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东方舞蹈审美论闫桢桢 著“东方”这个词总是勾连着独特的美学意象和文化气质,“东方舞蹈”则是这种美学意象最为生动、可感的呈现。《东方舞蹈审美论》作者从“东方美学”的宏观视角对中国、日本、印度的传统舞蹈艺术进行了形态描述与学理分析相融合的研究,从身体观念、审美特征、美学气质与艺术精神四个层面论述了“东方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
-
谈美朱光潜 著《中国文化丛书 第二辑: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也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朱光潜语)。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
中华美学命题概论杨成寅,成立,黄岳杰 编《中华美学命题概论》主要就中国历代典籍中具有深远影响的美学命题作概括性描述,并从学术上进行点评和阐释。同时,就中西美学的比较角度,对其美学研究的意义和当代美学研究的启发作论述。《中华美学命题概论》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构筑21世纪中华美学的大厦。
-
怀疑论美学颜翔林 著《怀疑论美学》以怀疑论作为理性工具对传统形而上学思想投影现代美学予以狂飙突进式的解构,凭借反思判断和富有想象力的诗意领悟,寻找到自我的话语和建立逻辑结构,因此诞生独特的美学理论。它承接对于美的反思性提问,顺理成章地转向于艺术批判。它首先悬置西方的传统艺术论,鲜明提出“艺术即伪装”的概念,诠释艺术对于“真实”和“真理”的双重悬置。其次,以艺术与的二律背反的方式,叙述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野,对于艺术形式、艺术的死亡的美学关系进一步彰显。最后,怀疑论美学研究了与艺术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性命题并加以澄明,对于艺术的未来的命运给以关注和猜想。
-
谈美·谈美书简朱光潜 著《谈美》和《谈美书简》是朱光潜两本最为经典的美学入门书,语言通俗易懂,本书将这两部作品合为一辑。《谈美》是朱光潜早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阐释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谈美书简》是朱光潜晚年的心血之作,探讨了西方美学思想。《谈美·谈美书简》中,作者论述了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怎样学习美学等问题。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中西美学思想的精髓,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学会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著
《西方美学史》(全2册)内容推荐: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美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
朱光潜谈美朱光潜 著《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本书从净化人心、美化生活出发,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收拾人心、拯救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本书一经出版,很受读者欢迎,值得认真阅读与领会。
-
西美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赵岚 著都市美学、忧郁的栖居、时尚的哲学、社会艺术品、旅行、冒险等这些现代日常生活片段被西美尔以“琐碎叙事”的方式书写成“现代生活浮世绘”。仿佛一部社会文本的“现代性诊断书”,呈现“颓废美学”和“审美悲情”的哲学立场,透露浓郁的“幽雅的倦怠”和“世纪末情调”。这种透彻之后的澄明不仅指明了“现代性困境”的解决之道——审美救赎,也回应了“审美现代性何以可能”的质疑。
-
先秦儒道心性论美学余开亮 著由先秦诸子发端的儒、道心性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最为精粹的哲学理论,一直以来被学人当做进入中国文化殿堂的敲门砖。它以探求人的本质、本性、使命、价值、理想和人生的终极意义为根本内容,以揭示主体精神、主体意识为特征的存在认知、本体认知为基本方法。心性论本身具有深厚的生命美学色彩,同时它为中国的美学和艺术奠定了底色。就先秦美学而言,心性论问题是其美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先秦儒道心性论美学》通过心性论哲学视野,从整体上来展开先秦儒道美学思想研究,剖析美学与心性论基本概念,挖掘心性论与美学的关联,呈现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与其哲学思想的整体性关联。
-
康德论美的演绎王奎 著就演绎的任务而言,康德将鉴赏判断表达为一种先天综合判断——以个人情感为基础的判断同时也要求具有一种普遍有效性,从而演绎的目标就是证明这种判断是如何可能的。与认识和道德判断不同,美具有一种双重的逻辑特性:“好像主观性”和“好像客观性”。一方面,美以个人的情感而非概念为基础,不能通过经验归纳或理性演绎而得到证明,因而好像是主观的。另一方面,美同经验判断一样要求人们的普遍同意,又好像是客观的。美的本质体现在客体和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既不是纯然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任何将美还原为单纯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观点都是对康德美学的误读。康德美学的独特性就在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性在鉴赏判断中可以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