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张同标、梁燕 著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亟待继承与发展。本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本丛书共6册,分别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 本书研究并总结了中华传统书画表现出的独有美学特征,深入探讨了中国书画艺术由格、法、气、韵并重过渡到纸墨的书写性,由描绘性转向示意性的规律,揭示了传统书画受到了诗赋文学的影响这一重要的艺术特征。本书论述了中国传统艺术对艺术品格的追求,中华美学对形质之外生命气息的审美取向。本书配以精美的彩色插图近百张,图文结合,生动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山水趣味、天地性情、自然天道的审美追求。
-
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夏尔-巴托《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于1746年在巴黎首次出版。这本书在艺术史和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将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演讲术及建筑等统称为“美的艺术”,认为它们遵循同一原理,即都是对美的自然之模仿,从而对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具有重大影响。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艺术如何模仿美的自然,包括艺术的分类与起源、天才如何通过模仿美的自然来产生艺术、模仿的方式,以及演讲术与建筑如何异于其他美的艺术等。第二部分主要关注趣味及其与模仿的关系,探究趣味的种类与法则,趣味如何模仿自然,如何评价作品等。第三部分涉及诗(包括史诗、悲剧、喜剧、抒情诗等)、绘画,还有音乐与舞蹈。在巴托看来,模仿原理适用于这几种美的艺术,而它们也因此属于同一体系,具有某种共通性。
-
西南联大美学通识课朱光潜、朱自清 著《西南联大美学通识课》是联大美育的直接遗产,由朱光潜、朱自清两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组成,其中包括美学大师朱光潜对美感来源、美的创造与欣赏的系统性论述,以及文学大师朱自清对文艺美学的专门论述。
-
卢梭美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学校美育的借鉴性研究韩红萍本书旨在探讨卢梭的美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学校美育的借鉴意义。阐述了卢梭美育思想形成的渊源、核心理念、目标,参照卢梭美育思想分析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提出自己的建议。众所周知卢梭的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中所蕴含的美育思想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索。本书抛砖引玉,从卢梭美育思想形成的渊源,卢梭美育的内涵和目标,以及实施的途径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尤其是我国新时期美育无论在经验的积累还是在理论的建设上都处在探索期。希望本研究能为中国的美育思想的建设添砖加瓦。
-
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祁志祥本书是作者30多年学术历程的标志性成果选。前后由七个历史坐标性的板块构成。第一个板块是中国古代文论民族文化成因的研究,代表作是《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第二个板块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建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第三个板块是文艺学的学理研究,代表作是《美学关怀》。第四个板块是佛教美学研究,代表作是《佛教美学新编》与《中国佛教美学史》。第五个板块是“乐感美学”学说的建构,代表作是《乐感美学》。第六个板块是中国美学史的铺写,代表作是《中国美学通史》《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中国美学全史》。第七个板块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写,代表作是《“重写中国思想史”发凡》《先秦思想史》。文集反映了作者锐意开拓、不断进取的学术追求。
-
力量[德]克里斯托弗·孟柯(Christoph Menke)《力量:美学人类学的基本概念》首先借助感性的理性主义概念来回顾美学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鲍姆加登感性认识的美学,将之当作主体及其官能的理论。随之,作者又通过赫尔德、苏泽尔和孟德尔颂等人的文本,以力量美学作为反模式的基本主题进行探讨。最后,在与康德的商榷中,在对尼采的接续思考中,作者总结了关于哲学美学和作为善行理论的伦理学的看法,向读者展示了美学经验作为力量游戏的经验所具有的伦理学意义:它教我们行动与生命区分,亦教我们生命的另类善行。
-
自然与美杜学敏自然美是一个与美学学科几乎同时问世的经典美学概念与课题。“自然”有外在自然界与内在天性之别,“自然美”也有自然界的美与内在天性的美两种基本内涵。以研究自然美诸问题为己任的美学分支学科即自然美学。本书是一部从现代性与自然美学双重视域研究自然美问题的专著,关心的基本问题是: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背景下的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与杜夫海纳等西方著名思想家,以及20世纪以来西方与中国双重现代性处境下的中国美学研究,对于自然美问题有何并且何以有系列的特别关注,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明显有别于流行的艺术哲学美学的现代性自然美学论域。在与自然美相关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等新兴美学方兴未艾的当代背景下,被追新逐异者忽视,貌似显得过时的自然美问题其实仍然具有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价值。
-
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承王一川 等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贯穿了艺术创作的始终,对文艺创作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本书立足于我国当代各艺术门类领域中的作品、现象,通过研究中华美学精神的含义、现代性转化、与西方诸美学思想的比较等方面获得理论依据,聚焦大量当代具体艺术案例、热点现象进行分析论证,力求重点突出中华美学精神对当代文艺事业的针对性与现实性,同时兼顾理论性与传播性。 本书涉及当代文学、美术、电影、设计、音乐等艺术门类,每章由对各艺术门类素有研究的学者撰写,除主编王一川教授外,合著者有彭锋教授,陈旭光教授,李道新教授,李洋教授,向勇教授,金永兵教授,唐金楠副教授和刘晨讲师等。
-
彭立勋美学文集彭立勋 著本文集收入作者已出版的美学著作和已发表未收入著作的部分论文,分为四卷,大致按照著作出版时间排列。文集内容涵盖美学原理、美学史、比较美学、文艺美学等领域,在审美学学科建设、审美经验理论、艺术审美理论、中国传统与现代美学、西方近代与现当代美学、中西美学比较等诸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解。作者倡导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运用多学科交叉和系统方法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审美心理的构成,提出了审美心理有机整体论、审美心理特殊结构方式论、美感发生中介机制论、审美生成主客体动态互动论等独特观点,构建了原创性的审美经验理论体系,是审美心理学时代化中国化重要成果之一;以新的时代眼光审视西方美学史,对西方近代经验论和理性论两大美学思潮和派别作了开拓性的综合比较研究,深入揭示了两派美学分歧的实质和各自特点,科学概括出由不同学说构成的两大美学理论体系并作了创新性阐发,填补了我国西方美学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空白。
-
美学理论/美学史 Theory of Aesthetic/History of Aestheti[意] 克罗齐 著,Douglas Anslie 译克罗齐是直觉美学说的杰出代表,他的著名命题就是“直觉即表现”。克罗齐把一切美学学说全部归结到直觉,他所说的直觉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静观跟直观,内心的一瞬间一刹那所直接看到的东西,直觉本身包含有欣赏,而欣赏本身就是创造,这种创造也就是表现,而这种表现也就是艺术。所以直觉就是艺术,就是创造。美就是“成功的表现”。当直觉得到成功的表现,创造者就感受到了心灵的自由,就产生了审美的愉快。所以直觉在克罗齐看来它不是静止的,不是静观的,而是能动的、创造的,是想象力的活动。它是下意识地由情感所激发起来的。所以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在艺术中凡是直觉到的也必定可以表现出来,而凡是没有能表现出来的也就是没有充分直觉到的。他的学说将艺术创造与欣赏统一一体,两者不可拆分,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的时候他也在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美学理论美学史》是他的代表作品,其间系统阐述了他的直觉理论以及美学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