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康德美学时间性问题研究刘凯时间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现象学的兴起和发展,将时间问题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当代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审美时间性问题已经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从时间性的视域对西方美学传统进行审视也成为一条重要的研究路径。本书从当代审美时间性问题入手,立足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思想传统,展开对康德美学中的时间性问题的系统研究,揭示出康德美学中时间性问题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整体表现、展开形式、主要模式、理论影响等内容,全面系统地呈现出康德美学时间性问题的整体面貌,凸显出康德美学时间性问题的理论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
当代艺术的创新潜力及前景高宣扬本书结合丰富的图片,生动地论述和分析后现代艺术的创作原则,及其在美术、音乐、建筑、舞蹈及诗歌等领域的基本表现,尤其深刻分析后现代艺术之艺术哲学的基本内容。本书作者既从理论上、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学等学科整合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示后现代艺术的基本概念与意识。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本由本国学者的观察目光所写成有关后现代艺术最有趣的书,书稿较为通俗,适合对艺术哲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陈望衡、范明华 主编本书以不同时代的主要人物、天人关系、宇宙观念、家园意识、人居环境建设、环境美的鉴赏和体验等主要问题为线索,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六个历史阶段进行分述,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环境美学的基本内容和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明确了中国古代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寄寓家国情怀、构建和谐自然的天人关系为目标的环境美学思想特色,同时结合城市、乡村、园林、建筑等实物遗存或考古发掘资料,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审美意识进行了具体的解读。
-
中国审美理论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第五版)》将审美问题放在人文价值科学的层面上进行探讨,试图以西方学说为参照坐标,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创构出具有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审美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了吸收和同化。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体现了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思辩与实证的统一。书中阐发了儒、道、释相关思想的积极因素,以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贯通自然与社会,特别强调了物态人情化、人情物态化的思维方式。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审美意象、审美风格及审美化育等方面,其中以审美活动为基础,审美关系为出发点,突出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并将意象问题提到了核心地位。在自然对象问题上,本书借鉴、阐发了比德、畅神等方面的思想;在人生问题上,本书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在艺术问题上,特别突显了艺术的感性价值。在审美风格问题上,重视了壮美与优美、自然与雕饰和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对举统一,并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探讨了丑的问题。在审美心态问题上,本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身心基础和体悟方式的思想,并且将审美活动视为对人所作的一种特殊的感化方式,也是人们追求精神自由、提升人生境界的基本途径。
-
当代意大利美学精粹周宪、[意]蒂齐安娜·安迪娜(Tiziana Andina) 主编,何琳 译本书选取20世纪以来在国际美学界有重要影响的意大利学者的文章,将其结集成书,旨在向国内学者介绍意大利美学研究的卓越成果,为国内的美学研究开阔视野、提供借鉴。意大利这座美学重镇,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哲学家、美学家。他们当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艾柯,又有很多活跃在当今美学界的意大利学者。他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阐发对美学的种种真知灼见——德勒兹研究、社会本体论、音乐本体论、艺术哲学、视觉艺术、语言哲学、文学哲学、意象理论、分析和大陆美学、诠释学和德国唯心主义、即兴美学、政治哲学、概念主义、表达与表征,心灵哲学、意识理论、电影哲学、社会哲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都成为学者们探讨美学的独特视角。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棱镜”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棱镜”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著名学者的代表作、新作,如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海登·怀特的《叙事的虚构性》、C. 赖特·米尔斯的《白领》、迈耶·夏皮罗的《绘画中的世界观》等,旨在通过译介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
美学的困境与超越周宪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许多新的社会文化问题,这些问题不断挑战着美学理论,逼促美学理论做出回应与阐释。于是,当代美学既面临种种“困境”,又蕴含着寻找解决之道并实现“超越”的可能性。本书从美学学科理论发展的总体取向入手,考察了艺术分界问题、当代现实主义观念和艺术观看问题,围绕着这些经典的话题,来揭示美学遭遇的当代危机与新的发展。尔后转向既传统又新颖的跨媒介艺术研究,艺术的跨媒介研究有悠久传统,本书引入新的跨媒介性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此外本书对西方美学的理论谱系、比较文献学、艺术理论等问题也做了深入思考。本书是一部对当下美学问题进行总体审视、阐释与批判性反思的新著。
-
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张同标、梁燕 著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亟待继承与发展。本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本丛书共6册,分别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 本书研究并总结了中华传统书画表现出的独有美学特征,深入探讨了中国书画艺术由格、法、气、韵并重过渡到纸墨的书写性,由描绘性转向示意性的规律,揭示了传统书画受到了诗赋文学的影响这一重要的艺术特征。本书论述了中国传统艺术对艺术品格的追求,中华美学对形质之外生命气息的审美取向。本书配以精美的彩色插图近百张,图文结合,生动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山水趣味、天地性情、自然天道的审美追求。
-
本来美即未来美易冬冬本书以中国老庄美学的核心命题 为中心,涉及西方美学中的柏拉图美学、康德美学和存在主义美学, 并以马列主义美学为基底和综合,将中西美学统一于“朴素”这一概 念之下。———姚云帆 邱伟杰先生用概括但详略得当的笔调,借助中西方哲学 家们的理论反思,在《普及美学原理》中叙述了西方美学一步步在大 众文化的冲击下迷失方向的历史线索,并站在中国美学的本位上提 出,要重返“本来美”或“质朴美”的天然“高贵性”,以“美品”为 理想,开展普及美学行动。————冯庆 立足于普及美学所言说的根植于人的个体性与本真性统一的“本来美”,质朴哲学乃是“养己成龙”的君子之学 , 这种哲学还要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组织的关系。 ————易冬冬 邱伟杰的“普及美学”,他的 东方美学研究方向,是对西方情感学的美学和艺术哲学做过比较和 批判性研究的,是与当今西方消费主义的审美标准针锋相对的,他 强调美的天然性,抵抗审美的话语霸权,还民以美的自主与独立。 不仅他的文体是感悟性的、启发性的,其著述的底色更是具有东方 特有的韵味,即一种儒释道精神。———宋声泉 内容简介《本来美即未来美:研论集》主要围绕“普及美学”中心议题研讨编纂而成。学者邱伟杰首倡“普及美学”概念,开拓出美学研究的新范式,为探求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学术体系发展奠定了本源性基础,其学术著作《普及美学原理》更是勾画出普及美学学科发展的宏伟蓝图,持续引发学术界、文艺界、理论界的热议,于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大有裨益,为此各界学者曾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全书内容以研讨会学者发言为基础,分“普及美学的传统渊源”“普及美学的理论探微”“普及美学的当代潜能”三大主题,集中呈现出了学者们的精彩发言内容和精神风貌。
-
感性学的重构杨震 著《感性学的重构——当代德国美学研究》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 “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感性学的重构——当代德国美学研究》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主导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
哲学的颜色孙津 著本书是对审美活动,尤其是审美结果的达成是一种没有比较级的自由状态的具体说明和阐述,即这种自由状态得以显现的根据,在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关联。美学的关联形态就好像哲学特有的而且往往只可意会的神态,又恰似哲学刻意为了奖赏自己而涂画的一抹美丽的色彩,或者说就是哲学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