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美生学袁鼎生 著袁鼎生教授是我国美学家周来祥教授的高足,长期研究生态美学,很有学术造诣。本书从元理论着眼来探讨美生学,是作者数十年治学思考的总结和结晶,认为美生学以天籁美生场的元型为逻辑元点,以整生与美生耦合出的审美生态为基点,以审美生态天籁化为基线,以天籁美生场的天旋-地转-天旋为逻辑全程,从而建构生态美学元理论,多有作者的沉思心得和学术原创。作者认为大自然自旋生,生出天籁美生场的元型,成为美生学元点。生物的整生与美生,耦合出审美生态。审美生态结构化,序发审美场、美生场、天籁美生场。美生世界和美生范畴向天籁家园生成,美生悦读、美生批评、美生研究、美生培育向天籁化栖息生成;双方在对长中通发美生文明圈,持续旋升天籁美生场,使之超归元型。天籁美生场从元型经生长到旋归,通转了美生学的元范畴,通现了美生逻辑与大自然历史的同运,通达了美生存在的目的,通证了美生学理的实然性、应然性与超然性,通成了生态美学的元理论。
-
中国美学研究朱志荣 著,朱志荣,王怀义 编《中国美学研究》创刊于2013年,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朱志荣为主编,王怀义为副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以研究中国美学为主,兼及心理美学、西方美学等著译的学术集刊,学刊每年度出版两辑,分别于六月、十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美学研究》学术内容丰富,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美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生等各大研究领域,包含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审美意识、审美心理、艺术美学、实践美学、美学译文和书评等板块。本刊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 《中国美学研究》(第十七辑)主要分为“中国古典美学”“美学理论”“艺术美学”“西方美学及翻译”“序跋书评”等几个部分,所讨论的学术话题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及其性质探本及美学,作为阅读方法的感应美学——以《红楼梦》为中心,方东美“生生美学”的早期话语建构,宋代绘画美学,隐逸文化与审美意象的确立,系统性思维中的魏晋风度,等等。
-
汝信文集 第5卷 美学I汝信 著《汝信文集》第5卷“美学I”收录作者60年代和80年代出版的论文集两部:《西方美学史论丛》及《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西方美学史论丛》收录作者研究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人美学思想的论文,《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收录作者研究亚里士多德、狄德罗、谢林、席勒、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美学思想的著作。这两部论文集,可以说是中国西方美学研究的筚路蓝缕之作,全面反映了作者在西方美学史研究领域的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
-
现象学视域中生态美学的方法问题研究孙丽君 著生态美学是当前最为重要的美学理论之一。但生态美学的方法论建设一直落后于其理论的建构。原因在于:生态美学以生态为基础,这一基础要求人们回归到纯粹的生态环链之中,而自然状态中的生态环链是没有意识的。而审美经验作为人类的一种经验,必然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因此,生态美学首先就需处理意识与生态的矛盾。本书带着这个问题切入,从现象学的视角,在人类自身的意识领域中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一领域之中,一方面,生态美学要求人们意识到自然对人类的构造性,意识到自身处于生态环链之中,这是一种有限性经验;另一方面,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审美经验,而审美经验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对自我存在的一种肯定性经验。因此,生态美学整个的理论建构,必须能将人类的有限性经验视为一种肯定性经验。也说是说,生态美学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正是生态原则与人类原则之间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生态美学就须建要一种独特的方法论。
-
汝信文集 第6卷 美学II汝信 著《汝信文集》第6卷“美学II”分为三部分,部分收入《美的找寻》一书,这是作者从美的理念到美的实践的转型之作,收录了作者关于凡高、罗丹、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等人散论,表现了作者对于戏剧、绘画、雕塑等看法;第二部分为美学论文,收入了作者发表在各种期刊上的美学论文,除了关于西方无意识问题等几篇通论文章外,主要是关于尼采美学的论文,这些论文开启了我国对尼采美学的研究;第三部分为美育人生,收入了作者散见各处的演讲和书评。
-
通向生命之门潘知常本书是国内“生命美学”的领军人物潘知常教授近30年中所写的美学随笔类的短文合集,内容涉及美学与当代社会、美学与当代文化、美学与当代艺术、关于美学现象的思考、关于安徒生童话以及为艺术家的作品所写的序言,还有三篇在网上已经广泛流传的著名演讲。
-
声乐入门与审美体验李宁 著自信让人更勇敢,自信让人更美丽。对于歌者而言,自信尤其重要,既是不可或缺之特质,也是不断追求之目标。一名歌者的自信源于其丰厚的声乐知识、扎实的唱功、灵动的声线和清晰的吐字等。本书将给你这种自信,让你从呼吸到共鸣,从咬字到归韵,全面塑造声音表现力,丰富审美体验,在舞台上散发出自信的光芒。
-
美学与现代性[澳大利亚] 约翰·伦德尔 编,傅其林 译本书主要为当代美学家阿格妮丝·赫勒关于美学与现代性的思考,是阿格妮丝·赫勒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发表的一些著述的选本。本书选录了《艺术自律或者艺术作品的尊严》《情感对艺术接受的影响》《玩笑文化与公共领域的转型》《欧洲关于自由的主流叙事》《保证陌生人:莎士比亚与同化失败的戏剧》《何以为家?》等12篇文章,主要探讨美学与现代性、现代文学与文化中的身份政治、伦理道德问题、情感在艺术接受中的地位,体现出对形而上学模式的美学批判,确立在当下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基础。
-
多元复杂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唐善林 著中国当代美学的历史发展是多元的,本书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问题。其一,作者从审美、启蒙、革命多元互动的角度来揭示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多元复杂性;其二,作者从心本、情本、生命本体、身体本体、生活本体等多重本体角度来发掘中国现当代美学所蕴有的丰富哲理内涵;其三,作者从美学家们生活的社会历史语境及其思想资源转化的角度来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文化探源;其四,作者还对中国当代文艺及学术现象进行了文化考察和反思。总之,在问题史的思维理路下,本书作者力争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复杂性。
-
尼采审美共同体想象研究王华伟 著作为一种哲学与社会学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共同体(community)历久而弥新,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中不断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担当。共同体可以是想象的归属地,可以是梦想的岛,也可以是精神的乐园。不论怎样,共同体代表着人类一直追求和渴望获得的共享的精神与共同的生活空间。20世纪末以降,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在新时代新环境下不断得到新的阐释,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与日俱增。整体上来看,共同体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共享的精神、同一的梦想、身份的认同和共同的归属,这些特征筑起共同体思想的坚实根基。但是,后理论时代的理论发展开始从对体系的建构向对问题的讨论转变,当前主流研究并未涵盖共同体问题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存在诸多盲区或空白区尚需填补。这其中忽视尼采对共同体的想象,对我们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共同体内部潜藏的某些问题显然是不足够的,尽管尼采关于共同体的想象并不属于主流共同体问题研究这一共同体内。不可否认,尼采的共同体想象有着自身的与优势,他赋予了共同体一直以来被忽视的内部生命,对从人自身出共同体以及帮助人类树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