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志情理胡家祥《志情理:艺术的基元》的主要内容是:“志”、“情”、“理”接近于西方所谓的“知”、“情”、“意”,构成主体性的三维,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志情理:艺术的基元》按探源——征实——发微的顺序全面整理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志”、“情”、“理”三个范畴。首先主要从宏观的哲学的视角切入,描述范畴的历史演变,展示前人的认识所已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然后从艺术批评层面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相关观念,诸如“言志”说、“缘情”说等,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最后落实于发掘古典范畴的丰富内涵,努力会通中西,连结古今,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期确立传统范畴在现代美学理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全书条分缕析,立论切实,新见间出,既充分地占有了史料,又深入地进行了阐发,较好地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
艺术即经验(美)杜威“艺术的材料应从不管什么样的所有的源泉中汲取营养,艺术的产品应为所有的人所接受”。他提出了一个乌苏邦:使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变成文明本身。他满怀信心地相信艺术会繁盛,认为“艺术的繁盛是文化性质的是后尺度”,艺术将与道德结合,而家与想像力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内容都表明,假如杜威没有写出这本美学著作,他的全部思想体系将是不完整的。当他写出这本书以后,他的全部理论努力所达到的目标,他从改造哲学,改造教育,直到改造社会和人的全部思路,就清晰地显露了出来。作者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本书是作者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
清淡美论辨析韩经太对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观念的历史发展和古代文化思想体系的历史建构来说,辨“清”、“浊”与析“浓”、“淡”,本来就不是彼此分异的两种现象,而它们相互交织的思想理论脉络,实际上是以“清”美文化精神为主导从而历史地确认“清淡”之美为理想境界的。正是鉴于这样的基本认识,本书着重清理并剖析“清”美文化精神之历史展开中的典型现象,在深入探询上古“清”美文化之发生机制的基础上,进而对中古以来诸如“清峻风骨”、“清谈玄学”、“淡思浓采”等观念作出辨析,并由此而延伸到对宋人“平淡”美论及宋元以降诗画美学偏执于“逸品...
-
虚实掩映之间张方《虚实掩映之间》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依据,探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述其流变,析其意蕴,力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全书主要取材于古典诗学、小说戏曲理论以及画论和书论,兼及其他艺术理论和相关的哲学思想,既对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虚实”之辨作宏观评述,亦分门别类地阐说“虚实”观念和范畴在各种艺术形式及理论批评中的体现及意义。其阐说以若干重要命题为纲目,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理论批评的虚实观念相互钩连,层层推论,间以中西比较,以期完整地把握这一范畴的精神实质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中的地位、效用及价值,并由此去领略传沿至今的“中国艺术精神”。
-
大音希声朱良志《大音希声:妙悟的审美考察(上下)》追踪“妙悟”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剖析“妙悟”概念的基本理论内涵,揭示其内在理论结构,并对“妙悟”与知识、法度、技巧等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辨析。中国哲学重生命的体验,“妙悟”学说是生命体验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的审美认识活动以妙悟活动为主要方式。《大音希声——妙悟的审美考察(上下)》认为,中国美学的“妙悟”学说,是一种以直觉为其特征的审美认识活动,以回复生命的本明、用智慧来观照为其基本内核,它与西方的“直觉”理论具有根本的区别。“妙悟”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在今天仍有其理论价值。
-
西方喜剧美学的现代发展与变异苏晖本书以西方传统喜剧美学在现代的发展与变异为突破口,对西方喜剧美学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突现出西方传统喜剧理论和艺术形态与现代喜剧之间的巨大差异,阐明了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西方喜剧在现代转型后的特点,探讨西方喜剧美学发展历程及其基本规律,进而概括喜剧的美学特征。
-
中国美学史陈望衡《中国美学史》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美学史》内容简介: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在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发生、发展的历史,通常指研究中国历史中审美意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
神圣而朴素的美王杰、王朝元《神圣而朴素的美》从多方面考察分析黑衣壮审美文化问题,探讨民族文化的现代性途径、现代保护与转型,以及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黑衣壮的服饰文化、审美制度、审美交流模式、民间歌舞及建筑作了广泛而深入的人类学分析,对民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极具学理价值和启发作用。
-
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樊美筠著这部美学专著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范畴、命题方法进行了梳理,选取若干特征、若干思想、若干倾向,从当代视野入手,把它当作一个大文本重新加以解读,阐明中国传统美学最重要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诗意的栖息之所,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家、艺术家对世界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
-
理性之维范希春《理性之维》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即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中,自宋仁宗庆历年间至南宋宁宗庆元年间这段历史时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理性之维》共分为六个部分,对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展开论述:引言部分,对宋代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作简单概述,说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对本论文所使用的概念范畴进行界定;绪论部分,对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缘起、流变、共同特征进行概括性论述;上编,分章论述这一时期的理学家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的文艺美学思想及其特征;中编,分章论述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的文艺美学思想及其特征;下编,专论朱熹的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对宋代以来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某种程度的尝试性总结;结语部分,对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对后来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进行简单的总体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