这一领域付出更大的努力。《艺术美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由艺术文化学院院长田川流所著。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艺术活动与审美文化,艺术掌握与审美创造,艺术意象与审美情境,艺术意境与审美超越,艺术形态与审美样式等。
-
生活美学成远镜,朱晶 编著对生活美学作了系统阐述和初步探讨,重点论述了人体美学、服装美学、饮食美学、建筑美学、旅游美学、环境美学等内容。
-
人文通识讲演录陆挺,徐宏 主编丛书首批推出了“哲学卷”、“历史卷”、“文学卷”、“美学卷”、“文化卷”、“人文教育卷”、“学术人生卷”等几种,涵盖了人文通识教育的各个领域。本书为美学卷,从美育、艺术与审美、美学思想与美的精神等角度,给人一双审美的慧眼,从生活中去发现美,从心灵中去发现美。 这一套丛书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的财富终将流失,而精神的财富却会万古长存,不断沉淀、加厚、加深。这一套《人文通识讲演录》将在学术思想界和读者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老子所说的:“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我们作为编者和读者,也想由衷地对这些名家学者说一声:“你们真是功德无量、善莫大焉!”这一套《人文通识讲演录》丛书,实际上也是东南大学开展人文教育的成果反映和结晶,是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阶段性成果和这段历史的见证。由周远清、张岂之、杨叔子等著名学者倡导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就东南大学来说,这十年来,以“追求卓越,体验崇高”为指导思想的文化素质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
-
风尚男人李军 编著可以说人生也是一场战争,人生处处充满攻略。这场战争,虽然看不到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场面,但也充斥着诡谲,潜伏着机关,因此讲究一些智谋与方法,也是必须的。但是攻略只是僵化的思想,人才是活着的灵魂。攻略如何灵活把握,那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男人的风度,男人的品位。诸般风流,万端气概,沉着地挥洒,庄重地把持。男人从容地行过山水,豁朗地阅尽红尘,就有了不一样的眼光和不一般的心胸。旷达、超逸、洒脱、镇定。男人气,是男人的根本。携着男人气的男人就是风度男人。刚毅、勇敢、俊朗、儒雅、稳重、质朴、孤独、沉默……总是身体蕴积的热情,总是心灵沉淀的智慧,适时地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
本体与诠释潘德荣,陈望衡 主编《本体与诠释(第6辑):美学研究与诠释》是有关诠释学的系列出版物,每一辑都有一个主题栏目。这次出版的第6辑的主题栏目为诠释学的美学研究。 本辑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美学研究这一主题外,还有“诠释学与中国哲学”、“语言研究与西方哲学”栏目,有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的论文,也有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的探讨,充分反映了诠释学这一学科广泛的包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特征。 该套书已经出版了6辑,它对于我国的诠释学研究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卷的《本体与诠释》,内容是非常丰富与多样的,但却明确的有一个关于美学的诠释研究的主题。在对美学的重要范畴与观念的本体与诠释的探索下,我们也同时再度进行了何谓本体,何谓诠释,何谓本体的诠释以及如何进行本体的诠释等问题。这些都是探索不完、与时俱进的问题。因之,我们的探索也应是、也将是无止境的,和时间并行的。作为人我们就是本体自身,也是诠释自身,也是时间自身,诠释美与艺术就是诠释人,诠释人的本体与时间的本体。中国哲学一向注重美的体验与美的表达,但成为“学”却是上世纪的事。在西方,也有同样的情形,古典希腊即有美的体验与反思,甚至凝结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但成为现代重视诠释与系统论述的美学却仍是在较晚的18世纪中叶发生。
-
莎士比亚翻译比较美学奚永吉 著《莎士比亚翻译比较美学》作者从歌德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得到启迪,从古今中外的戏剧史中悟出“趣”之特殊重要性,他认为“综观莎士比亚所有作品、均可以一个‘趣’字提挈其中审美意蕴:(在莎翁笔下)文体、语言、意象,无不以‘趣’檀胜”:他倾数十年之功,借用“诗有别趣”立意,以一个“趣”字贯串全书,以“趣”识莎士比亚,解莎士比亚.并以其立目探究莎士比亚之汉译全书共分八章,除第一章从美学思维角度论述总体构思和写作框架外,其余各章以通趣、别趣、体趣、语趣、意趣、机趣、奇趣等点题,着重探究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如何翻译,如何保存其精华,又如何拓展其生命力 这样,为人们理解莎士比亚、走近莎士比亚,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作者以“美”字为着力点.探讨翻译之难,审视翻译之技,比较翻译中各家之长,步步深入,把握莎士比亚汉译之灵魂所在,不仅开拓了文学翻译研究的疆域,更具有文学翻译研究方法论层面的参照和指导意义。本书藉“比较”之法,探美学之理,求翻译之道,在学术上有着多个层面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