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东山魁夷绘画美学思想研究饶建华东山魁夷(1908-1999)作为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他的绘画既有浓郁的民族情调,又彰显出现代艺术风格,被誉为“现代日本绘画之父”。东山魁夷孜孜不倦地追求日本民族的美,从憧憬西方,再眺望日本,先倾斜一方,再寻求平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澄、静寂的艺术世界,那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也正是他的人生境界。东山魁夷的艺术既是西方的,更是日本的,但最终的艺术指向却是中国的,这就是东山魁夷的艺术生涯,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变化历程。
-
以美为鉴刘小枫 著在我们常人眼里,美国政制是当今天下的佳政制:那里的人民生活富足,那里的人们享有自由,那里的国家还如此强大。但事实上,美国政制真是当今天下佳政制,乃至于竟是普遍历史终结的标志吗?未必。对美国立国原则的政治哲学探究提出了美国政制的德性品质这一尖锐问题,引起巨大的历史性争议,以至于该德性品质是优是劣,迄今尚无定论。施特劳斯学派与剑桥学派在如何解释美国立国原则这个问题上,就表现出尖锐的对立,这场对立本质上乃是古与今、高与低、好与坏的殊死对决。作者立足于苏格拉底以来的古典政治哲学传统,同时怀着对中国问题的拳拳关怀、对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共同体德性品质的殷殷忧虑,不仅呈现了这场发生在他国的思想对决,从中揭示美国政制的根本痼疾,也亲身参与在了这场对决之中。如日中天的剑桥学派的前后两位领军人物,波考克和斯金纳,在这里遭遇了作者苏格拉底式的盘诘,看他们如何脱身?
-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朱志荣,朱媛《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是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后长江学者、美学家朱志荣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ZD052)的最终研究成果;史前卷是《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一卷。该书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揭示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玉器等器物和岩画、神话在中国史前审美意识中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和规律,总结了史前艺术的审美特点,勾勒出中国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审美意识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脉络。
-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王怀义本书是八卷本《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秦汉卷。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生突变的一个时期。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内容,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本卷在概述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从书法、雕塑、绘画、汉画像、舞蹈、音乐、汉赋、汉诗、神话等层面来梳理和阐释秦汉审美意识的基本意蕴和艺术特色,揭示中国古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审美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演变。
-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杨明刚《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清代卷》是其中的一卷。清代处于传统社会的晚期,新的经济因素成长发展,加之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冲突融合,使得清代社会呈现出有异于前代的承继与断裂相交织的独特风貌。因此可以说,清代是古典审美意识发展的总结性时代,也是古典审美意识发生突变的时代,在中国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书通过对清代有代表性的小说、戏曲、书法、绘画的介绍与分析,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清代审美意识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脉络,尤其是论述了在清代不同民族审美意识的碰撞和交融以及外来文化的刺激对中国审美意识的影响,总结了清代审美意识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体阐释了清代美学思想的独特性,探寻中国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内涵与变迁,探讨了从史前到清代中国审美意识的起源、演化和变迁的历史进程。
-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宋巍,董惠芳本卷立足于辽宋金元时期的文艺作品、文献文物和文化现象,通过对散文、曲词、戏剧、书法、绘画、饮食、服饰和日常生活各领域审美意识的系统研究,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背景中梳理了此时期审美意识的历史流变,并以此为基探究了辽宋金元时期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揭示出辽宋金元时期处于复杂环境下的华夏审美意识渐趋南北分流、雅俗并进和胡汉交融的总体趋势,以及华夏审美意识脱离汉唐审美传统开辟以宋元为发端的近代审美意识的历史转折。
-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朱媛长期以来学者们从美学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中国美学史,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还需要从中国历代具体的艺术实践和日常生活实践出发,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从当代的视角直接提炼、概括和总结蕴含于其中的审美意识,揭示五千年来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脉络。这种对审美意识及其发展史的研究不仅是由于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载,而只有实物遗存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审美意识本身包含着艺术家等人的丰富的审美趣味和理想,需要作认真的概括和总结。它们与美学思想史是互补共存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人审美观的整体。当下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审美意识史的研究尚显零星,缺少厚重著作研究。 本卷在概述隋唐盛世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着重从诗歌、文章、绘画、书法、乐舞、建筑、唐三彩与工艺美术、雕塑八大层面展开其审美意识的考察和梳理,从而阐释和揭示隋唐五代的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和艺术特色。
-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李修建魏晋风骨,以其怪诞的行为方式、高洁的志求、缜密的思辨,对中国文化,特别是美学影响深远。对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美学研究已是汗牛充栋。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意识研究不似前作那般,局限于美学研究或哲学研究,而是自觉地使用了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运用整体性视野、语境性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等方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园林、音乐等问题,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清谈、药酒等传统议题,亦力图求新,资料翔实、视角独特。
-
回到美自身的领域梁光焰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形态转变过程的历时性扫描,指出当代中国美学一方面在努力克服先前美学思想弊端,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美产生新的误解,把美要么等同于认识,要么看作实践活动,甚至认为美是人的全部生命的至高表现形式,出现了遮蔽美、悬置美和放大美的“非美化”现象。康德以先验批判的方式检视了人类的认识原则、伦理原则和情感原则,揭示出美与认识、美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美划边定界,成为后来西方美学的规范与方向。
-
尚情思潮的生命审美研究姜家君本书以晚明时期的人情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个体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通过“情”的演变,即从“情欲”的觉醒到“欲”的泛滥,再到“理”的回归,展现生命的内向探索过程。以生命存在为视角对晚明文化的考察,展现了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与世俗大众文化的对立与融合的过程。在理与欲、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一系列矛盾中,个体生命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即一种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既是历史问题,也是建构当代社会的新的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