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谈美朱光潜 著《百年国学经典选刊: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百年国学经典选刊:谈美》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顺着美感态度的特性、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与移情的关系、美感与快感、自然美与艺术美等问题次第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百年国学经典选刊:谈美》文字明白晓畅,充满了真知灼见,指引读者一条认识美学的“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自问世以来深受好评,被视为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
-
死亡美学颜翔林 著《死亡美学》从美学、文化哲学、神话学、阐释学等视界对人类精神现象学的最高命题——生与死予以本体论、生存论、价值论的诗意运思,进而进入生存与毁灭的美学探究。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文化史、艺术史的丰富资料,提出一系列富有审美发现意义的见解。
《死亡美学》分为五个逻辑相承的部分。导论部分,简述思想文化对于生存与毁灭这一永恒精神主题的沉思。
价值论部分,对生死命题予以价值论的沉思,并结合艺术文本加以分析。本体论部分,阐释东西方富有代表性的生存哲学及其死亡意识,对生与死予以生存论的领会。创造论部分,援引丰富的艺术史现象论述死亡意象及其表现方式。欣赏论部分,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欣赏者对于死亡意象的艺术欣赏和审美发现。 -
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李红春 著《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立足于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以私人领域为具体切入视角,对当代审美文化的领域归属、性质功能、发展源流、现状困境、未来趋势以及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重新把握和阐释,拓展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社会学维度。
《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认为,以自由为核心理念、以法律为活动准则的私人领域,促进了中国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型,并使之转化为一种激发生命愉悦的生活形式和一项不可剥夺的社会个体权利。由于当代审美文化日益与市场、传媒、政治、公域、法律、阶层和种族等要素交织在一起,自由与危机并存,因此《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社会领域分化中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主张一种融价值中立与权力批判于一体的研究方法,在客观求真的基础上,揭示并批判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异化、霸权因素,维护审美的人文、自由内涵。 -
审美八讲·情感洋溢的日常生活杨培明 编《南菁美育丛书:审美八讲·情感洋溢的日常生活》属于美育系列教材的一种,是当前美育教学和美育实践的理论成果。作者从审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生活实践,对于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审美环境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和说明,生活感很强,读来令人亲切而不失理论归纳,是一本审美教育甚至美育教育相当有意义的书稿。
-
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学劳承万 著《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学》:西方是逐物哲学,故有(本体论——认识论)、(逻辑—美学)之对峙出场;中土是心性哲学,没有这类异质东西,只有体用论和安身立命之乐学。《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学》分为上篇与下篇两部分,包括:美学路上求诚不求诈、西方造物塑型之真善美一体结构说、中国古代美学(乐学)说——“诗—礼—乐”与美学学科形态等。
-
诗的哲学默想录[德] 鲍姆嘉通 著;赵剑英,刘悦笛 编;王旭晓 译;滕守尧 校《美学艺术学译文丛书:诗的哲学默想录》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敦1735年的博士论文。同年以拉丁文在德国哈勒初版。书中提出了建立美学的构想,并且明确地运用了“美学”(Aesthetica)这一术语。书中提出,美学的对象是感性事实。“只有混乱的(即感性的)但是明晰的观念才是诗的观念”;一个观念或意象所含的内容愈丰富、愈具体,它也就愈明晰,愈完善,愈美;确定性(具体性)越强,就越是诗;个别事物,极端具体的事物是最高的诗的事物。艺术的真实即是“个别的真实”。主张不应把美学和只提供先行假定的心理学相混,美学是给感性认识提供规则的学科。
-
希腊美术模仿论[德] 约翰·亚奥希姆·温克尔曼 著;赵剑英,刘悦笛 编;潘襎 译《美学艺术学译文丛书:希腊美术模仿论》为德国古典美学家温克尔曼的经典之作。模仿说,是最古老的艺术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模仿”一词源自古希腊语mimesis,自亚里斯多德始成为了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一个文学作品被理解为对——外在现实或者任何被描述为mimesis的方面——的再现。《美学艺术学译文丛书:希腊美术模仿论》论述了希腊美术中的模仿说。
-
跨文化美学初探王柯平 著《跨文化美学初探》上篇基于跨文化美学的比较视野,强调溯本探源、借鉴他者和了解自己的重要意义,重思中西美学会通的要略及其创造性转化的可能途径。中篇从趋向“味”的“羊大为美”说和趋向“巫”与“舞”的“羊人为美”说入手,借助礼乐文化传统及其历史贯通作用,审视古代中国审美意识生成的基本特征;同时以中和为美、自然为美与空灵为美等观念为参照,梳理儒家、道家与禅宗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下篇以横向与纵向发展、自然美论与审美文化为话题,探讨西方美学思想史的流变及其主要理论学说的要旨,另从当前某些美学热点问题出发反思中西美学新探的方法与视域。
-
男性美学段建军,王勉 著什么是美、历代美学家争论不休,终无定论。如果将这些争论稍加梳理,就会发现,优美以控制力量为使命,占据着美学棋盘的大部分,而崇高以挥洒力量为天职,屈居一隅。尼采不平地说,从古到今的美学都是"女性美学"。基于男女身体和心理的差异,反观历史上男女的社会分工,沿着尼采"性别美学"的思路,我们大胆地提出了"男性美学"这一概念。男性美学以力量为核心,以破坏和创造为主要活动,以提高人类力量为终极目标。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论"正是这种美学观的体现。在消费主义占主流思想的现代,人类的"男性"特征正大面积坍塌,在"女性美学"的围攻下,奄奄一息,古代男子的力量崇拜已经成为历史,在一片祥和与美好中,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在叙述论证尼采的男性美学观的同时,结合生理学、人类学、宗教学、文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阐述了男性美学在保持人类身心健康、社会创新动力方面的价值,希望借此建立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在专业叙述的同时,书稿的文笔飘洒自如,明白晓畅,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目的是希望这种美学观能够广泛地深入人心,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尽绵薄之力。
-
李退溪美学思想研究马正应 著《李退溪美学思想研究》不像以往的一些研究者那样,仅仅迷恋于李退溪运用“四端七情说”,使程朱理学中的理、气、性、情关系更加精致的理论建构;而是要剥开这些形而上学的理论外壳,深入到其以主观情感为内在动力,以日常践履为基本方法,以涵泳忧乐为修炼方式,以精神超越为最终目标的审美人生境界之中;即在非宗教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一种以“敬”为态度,以“乐”为旨归的“人生一宇宙”论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是哲学的,也是艺术的;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它既是退溪先生对宋明理学的发展,也是韩国学者对人类美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