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中国智慧美学论要郭昭第 著《中国智慧美学论要》在与西方美学、印度美学比较研究的世界视域中,系统阐述了中国智慧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轨迹、思维基础和学术精神、理论基点和艺术实践、学科视角和理论优势、核心命题和哲学智慧、认知方式和学术品质、学科层次和学术启示,教育策略和传承体系,重新梳理和建构了中男智慧美学世界视域超学科研究的新格局,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美学发明原心的学术宗旨、非二非不二的思维基础,对消除科学技术及二元论思维模式和认知基础,乃至概念范畴和知识谱系占据统治地位的知识美学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其有一定的思维启发意义和教育价值。
-
道与艺胡晓薇 著《道与艺: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与文学艺术》是学术类图书本书通过对《庄子》道的本体论哲学、美学与文学艺术层面的综合研究,力求对这部道家经典进行哲学与文学双维度的贯通式考察,从而深化对《庄子》一书所具有的“道艺融合”之本质特色的认识,具有较高出版价值。
-
名家文学讲坛·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美] 马泰·卡林内斯库 著;周宪 编;顾爱彬,李瑞华 译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异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景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路与脉络?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五个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实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发生机理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试图为我们描摹出动态、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面貌。《名家文学讲坛: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 先锋派 颓废 媚俗艺术 后现代主义)》堪称一部文化现代性的观念史,是这一领域罕见其匹的广博而富于雄心之作。
-
席勒经典美学文论[德] 席勒 著;范大灿 等 译1985年,冯至先生与范大灿先生合译的席勒名著《审美教育书简》,这是国内对席勒该部美学经典的首次译介。目前,范大灿先生计划对这部译著进行修改和注释,另外再增添三部分内容,即:“论质朴的和伤感的文学”、“论美”、“论优雅与尊严”;其中,“论美”在国内至今尚未有译本,而国外学术著作一般论及席勒主要美学作品,都少不了这三篇,因此,范先生感其重要性而将其一并收入,使得这部中文版的面貌更加齐全。
-
宗白华别集宗白华 著美的本质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用洋溢着艺术灵性与激情的生动文笔,揭示出诗歌、音乐、绘画、雕塑、戏剧以及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隐藏的美,在我们面前铺开一段绚丽多姿的寻美历程。 -
审美特性[匈] 卢卡奇(Georg Lukács) 著;徐恒醇 译《审美特性(套装上下册)》是卢卡奇关于美学和文艺学的集大成之作。书中以日常生活作为美学的本体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实践论和生存论的视角对审美和艺术做了系统的考察,成为国外阐释性美学的一种范本。书中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对艺术和审美的起源、审美的目标和结构本质、艺术创作和接受的心理学及美学原理以及艺术的社会效应做了独到的剖析,并且指出,艺术具有反拜物化的使命,它要在他律与自律的博弈中,发挥人类自我意识的功能。
-
时代经典朱光潜 著《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对青年们有关美学方面问题的一个回复。《谈美书简》由13封书信结集而成,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全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在书中,朱光潜还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
-
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周建萍 著《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主要是围绕中日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且它们之间又具有一定相通性的审美范畴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其历史发展的线索,廓清其理论内涵,理解和把握各自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特质。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古典美学对日本的影响,而且可以认识到这种影响也是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同时在比较的过程中也能够寻求到中日美学所存在的一些共通规律和各自的民族特质。
-
美学散步宗白华 著《美学散步(插图典藏本)》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
宗白华别集宗白华 著本书收录了宗白华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多篇课堂讲稿、演讲稿,包括《美学》、《艺术学》、《艺术学讲演》、《形上学》、《孔子形上学》、《论格物》诸篇,系统讲解了西方美学、艺术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中西形上学的比较以及古今“格物”思想的论辩等。讲稿融贯中西,引经据典,尽显大师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