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实用主义美学(美)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著;彭锋译通过对杜威广泛而富有灵气的重新解释,理查德·舒斯特曼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既摆脱了传统二元论,又能调和艺术与政治之间的传统冲突。本书是美国新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著作。本书恢复了美国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将实用主义置于争执不下的分析哲学和解构主义之间,使之在调和两者矛盾的基础上,对当今西方主流思想作了推进。作者从理论上对通俗艺术进行了有力的辩护,并指出新的伦理形式,即所谓趣味伦理或审美伦理。
-
东方古典美姜文清编著本书分11章。第一、二、三章着眼佛教、儒家、道家思想对日,特别是对日本的古典审美意识的宏观影响;第四章对《诗经》和“记纪歌谣”的比较,也有宏观比较的意义;第五、六章,是对日本“物哀”美意识的研究史,及其产生的历史情况的考察;第八九章是中日传统审美意识的重要理论观念的一个案比较;第十章对日本古典和歌、俳句艺术发展作评达;第十一章以文本结构的研究方法,对中日古典诗歌艺术作比较研究。
-
文艺美学方法论问题赵宪章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我们编选一套“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我们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工作。“丛书”将分辑出版,每辑 6种。后面几辑将在不同出版社陆续出版。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 20世纪 80年代发表的部分论文,记录了我在这一时段关于文艺学方法论问题所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
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钱明著浙江省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本书由上、中、下三篇及附录组成,介绍了阳明学的形成过程,怎样走向分化的,阳明学之展开的思想意义等内容。
-
美学的散步宗白华著宗白华,1897年12月15日生于安徽庆市小南门方宅母亲的家中,祖籍江苏省常熟县。原名宗之櫆。童年在南京模范小学读书。1913年,到青岛入德国人办的青岛大学部修习德文,秋天转到上海同济医工学堂中学部,继续修习德文,1916年夏卒业。秋升入同济医工学堂大学预科。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在上海编辑出版《少年中国》月刊。同年,经巴黎赴德国留学,在佛兰府大学哲学系学习,第三学期转到柏林大学学习美学及历史哲学。1921年3月,《看了罗丹雕刻以后》发表于《少年中国》第2卷第9期。1923年12月,诗集《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5年12月,从德国归来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哲学系任教。1935年7月,译作歌德的《单纯的自然描摹、式样、风格》发表于《文学》第5卷第1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2月南京陷落,随学校迁至重庆。1940年5月,《我所见到的“五四”时代的一方面》发表于《中苏文艺》第6卷第3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继续任教。1952年,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美学史教授至今。论著有《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等。本书是《宗白华著译精品选》系列丛书之一。这本美学文集共收录有关美学的文章二十篇,包括:《美学寄语》、《近代技术的精神价值》、《谈技术美学》、《我和艺术》、《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艺术与中国社会》、《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诗话的美学意义》等等。
-
华夏美学李泽厚著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涵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作者渐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基于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不是某种经验科学的对象,而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这个本休,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又超感性,是为审美的形上学。本次出版的修订插图本,是作者李涯厚先生在《美学三书》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的选配侧重中西比较,以凸显华夏美学的非酒神型特征,与《美的历程》《美学四讲》修订插图本共同构筑了一片完整统一而丰富多彩的美学园地。
-
美学四讲李泽厚著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本次出版的修订彩图版,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的选配侧重现当代作品,以凸显其指向二十一世纪的前瞻性特征,与《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修订彩图版共同构筑了一片完整统一而又丰富多彩的美学园地。作者简介: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八八年当选国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已卯五说》等书。
-
生命美学论稿潘知常著20世纪中国美学的舞台,堪称群雄逐鹿,学派纷呈。世纪实学美热潮的风起云涌,50年代各种学说的龙争虎斗,80年代实践美学的独领风骚,90年代生命美学的异军突起……在这当中,潘知常以及潘知常的生命美学研究,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正是潘知常20年生命美学研究历程的缩影与潘知常20年生命美学研究成果的结晶。美学的智慧,是本书所着眼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在长期的美学论战之中,潘知常发现:尽管美学的各种看法可以截然不同,甚至无法通约,但是其中所体现的美学智慧却应该是共同的。因此,与其把精力消耗在种种美学看法的论战之中,不如进而探讨在美学的背后所体现而出的深刻智慧。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是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失误的讨论,字里行间仍旧弥漫着已经诞续了十年之久的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大论战的滚滚硝烟。第二篇对于中西方美学的考察。第三篇则将生命美学界定为这一“现代思路”并予以阐发。全篇从生命美学的问题、生命美学的人学背景、生命美学的当代取向、生命美学的提问方式入手,指出生命美学从美学的特定视界、根本规定的角度突破了过去的主客关系的视界,从而把美学的对象转换为:从自由体验中形成的活生生的东西、“不可说”的东西。
-
叙事美学耿占春著现代社会对虚构叙事的热情突然间消失了。“新闻”和信息的传播取代了“故事”的叙述。在新闻中,故事意味着事故。在世界的合理化进程中,人们开始过上或希望过上没有故事的生活。古老的叙事艺术在严肃的小说家那里没落了,变成了一本万利的文化工业。本书从当代叙事理论和文本社会学出发,分析了经典理实主义以来的各种叙事模式与社会一历史结构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叙事的危机和叙事的可能性,尤其是叙事艺术自我更新的能力:一些被称作“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的出现。它们通常从多样性的历史时刻吸取了故事与知识,并赋予其主题的多义性和当代性,以及个人色彩的修辞风格。这些新的叙事方式体现了这样一种叙事美学:叙事行为最具有鬼力的时刻,是在真实世界与太虚幻境之间形成的叙述空间。它关系到在真实的人类生活经验与虚构事物之间所建立的联系。这种叙事活动置身于变动着的现时性和人类历史时间的无限多样性之间,这纱因为对现实的洞察力。小说家既须通晓现实,又要通晓“魔力”。这正是文学叙事,在众多形式的客观知识陈术之外、在已经被大众传播媒介反支配的现代社会里,仍然保持着虚构叙事的理由之一。
-
从古典到现代张政文著本书内容包括康德美学的哲学构架、康德的理性概念、康德的存在意识、康德的文化立场、康德的神学观念、康德的社会批判精神、康德的历史学说、康德对20世纪美学的影响、康德与欧洲浪漫主义批评意、康德与马克思的审美文化选择、康德与马克思的审美文化选择、康德与俄国形式主义美学原则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