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克罗齐美学论稿张敏著克罗齐是康德、黑格尔之后,西方最重要的美学家。克罗齐美学实现了西方美学的价值论转向,即在美学形态承前启后的历史发展中,完成了从古代本体论、近代认识论到现代价值论的转型。克罗齐主张艺术即直觉,美即表现,艺术与美同一,从而把美从“道德的象征”或“理念的显现”转变为“情感的表现”。这就在肯定艺术独立、创作自由的同时,为美学学科独立提供了根据,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地位中最终解放出来。以直觉论为基础,克罗齐美学提出了艺术的直觉本性论、意象特征论、抒情原则论、人本目的论,建立起—套纯粹的艺术哲学。晚年又从艺术走向文明,建立起—套以修辞学为本性的系统的文学理论。克罗齐美学结束了传统的摹仿说,打破了唯理主义的一统天—下客观上为现代艺术和美学的内在化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学转向开辟了道路;又在抨击形而上学超验论倾向,遏制实证主义庸俗化倾向的同时,促成了美学研究重心从自在客体向自为主体、从本体折光向意义创造的转变。克罗齐美学的主要局限,在于完全回避外部世界和媒介形式,彻底排除形而上探讨,机械隔离审美直觉与实践活动,导致直觉内部自我活动性和感性对象性的丧失,导致情感表现片面强调人本价值,忽视对象制约等一系列问题。
-
西方美术东渐史(日)关卫著;熊得山译片断:第一章古代欧洲艺术之东渐欧洲的艺术传到日本,想是很古的时代,不过这却是和欧洲人的东洋通商有密切的关系的。中国为产绢之国,从古就为欧洲人所知道,据希罗多德(Herodotus)所说,希腊商人来到中国西境的,是在公元前6、7世纪时。他们呼中国为Seres,原来Seres就是希腊语的绢,由是中国在欧人眼中遂成了产绢之国。在罗马,又呼中国为Serica,要之都是因中国的绢卖到西方各国,西方人才呼中国为绢国的。又据托勒密(Ptolemy)所说,希腊商人实到过“绢国之都”(SeraMetropolis)。那么,这绢国之都究在何处?据德人李希陀芬(Richthofen)的推测,说在长安。但也有说不是长安,而推测为中国西境之一都城的。原来天山南路的喀什噶尔(疏勒)乃当时国际的大市场,于是阿刺伯等处的队商都麇集于此,而将中国的绢贩运到西方去,那么,说不定希腊商人所到的绢国之都,就在这里。古代的希腊人来到中国,究竟是取的哪一条通路?关于他们来到东方所经由的路径,已为日本白鸟库吉所阐明。即希腊人先是以拜占廷(Byzantium)为托足地,随由水路渡过黑海而殖民于克里米亚(Crimea)半岛。在这半岛上,迄今还可发见许多希腊人的遗迹。由这半岛人亚速海(SeaofAzov),再溯顿河(DonR.)而上,经过很短的陆路,便到了伏尔加河(VolgaR.)下流,再沿此而下,即到里海,倘横断里海,一上岸,就是吉利吉思大平原(KirghizSteppe)。横断这平原而达于阿尔泰地带,既无山岭,又无沙漠,且亦无顽强的敌人,可说是毫无抵抗。希腊人是老早就能利用这条通路的,征之他们姻于里海的知识,也可明白。在希罗多德的文献上,载有:“里海是一个纵长的海,南北约十五日,东西约八日的航海,可以通过。”所以古代希腊人之经由此地而达于亚细亚内地,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却说,他们倘横断吉利吉思平原东行,沿着巴尔喀什湖(BalkashL.),便可达到今新疆省的天山北路,并不须经越许多峻岭。那么,希腊人这一远征的动机究在何处?那一定晓得了中国物资丰富的情形,为着通商而来的。又在黑海沿岸附近的人们,也曾到过所谓Issedore之国,而Issedore地图看来,适当今新疆的地段。那么,希腊人和黑海附近的人们,远远的跑到中国西境来的,不用说,自是为获得中国的绢和西伯利亚方面的皮毛而来。因此,希腊人和黑海附近的人们,在长期和中国人通商的当中,希腊艺术也传播到中国来了。不过由横断里海的北路而传到天山北路来的希腊系的艺术,大概已波及于万里长城北的蒙古方面。希腊人除靠横断里海的北路和中国交通之外,靠横断波斯的南路也可到中国。即希腊人本想从小亚细亚经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等处而到亚细亚的中央,但这一条路不仅地形险阻,且因波斯等极为顽强,敌人也多,至不容易通过。据古代希腊的传说,那从高加索到小亚细亚一带横行着的有所谓亚玛孙(Amazons)女兵团,是为女王所统治的。他们酷嗜战斗,同时又常常妨碍着希腊人东西的交通。而这一亚玛孙的传说,也决不是无根据的传说。自亚历山大大王(AlexandertheGreat)出世,才将东西交通的障碍物肃清。的确,亚历山大大王的波斯远征,于东西交通史上,艺术东渐史上,都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兹查亚历山大大王远征的路径,则到过今日的中亚细亚的锡尔河上流,同时,又越兴都库什山而到过北印度的般遮布(Panjab)。亚历山大大王所经之处,都曾开辟过希腊系的商港和商埠,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底格里斯、幼发腊底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锡尔河上流的亚历山大里亚,埃士加他、赫尔曼得尔河畔的亚历山大里亚,印度河上流的亚历山大里亚,印度河口的培他拉等处,此外还有许多。自亚历山大大王远征以来,这样的商业地开辟了很多,于是便有许多希腊人移住,因而完全变成了希腊商业的介绍地,希腊文化的传播地。同时,希腊系的艺术,也自会由这波斯横断的南路传到中国方面去,不过这当是传到万里长城以南方面去的。这样,一方希腊人既由横断里海的北路及横断波斯的南路而达到了西域,同时,汉人也正于此时达到了西域,彼此便直接通商起来,因而东西的交通就从此频繁了。汉人之出动于西域方面,如汉武帝的西域遣使,是最有名的。即武帝为要勾通大月氏而讨伐匈奴起见,当时曾造使到今中亚细亚方面的国家大月氏去过。当这一重任的,便是张骞。他于公元前138年时曾携带从者百余人出国,不料在途中为匈奴所捕,留在匈奴竟达十一年之久,随后才脱逃而达到大月氏国。不过在当时,大月氏已据着阿姆河一带的肥沃土地,生活极为安适,同时,与汉境也相距很遥,不欲与汉相提携而共对匈奴,因此,张骞惨憺艰苦的大旅行,终于没有达到目的。张骞留大月氏国约年余,满拟沿昆仑山脉,经过西藏而归国的,不料又为匈奴所捕,又被拘留了一年多,随乘匈奴的内乱,才脱逃回国,时为公元前126年。从出发以来,留西域地方约达十三年余。本书前言国土与国民,固为艺术的父母,但世界各国的状态和国民的心性决不是同一的,故或则发生优秀的艺术,或则发生低级的艺术。如果其国土的气候良好,地味丰饶,而正适于民众的生活时,那便是恰好的状态,于是有优美艺术发生的可能性。或是其国民的知能优秀,艺术的趣味浓厚,于是有优秀艺术发生的可能性。在这两者凑成一处时,优秀的艺术于是发生。并且合式的有力的艺术一发生于某处,其艺术遂成为波纹而传播于四方,犹之池中投下了一块石一样,该处所起的波纹,即形成圆形而波及于周围,随着荡到较远的区处则逐渐薄弱,终则消失于无形。艺术传播的法则,正和这一样。但世界的地势,并非水平面,有险阻的山脉断绝交通,有辽阔的沙漠阻遏行路,此外也还有各种的障碍物。故艺术之波,一方则避开那种区处,一方则循着恰好的方向荡漾着。可是到了它所荡漾的区处,而于某地或起第二艺术之波,某地或起第三艺术之波时,波与波便会互相冲突,因而又发生种种现象,或则更激昂其艺术,或则互相抵消,或则变为完全相异的艺术,或则急剧的变更其方向等等。倘在这种地理的关系上再又加上人为的素因,或因通商,或因战争,或其他种种动机,致艺术之波发生变化时,则必纵横交织,而呈现极复杂难解的现象。将这加以适当的解释或研究的,乃艺术史的使命,这是最有兴味而且最难解的学问。在欧洲及亚洲大陆,古来有几个艺术的大起点,旋即以该起点为中心而传播于四方。第一是发祥于美索不达米亚的西亚细亚系的艺术。在底格里斯、幼发腊底河流域,迄今虽还有极茫漠的荒野,但在太古,却极丰饶,气候也温和,实是艺术发生恰好的园地,这里发生的便是巴比伦及亚述(Assyria)的艺术。这西亚细亚系的艺术,以美索布达米亚为中心,也正是形成一圆形而向四方展开的,不料向西,则因埃及民族、希腊民族极为顽强,故未能突围而出。可是在东方,因是住的未开民族,简直同一张白纸一样,自无有力的艺术来对抗,故逐渐东渐,则变成波斯的艺术,这波斯的艺术,又向东南进而传于印度,随又向东北进,而入中亚细亚,送至越葱岭而波及于极东了。这西亚细亚的艺术之东渐,完全系基于地理的关系。第二,是发祥于印度河及恒河流域的印度艺术,也便是印度雅利安·达罗维茶(AryanDravida)系的艺术。这在最初,系因西亚细亚系的艺术的影响,而起于印度河,随又传播于恒河流域的,差不多变成了印度特有的艺术,随即以此为中。心而波及于四方,其向南虽只传到了锡兰,而东方的缅甸和暹逻,却以比较地带着平原大陆性,故能自由的一泻而入,直传到爪哇岛为止。但向北又为喜马拉雅山脉所这断,故只得向西北绕一个大圈子,即越兴都库什山脉而出中亚细亚,再越葱岭而入中国,送至波及于极东了。印度艺术之绕这么大的圈子而入中国的,正是搜索了抵抗力少的通路之一结果,恰和西亚细亚艺术的东渐经路一致。第三,是希腊民族的希腊艺术,这是以比罗奔尼苏(Peloponnesus)半岛为中心而波及于四方的。即在西方,曾传到地中海沿岸诸国;而在南方,则因埃及人和腓尼基人垄断了地中海的商权,故只进到小亚细亚的西部而止。因此,希腊人遂讲求东进之策,先则以拜占廷(Byzantium)为托足地,从克里米亚半岛打通横断里海的北路,随则经吉利吉思(Kirighis)平原,而和中国通商了。此外也曾计划着从小亚细亚进到中亚细亚,但强力开拓了这横断波斯之南路的,乃亚历山大大王。由是,希腊艺术便与波斯、印度的艺术相融和,而变成了所谓犍陀罗(Ganddara)艺术,至波及于中国方面了,但这主要的是由于佛教东流的关系。这样,希腊艺术便靠横断里海的北路,或横断波斯的南路达到了中国,终于波及于极东了。第四,是萨山朝(Sassaidae)波斯的艺术,这是被亚历山大大王征服之后起于波斯的一种艺术,曾以此为中心而波及于四方。以优于艺术才能的萨山朝波斯人之特有的意匠,在世界艺术界上直放了一异彩。它传到西方,便成了拜占廷(即东罗马)艺术及埃及科布特(Copt)艺术的基础;传到东方,在印度及中国方面则极形活跃,连极东方面都被波及了。第五,是发祥于阿刺伯的伊斯兰教艺术。这是阿刺伯人的艺术,系起于萨山朝波斯之后的,它竟理想地遍达于四方了,和发生于别处的艺术之专向东渐的不同。就分布面积之广一点说来,伊斯兰教艺术可说是世界第一,而其原因,乃由于其艺术力之强,并历史和地理的关系。这征之起于各地的如土耳其伊斯兰、印度伊斯兰、中国伊斯兰、西班牙等伊斯兰的情形,也可明白。第六,是起于文艺复兴期以后的欧洲艺术,它和极复杂的西洋文化一同传到了日本,这在今日,仍在不断地向东传播着。在这些不同的国土和国民间所发生的艺术,老早就在由西域通路东渐,后又由迂回马来的航路而东渐,要之都已达到了极东的日本,于日本国民艺术的发达上,实有极大的影响。如上述的发生于西域及欧洲的艺术潮流,都逐着各时代之波传到了东方,且传到了极东的日本。但其传播的路径如何?这一小册子就是想将该项路径弄明白的。这一艺术史的企图,是颇广泛而又困难的事业,且把从历史的曙光期迄于现在的史实,要尽行包罗于这一小册子之内,终归也是做不到的事,因而只记了以古代及近代为主的一个概略。晚近姻于此道的诸家,或则编有东西美术史,或则著有日本美术史,其所发表的名著固不在少数,但如叙述那发生于西亚细亚和欧洲各时代的艺术系遵由什么路径传到我国来的情形,似乎尚未见过。在这一意义上,如果此书稍有所贡献,就算是著者之幸了。此外,对于本书出版时费了心的外山卯三郎氏,及提供了史料和照片的诸氏表示谢意。1933年2月于东京西郊著者识
-
美学与审美实践何静,舒英才主编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导向,努力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精华,并着眼于当代新型军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构成。具体来看,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一、体例上是全新的。本书在内容体例上分为“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欣赏”、“美的创 造”三大部分。本书尤其探讨和揭示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规律,并具体引导人们进入对各种美的现象的欣赏和对人及人的生活的美的创造。二、具有鲜明的军队特点。本书对象是广大部队官兵和军校学员,因而本书内容紧密联系军人的审美实践,在阐述美学一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军人美感与欣赏、军人美的创造方面的特殊规律,尤其是对军人美的崇高本质,以及如何创造军人崇高美都有具体而独到的阐述。三、内容丰富生动,具有可读性、可操作性。本书既注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注意它的实践性,力求做到理论的深入浅出、例证的丰富多彩。这些为广大官兵深入学习和思考美学问题提供了方便,也使这本书具有了工具书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了保存的价值。
-
重构美学(德)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著;陆扬,张岩冰译本书控讨了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作者认为当今审美过于泛滥,过度追求时尚,美学必须重构、美学必须超越艺术和哲学问题,必须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等。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美)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提出的主要论点是: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它自身。因为它把自己设想为一种新传统或权威。
-
美学旧作集李泽厚著中国大陆五十年代中期爆发的美学论争,是惟一未受政治严重干扰的真正学术论战、历时六年之久,发表文章超过百篇。有如三十年代闻名于世的老美学家朱光潜所云:该时形成三大学派,即「朱光潜派」、「蔡仪派」与「李泽厚派」。李氏成名于该论战中,时二十余岁。李氏提出以人类总体实践为基础的「自然的人化」来解说美、美感及自然美的根源,不仅当时一新耳目,而且影响至今。此观点乃作者独创,为前人所从未曾道,因颇具哲学深度,为爱好理论之青年学人所欢迎而迄今美学界仍少有能逾此藩篱者。本书收集作者当时参与此次论争的部分论文以及其他有关美学、中国古典文学等论著,展示出作者前期之主要美学思想,并与李氏著名的《美学三书》相直衔接矣。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指导王正中主编本书包括: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和意识、世界的普遍联系及其基本环节、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等内容。
-
克尔凯戈尔日记选(丹)索伦·克尔凯戈尔(Sφren Kierkegaard)著;(丹)彼德·P.罗德编;晏可佳,姚蓓琴译在这篇序言里,我们只是概述一下他的哲学和神学思想,主要介绍克尔凯戈尔的日记以及他的思想之间的关系。本书的主要介绍了众生世相、少年和青年时代、(一)父与子、(二)蕾琪娜、(三)保罗·穆勒、 作为一个文人的克尔凯戈尔、《海盗船》、(一)当代文学、(二)戈德施密特、哲学和科学、(一)当代哲学、(二)清算物理学、(三)个体——群体、(四)存在——重复、(五)讽刺——人类交往的间接方式——苏格拉底、(六)朝向那大灾变、基督教、(一)天职、(二)什么是基督教?、(三)信仰和怀疑、基督教世界、(一)路德和清教、(二)基督教世界、(三)教士、大灾变。
-
美学引论杨恩寰主编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基础,按照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多元综合的方法,审辩并吸收中西美学历史特别是当代研究的成果,对审美现象进行科学哲学研究,以解释审美规律,并做出理性阐述。
-
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著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社会文化产品,可供我们做个案分析或进行跨文化、跨民族的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从史前直到今天未曾发生“断裂”,这也使我们能够对其整体(包括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心理)发展过程做宏观的把握和查源知流式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