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中国小说美学论稿吴士余本书将中国小说美学及其思维机制的考察纳入中国本土文化场与中西文化冲撞的生态环境之中,在论证小说思维与中国文化思维图式的同构关系、审度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的民族特质的基础上,分析、实证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及现代文化思维的导引而产生、衍变的小说思维形态和叙事模式,为探索中国小说美学拓展了新的理论空间。
-
审美意识价值论陈明美学是在哲学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是对审美经验的理论概括,在人类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界、美学界,美学的理论归属已经不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理论研究的水平和方法的根本问题,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艺术理论等多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如何正确地评价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艺术形态的问题。如何发挥审美意识的文化功能,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澄清理论的迷雾,建构价值论美学意义的重大。作者在特定的理论背景下,剖析了认识论美学的理论困境,描述了西方美学的价值论走势,揭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价值特征,分析了审美意识的价值构成,提出理论上建构美学价值论的课题。
-
实用审美解析贾玉铭纪大众实用审美实践的急切需求。在美学界,目前已有不少同志在关心和研究这个问题。当然,实用审美学或以“实用”为研究核心内容的美学新学科(或称“美学分支”)、新体系的真正确立,还有许多具体的理论难题有待我们去攻克,其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比如,其学科性质、目标定位、研究内容、基本原则和最佳的研究方法等等,都还有待大家经过较长时期的努力才能有令人信服的成果。勇于主动涉足这个难度较大的美学研究领域,同时,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从实际出发,而不是贸然冠以“实用审美学”,这正是作者踏实认真的做人办事风格的体现。《实用审美解析》,这个书名很富创意,很得体。他用“解”而不用“论”,一字之别,蛮有特色。“解说”实用审美中的诸多话题,虽没有“论说”那样多的“学术”色彩,但从书中翔实的內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述方式上看,我觉得,非但其论说性没有削弱,反而使人感到更亲近,更能“听”进去。很好地运用和把握“评说”,是本书的一个创新性亮点。在“评说”部分,作者借其较深厚的文字功力和文学素养,对具体的审美对象进行了精要的讲析和述评,我想,这是会受读者欢迎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实用审美的领域不断出现,实用审美对象的样式和表现形态层出不穷。真、善、美与假、恶、丑,往往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或在相互的矛盾斗争中不断发展演变,有时甚至还会错杂共存。弘扬和创造真、善、美,抵御和摒弃假、恶、丑,是所有美学研究者应尽的责任,也可以说是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终极使命。本书运用审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实用审美的特殊规律去解析、论述那些典型的审美对象,用实例和个案说明道理,这对于追求美的大众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内容创新,是本书的又一个闪光点。
-
美学滕守尧上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美学热”,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文艺界,亦或是百姓间,谈论“美”和“美学”一时成风。当时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美学》,被视为“美学热”的主要推波助澜者,其中发表的许多文章,至今还被人提起和引用。为帮助我国美学新人和大众更好地了解我国美学走过的发展历程,特从上世纪80年代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七册“大”《美学》中选取部分文章,组成现在的《美学》(回顾版),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特此说明。
-
实践美学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从历史主义视角宏观把握实践美学,借助前沿理论从宏观微观,比较对照的视野把实践美学作为一个具有逻辑整一性和历史规定性的美学思潮,追溯实践美学的历史起源,清理实践美学的发展谱系,总结其基本观点和总体特征,并对实践美学的历史贡献和理论缺陷进行了评论。面对实践美学这一美学学说,我们也必须询问这样一些问题:实践美学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其代表人物如何形成了继承与发展的谱系?其理论核心是什么?其思想来源有哪些?作为美学理论,实践美学具有怎么样的价值取向和阐释有效性?从前沿理论和其他参照系来看,实践美学有哪些缺陷?这些缺陷如何导致了其合法性的丧失?等等。也就是说,从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发展谱系、成败得失四个方面去把握,实践美学作为问题史所应有的内容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
-
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赵秀福本论文在当代杜威美学思想研究中有其特有的价值,因为这是一部在英文资料的基础上并从理论的原始背景出发的研究成果,凝聚了作者自己的独特理解与体会,可以说这是作者与杜威的一种心灵与理论的对话。首先,作者采取的是一种从理论本身出发的全景式研究方法,而不是将理论进行支离破碎的肢解,因而论文具有理论的准确性和一气呵成的风格。在研究的创新性上,论文不仅深入阐释了“艺术即经验”的内涵及其使艺术从精英走向大众的作用,而且论述了杜威有关艺术与宗教、艺术与教育、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健康持理论,而这种论述又是在杜威有关经验理论的视野之内,但却是对于传统理论的创新。最后,作者十分感慨地指出“应当指出,我国对于实脾主义的研究,虽然很早就已经开始,但却在弯路上徘徊了太久”。非常难得的是,作者在论文中敏锐地指出杜威的“思想与有着‘经世致用’传统的中华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
-
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滕守尧 著《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认为,所谓的后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公司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公司权力与国家权力并存,而在对个人的控制方面,公司权力又大于国家权力。公司就侚个大机器,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定和命令,要求公司人无条件执行并要求每个公司成为单向发展的技术人或担当一个角色。公司人一生必须按照公司的内在要求发展。其工作的空洞、单调和虚假,其扮演角色的无奈以及大从文化消费之引诱,使公司人远离了真正的艺术与审美,在异化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在分析了公司化社会的种种弊病之后,对公司人提出艺术化生存的建议,并对如何以艺术的力量改造公司人的意识、生活、工作、交往等,作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
人物形象设计周少华暂缺简介...
-
美学滕守尧千禧五年,《美学》复刊。1979年《美学》问世之时,适逢改革开放与文化复兴之初,故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力,颇具投石激水、开蒙新民之功。此刊原以大开本行世,故有“大美学”之雅称。当时印数虽多,但其读者更众,若幸得一册,则传阅论辩,有关情景或见于讲堂书斋,或闻于酒酣耳热,敏悟灵思之士,推陈出新、著书立说,为中国美学发展广布薪火,是为文坛佳话。瞬逾廿载,时过境迁。然学问之道常在,而美学创构不止,学界需求方殷,《美学》应时复刊,亦属自然理势。国内书刊,已琳琅满目。《美学》忝列其中,当有所为。其办刊宗旨,将师法前贤,光扬和而不同之学风,确立海纳百川之视野,贵真求是,讲究学理,重视创见,力主文以质胜、不以名取,鼓励运思深入、文笔平实,提倡追问求索、辩驳明晰,希冀融贯中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立一家之言。凡此种种,敬望诸君!本刊凸显焦点,特辟“实践美学论辩”一栏,欢迎批判创新、百家争鸣,诚愿一同协力,推动学术真正繁荣。
-
电影美学与文化学田兆耀中国电影艺术比起世界先进电影国家是落后的,其电影艺术理论也相应薄弱,但毕竟有其自己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20世纪30年代,中国介绍了前苏联学派的爱森斯坦等人的著作,特别是普多夫金的电影理论,也介绍了德国的爱因汉姆的理论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和日本的一些学者的电影观点。这些对外国电影理论的“引进”工作,拓展了中国电影理论研究的视野。本书通过对中外电影艺术理论的透析,论述了电影美学与文化学,电影思维的特质与审美救赎作用。主要内容包括:电影思维运作的基本实体、电影的形式主义、电影的纪实美学、摄影机眼睛、西方理性化进程对诗性思维的威胁及其后果、形象在传播媒介史上的失落与重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