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美学原理《美学原理》编写组 编《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美学理论成果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对各种审美活动的经验进行了梳理、概括和提炼、评价,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的美学观点。在论述时,引证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历史文献、文艺作品和科技论*,并精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典型实例,说明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美学原理》即可供高校中文、艺术、哲学等以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本科生学习,也可供社会上的爱好者阅读。
-
美学导论张法 著本书在对世界美学史进行批判思考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古代美学精华和西方**美学成就,按照当代学科体系要求,重新建构美学原理体系。对重要美学难题,如审美的现象分析、美学的基本类型、美的文化模式、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都有新的思考和精论,特别突出了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非西方美学在世界美学中的特色和地位。本书把高深的问题放在具体的审美和艺术中讲解,在讲解具体审美和艺术时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
精神与人格蔡元培 著《精神与人格 蔡元培美学文选》通过对蔡元培美学理论与实践进行归纳,梳理出其美学思想是在融合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并全面吸收了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康德美学思想的精华,提出并论述了康德美学中的普遍性和超脱性,并指导其以后的美学研究及美育实践活动。正如他在《美学观念》一文中说到:“科学在乎探究,故伦理学之判断,所以别真伪。道德在乎执行,故伦理学之判断,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赏鉴,故美学之判断,所以别美丑”。在蔡元培看来,美学如同于科学、伦理学,唯有主观判断方能使它们显现其自身价值。他一生提倡美育,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的美学学科初步建立并走向完善。他认为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但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和宗派之见,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
审美人类学[荷兰] 范丹姆 著;仲呈祥 编;李修建,向丽 译《语境中的美:论美学的人类学方法》即是审美人类学的奠基之作。他主张从人类学的角度,放眼世界诸文化,对美学和审美问题进行整体性的关照,摒弃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美学研究。在《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中,范丹姆对审美人类学的历史、方法、意义、观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重新发现了格罗塞于1892发表的一篇久被忽视的文章,将之视作审美人类学的开山之作,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广泛占有民族志资料,以清晰的思路和笔触,对人类审美的普遍性、世界各文化中的审美偏好等问题予以探究,分析了审美的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审美人类学对于国内学者来说,乃一新的研究领域,新的研究视野,对于当前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学研究,无疑具有启迪之功。
-
徐复观与20世纪中国美学刘建平 著本书旨在诠释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的美学思想,并由此呈现其与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发展之间内在根源性的联系。在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史上,徐复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对五四启蒙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对传统美学思想价值的再认和现代诠释以及对“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美学范式的开启,在海内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理论。本书对徐复观美学思想中富有张力和争议的诸多观点进行了辨析,从美学发展史的视野下对徐复观的思想价值和学术成就进行反思并作出新的评价。
-
美学十日谈杜书瀛 著《美学十日谈》以“审美是一种价值活动”、“美是一种价值形态”为中心,分为十个论题对当前美学界所最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学理性阐发,具有前沿性。提出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美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里主客体互动关系所生发的意义、意蕴、意味之中,表现于社会历史实践所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之中。作者还对艺术哲学、文艺美学、魏晋形式运动、蔡仪美学、美学大讨论等,进行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说。
-
胡经之文集胡经之 著《美的追寻/胡经之文集》是“胡经之文集”系列丛书其中一本。《美的追寻/胡经之文集》回忆了作者胡经之,对自己的八十载人生做了一次完整回顾,展示了人生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江南稚子,第二阶段为北大学子,第三阶段为岭南游子。后沉淀在深圳,和较早来深圳的祝希娟、王子武等人一起被文化界称为特区文化的开荒牛。
-
人间词话王国维 著《人间词话 王国维美学文选》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迭出。书中提出的“境界说”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而其中选录的其代表作《人间词话》更是中国近代负有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
生命的韵律 朱自清美学文选朱自清 著《生命的韵律 朱自清美学文选》分五辑,从生活、古文、诗词、雅俗、生活等方面,依次梳理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他的散文生动而鲜明地表露出其审美理想,以及审美理想内在矛盾的对立、消长、演化与发展。这种审美理想的内在律动,便是他创作的整体美学风格,也是他散文艺术风格的精义所在。他的散文至情至美,善于把写景与抒情融会起来,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把读者引入一种艺术境界。在偏重于“融理入情的”杂感里,继承了韩柳杂说中的“理趣美”,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能为读者创造一种极为动人、极为和谐的氛围和情调,使读者深受感染,并引发共鸣。
-
人生论美学与中华美学传统金雅,聂振斌 编人生论美学的民族传统,有别于西方经典美学的学理特质,是中国美学具有特色和价值的部分之一。人生论美学是中华美学重要的精神传统之一,是中国美学自己的民族化理论学说。自老孔庄等先哲发绪,经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之理论自觉,初步建构起以审美艺术人生动态统一的大审美观、真善美张力贯通的美情观、物我有无出入诗性交融的审美境界观等为主要标识的中国式美学话语和审美精神,突出了审美活动的美育功能和人文向度,并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中有所承化。中国现代美学学者王国维、梁启超等自觉地把审美、艺术与人生相关联,传承古今,化合中西,初步构筑了中国化的人生论美学的民族审美旨趣与基本学理品格。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美学研究比较注重对西方学说的绍介引进,人生论美学的传统一度不为关注。《人生论美学与中华美学传统 “人生论美学与中华美学传统”全国高层论坛论文选集》是人生论美学研究的一次重要探索,明确提出了人生论美学的理论概念,并对相关基本理论问题和重要资源进行了有重点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