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美学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美学与美育研究”专栏,由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与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是国内学术期刊中仅有的为发表美学、美育研究成果而设立的固定栏目。专栏不断推出具有前沿性特点的学术论题,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学术特色,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书汇编了该专栏2017年至2020年发表的40篇高质量的原创学术论文,作者多为活跃在当今中国美学界的知名学者,论文集中展示了学界近年来在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和美育理论方面的成果,对美学研究者极富参考、借鉴价值。
-
美感365罗安琍 著美感,从来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可以在生活中观察感受、用心累积的力量。本书围绕“美感”核心,运用灵动细腻的图文,以四季为轴,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出发,谈论春夏秋冬的色彩、质感、结构与形貌,一年365天的食、衣、居住与节日,提供48组美感生活提案,分析美感体验,看见美学对生活的影响。作者把美感看作一种生活的呼吸,认为它不是有距离感的色相彩度、比例韵律等抽象原则,对它的记录也不限于文字,在这本书里,有作者一笔一画为生活涂色的真诚,也有随处可见的向日子的边边角角问好的温柔。翻开这本书,换个角度看见生活的美。
-
审美人类学[澳] 范丹姆 著,李修建,向丽 译荷兰学者范丹姆是西方审美人类学领域的代表人物,本书凝结了他数十年来对审美 人类学所做的系统性思考。范丹姆认为审美乃人之为人的基本维度,审美兼具人类普遍性和文化多样性,需要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多重角度进行分析。他主张以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放眼世界文化,对美学和艺术进行整体性的观照。书中既有对审美人类学学术史的追考,亦结合大量田野调查案例,对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视野与理念等宏观问题做了深入分析。此外,在本书“序曲”部分,他将美学视为一种人文科学,做出了独特的思考。本书对于美学、艺术学、艺术人类学等相关研究颇有借鉴意义。
-
宗白华设计美学思想研究沈燕 著本书以宗白华设计美学思想为切入点,着重梳理了中国传统设计文脉,探寻中国设计美学精神,整理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美学范畴,以服务于当下设计实践及设计理论。书中详细研究了宗白华一生关于设计美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实用艺术研究阶段、工艺美学研究阶段、技术美学研究阶段。详细阐述了宗白华设计美学的核心思想——“道器观”,即中国的实用之器不仅可供人生活实用,更承载着中国的社会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宇宙观,有形而上的价值与光辉。反之,使用者在实用器皿之中不仅可以享受其实用功能,还可以体验社会文化以及宇宙生命的创化与生生节奏。宗白华的“道器观”具体表现在他对“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文与质、虚与实等设计美学范畴的分析中。21世纪的中国设计美学已经完成了从全球化走向本土化的过程。本书从中西方比较的角度重新挖掘了宗白华设计美学思想对当下设计美学本土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
中国美学邹华《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本书为第10辑,或有论及绘画、礼乐、书法等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之研究,或有论及《诗经》、梅尧臣等中国古代诗学之研究,或有论及顿悟思想、域外动物艺术、湖南文化家族美育观、《红楼梦》图景建构、中古宴乐舞蹈等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之研究,或有论及道教审美特征之研究,或有论及中国现代美学、生态美学之研究,更有阐述韩国美学思想、森鸥外文艺美学思想的中外交流。
-
名篇教学余味悠长余映潮 著本书集选了余映潮老师的16个语文教学课例。与普通语文老师的课堂相比,余映潮老师除了教学设计更加精致独特以外,还多了宏阔的视野,多了在一个话题上挥洒自如、纵横捭阖的潇洒。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堂,以情换情,以智取智,情智共生,解释了教育在本质上蕴含的丰富情感品格和深刻的智慧品性,从而探索出一种和谐开放和创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智慧。
-
审美政治与文学研究麦永雄 著本书是麦永雄教授的第二部个人论文集,收入了作者在2012年—2019年间发表的主要论文。本书共分三辑。第一辑“审美政治”侧重探讨文艺美学的政治维度。第二辑“文学阐释”主要探讨和反思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的问题。第三辑“东方视野”主要从中国化、当代化和国际化三个重要维度审视中国东方学的建构等问题。
-
直觉与审美自由张中 著本书是一本西方美学领域的综述性著作,将“直觉”“自由”概念在美学中连接、统一,并详尽说明了这一过程自古至今的发展,以一种新的眼光重新叙述了西方美学史、哲学史。在启蒙运动和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直觉”和“自由”与理性、逻辑产生了冲突:“直觉”以本能性、心理性和非理性为特点,而“自由”也陷于身体欢愉和个体沉思。本书回顾了鲍姆嘉通、康德、克罗齐、胡塞尔、海德格尔的思想,并以梅洛-庞蒂、海格德尔、福柯、列维纳斯等现代思想家为例证,认为这种冲突是审美对传统理性和逻辑的一种超越。人只有运用直觉、进行深情的审美,才可以从有限走向无限,走向真正的完满和自由。西方美学借此把直觉和自由联系到一起,将人本、存在、身体、感性、反思、救赎等关切融入到美学当中,使后期现代思想家得以开始其浪漫之思和自由之旅。
-
西方美学艺术思想研究尹德辉 著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基础是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神话、前苏格拉底哲学到20世纪的西方哲学,是一个由若干核心概念形成不同逻辑体系的不断传承与超越的思想历程,其最终成果是马克思哲学。因此,西方美学和艺术思想的必然归宿是马克思尚未完成的美学和艺术思想。本书以柏拉图、康德和马克思为核心,以“自然”“美”“艺术”为关键词,在对西方哲学从古代的“神”“理式”“技艺”到近代的“人”“劳动”“艺术(美的技艺)”的逻辑转换的阐明中,将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发展尽可能简明地揭示出来。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对马克思本人的美学艺术思想进行文本学的综述性研究,另一方面也对马克思的美学艺术思想做出一些开拓性的理论尝试。作为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思想将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为现实的美学和艺术。
-
中国美学研究朱志荣 著《中国美学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朱志荣为主编,王怀义为副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以研究中国美学为主,兼及心理美学、西方美学等著译的学术集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美学研究》学术内容丰富,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美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生等各大研究领域,包含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审美意识、审美心理、艺术美学、实践美学、美学译文和书评等板块。本集刊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中国美学研究》(第十八辑)主要分为“中国古典美学”“美学理论”“艺术美学”“西方美学”等几个部分,所讨论的学术话题包括但不限于:老子与康德的美学观,百年中国美学理论实践的内在诉求,中华文艺思想起源研究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特征,大脑的审美与知觉判断的特定系统研究,朱熹的理学与美学的融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