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希腊人的艺术(德)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著;邵大箴译本书收录的是温克尔曼最重要的美学论著。包括他最著名的六篇论文,其中《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以及《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是最重要的代表作;此外,《论希腊人的艺术》,是温克尔曼重要经典著作《古代艺术史》的精华部分。在这些义章中,温克尔曼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研究希腊艺术史,用比较的方法对希腊艺术进行具体论述,充分反映了温克尔曼推崇古希腊艺术并极力主张理性运用古代典范、模仿古代艺术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温克尔曼(Johann Joacllim Winckclmann,1717-1768),18世纪德国新古典主义美学家、古典散文家、欧洲考古学的先驱者之一。在美学观念上推崇古希腊理想化的美,提出模仿古代的主张。重要文章有《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其重要著作《古代艺术史》是最早在文化背景上研究艺术风格演变的历史著作,是第一本真正的艺术史。温克尔曼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影响遍及全欧,成为众多欧洲古典主义艺术家艺术实践的重要指导。
-
美学教程张玉能主编;聂运伟[等]编写《美学教程》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们的这本《美学教程》是以实践美学为基本思路,集思广益而分工写作而成的。中国的美学,到20世纪90年代,实践美学成为了主潮,然而同时也遭到了“后实践美学”的质疑和挑战。一时间,好像实践美学就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但是,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虽然已经呈现出多元共存的态势,然而,实践美学仍然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种美学体系,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开放性和自我超越性;其生命力的具体表现就在于它可以合理地、合乎实际地解释美学的所有重大问题。我们参与编写的全体老师因此就作了这样的选择。我们并不排斥任何其他美学体系的具体观点,而且对所有合理的、合乎实际的任何美学观点都予以吸收。不过,作为一部教材,本教程只能采取以一家为主,兼收并蓄的原则。因此,我们希望老师们注重学生的主动、创新的学习,通过美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这样中国美学的发展才有更广阔的空间。
-
中西古典美学研究孔智光著《中西古典美学研究》是作者在长期从事研究生教学工作基础上,运用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伦理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和方法,对中国和西方古典美学进行专题研究的学术理论著作,基本内容由古希腊美学、中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周易美学、孔子美学、老庄美学等方面研究成果构成。该书以史为据,以论为主,既有对人类美学思想历史发展的纵向把握,又有对东西方美学思想的某些对比分析,颇见功力。作者从其建构的理想美学基本理论体系的独特视角出发来审视和研究中西古典美学,多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
澄明美学刘士林著本书是著者十年来从事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总结,它对于人类精神的理论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从批判的向度上讲,它从逻辑上先验地区分开“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学理”纠葛,认真地检讨了西方主流美学对于人类审美精神的“理性”侵蚀;其次则针对中国美学中习以为常的“伦理学”与“美学”的逻辑混淆发出严厉批判,并由此认真检讨了中国主流美学的伦理形式对于审美形式的“历史”遮蔽。从建设性的向度上讲,一方面通过逻辑劳动为正确描述美的存在建构了一种本体论语境,即“本体分析”与“结构关系”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没有本体分析就不可能澄明任何本体性语境,而没有结构关系则不可能进行任何本质性描术。另一方面则从人类原妆的“诗性智慧”结构出发,在此基础上区别了中西文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诗境。西方文明的“林中路”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由于在轴心时代就已丧失诗性知识,因而这种矛盾在西方文化背景中是无法解决的。中国文明的“还乡路”则根源于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只要能够成功地逃避文明中心与拒绝个体化形式,也就可以赎取生命最初的自由。本书不权从知识批判角度为美学研究进入“本体明了”层面扫清了逻辑障碍,也由此为人类自由的生命活动指出了真正的澄明之道。
-
反理性思潮的反思陈炎著本书从时间上看,它只保留了现代部分,而删掉了古代和近代部分。从内容上看,它只涉及“哲学美学”,而未容纳“科学美学”,之所以要删掉古代和近代部分,是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在那些部分中已经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了。之年以未容纳“科学美学”的内容,是因为对于作者这样一个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的作者来说,要想对人家从心理学、统计学、逻辑学角度所控读者论坛的美学问题作出一种科学的评判,更加是一件力所不及的事情。
-
审美艺术学赵连元著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中编主要论述美的本质、美感问题,对美学史上难以把握的问题,以马列经典文论为旨归,进行系统的整理;下编主要探讨雕塑、建筑、绘画诸艺术领域的鉴赏问题。本书系作者集多年教学经验的讲义基础上形成的。
-
物象美学刘成纪著物象美学是20世纪美学逻辑进程的必然结果。19世纪末,尼采关于上帝之死的宣谕,标志着神本主义美学的最后消亡,并预示着绝对主体主义或人本主义将成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话题。20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提出了“人之死”的哲学命题。这一方面意味着人本主义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倾向而走向了尽头,另一方面也为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审美关系提供了契机。物象美学正是在这种时代和学术背景下被提出,它试图在对传统人本主义和自然主度的双重还原中为当代美学确立新的根基。西方美学自黑格尔、谢林以来,基本上已中上了对自然美作任何系统的研究。许多职业美学研究者相信,与其去为诸如一个日落景象的美寻找原因,还不如去研究一只奶罐的造型。但本书认为,在经历了20世纪美学领域粗暴的取消主义和狭隘的惟艺术倾向之后,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问题依然是美学的核心问题,对自然的关注依然是美学获得哲学尊严的心要保证。但必须看到,传统的自然美是没有独立品格的,它的价值仅在于成功充当过承载人的某种神性或人性品质的工具。于此,在美学领域尽量廓清人学的迷雾,让对象呈现它自身,对重新发现自然美就显得十分重要;承认自然作为生命存在的独立性,肯定自然美是自然本身的生命样态之美,就应成为重构人与自然新型审美关系的起点。在当代,工业化的浪潮已使原生态的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人的征服自然的冲动更使所谓的审美实践体现出超强的破坏性。于此,物象美学所要昭示的,就是唤起人们对物的自然本性的尊重,在平等对话中寻托双方重新结盟的可能。<
-
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王振复著本书共分七章,从中国文化与哲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巫史文化与审美初始、诸子之学与审美酝酿、经学一统与审美奠基、玄佛儒之思辨与审美建构、佛学中国化与审美深入等。
-
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陶东风著本书研究了流行歌曲与社会心理,20世纪90年代影视文化,20世纪90年代的出版热点与畅销书,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几个热点与走势等问题。
-
公共的玫瑰朱朱,黄梵等著本书遴选了20世纪20位各时期具有代表性、极具女性魅力的女明星,试图以文字和照片呈现与挖掘她们各自美的特质与秉性,并力求暗示出一条20世纪人们女性美理想的变化脉络。由于大众传媒在20世纪的空前发达,在“公共的玫瑰”这样的标题下本来还可以涵盖进黛安娜王妃、杰奎琳·肯尼迪甚至是玛格丽特·杜拉等其他领域的著名人士,但这样一来,所选人物势必显得很杂乱,并且这些人士也不是作为审美对象而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因此编者将本书的人物限定在银幕界,时装模特也主要是一种作为审美形象而存在的职业,但那些名模们基本上只是一些能指符号,在公众心目中并不具有所指的多样性,因此编者将时装模特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麦当娜的入选并非因为她演过电影,而在于在其公众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她的着装、她的行止、她的姿态所起的作用,如果不是更大,至少也与她的音乐同样重要。从这一点来说,她在流行乐坛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编者将她收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