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审美文化林有能,叶金宝,陶原珂 编《学术研究丛书·审美文化:从形而上研究到范畴拓展》主要收录自《学术研究》杂志1958年创刊以来,先后在上面发表文章的我国近代以来在美学领域素有研究的大家的文章。不仅有美学本位研究,更有以文艺审美研究为主干的审美文化研究。所刊文章荟集起来按类编次,步步跟进美学发展步伐,正可以反映出30年美学研究主要向度的发展态势,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时尚与身体美学齐志家 著时尚历史表明,当代时尚就是“身体化”的时尚。与此相应,它要求一种从身体出发的时尚研究;而不是以往那种从心灵出发的时尚研究。实际上,也只有真正从身体出发才能真正揭示时尚与身体的存在本性。由此,《时尚与身体美学》的研究包括了以下四部分:“时尚与身体”(从时尚与身体的历史关联出发,追溯时尚的“身体化”历程);“身体与美丽”(考察时尚中的身体如何在历史中呈现为美丽?);“身体与解放”(批判在当代身体实践中,时尚的身体究竟意味着什么?);“身体与生成”(从身体出发思考时尚与身体的生成的问题)。在作者看来,当代时尚风格的多元性,并没有令我们更加自由,我们仍然是新时尚暴政的臣民。与此同时,时尚主题的身体化也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在于身体在当代的发展正在成为一个虚拟的存在,一个纯粹的能指。但是,即使我们承认身体具有必死的命运,然而我们始终依靠身体而活着,仍然需要为它找到一个根基。
-
美学漫步汉宝德 著《美学漫步》是作者又一部谈美并致力于国民美育的作品,全书分为四辑:
(1)美与生命的体悟。(2)美育出了什么问题。(3)寻找美的途径。(4)美与人文内涵。
总体来说,《美学漫步》主要是厘清美感的内涵与外延,辨析美感、人文、艺术等长期以来人们容易混淆或者等同的领域,指出人们在美感、美育等问题的认识上所走入的误区,并指出寻找美的途径和培养美感的正确方向,表达了作者对后现代社会美感缺失的担忧。 -
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编写组 编《中国美学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在讲述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时,以天下美学观贯穿,按从古至今的顺序展开,上溯至远古美学、春秋战国美学、秦汉美学,中及魏晋南北朝美学、隋唐五代美学、宋辽金元美学,近及明代美学、清代美学,介绍了各个时期出现的重要流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并力图挖掘前后的继承关系,论述范围涉及文学、美术、音乐、园林、建筑等领域,体现了作者宽阔的学术视野,也突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性。
-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著
《西方美学史》(全2册)内容推荐: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美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东方舞蹈审美论闫桢桢 著“东方”这个词总是勾连着独特的美学意象和文化气质,“东方舞蹈”则是这种美学意象最为生动、可感的呈现。《东方舞蹈审美论》作者从“东方美学”的宏观视角对中国、日本、印度的传统舞蹈艺术进行了形态描述与学理分析相融合的研究,从身体观念、审美特征、美学气质与艺术精神四个层面论述了“东方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
-
朱光潜谈美朱光潜 著《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本书从净化人心、美化生活出发,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收拾人心、拯救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本书一经出版,很受读者欢迎,值得认真阅读与领会。
-
有序与浑沌·美的光辉周江 著《有序与浑沌·美的光辉:柏拉图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为作者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作者选择中西美学思想史上的两位代表人物(庄子、柏拉图)的相关思想为研究对象,鉴于柏拉图的“理式”和“灵魂”表现出的秩序性,以及庄子的“道”和“心”表现出的浑沌性,作者基于“有序”与“浑沌”一对范畴的对比,展开柏拉图与庄子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二者在美本体、审美心理、审美境界等方面的异同。
-
艺术哲学与艺术教育聂振斌,王柯平,刘悦笛 等著《艺术哲学与艺术教育》从“艺术哲学与国民素养”的现实问题出发,基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文化研究、现代设计与人文教育等不同学术立场,批判性或建设性地反思了艺术的存在形态与发展流变,分析了艺术与文化、道德、宗教、政治、科学、设计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外艺术教育历史以及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论述了艺术教育与人文价值的深层关系,重点梳理了中国古今艺术教育与现代美国艺术教育的主要理论学说和相关实践原理,其最终目的在于借助艺术价值来提高中国国民的人文素质及其审美福利。
-
超越审美现代性的困境·缘起与转义陈开晟 著《超越审美现代性的困境·缘起与转义:从康德到韦尔默》:这样,通过美的砥砺,物质的真实性与理性的真实性就可能相互契合,感性观念通过美被引向理性,精神通过美被带回感性世界。人性将在摆脱感性羁绊与义务强制的瞬间绽露,“两种冲动都成为实际存在以后,人的人性才建立起来”。美的这种资质就是“中和心境”,“在这种心境中,感性与理性同时活动,但正因为如此,它们那种起规定作用的力相互抵消,通过对立引起否定。在这种中和心境(原文为‘中间心境,——引者注)中,心绪既不受物质的也不受道德的强制,但却以这两种方式进行活动,因而这种心境有理由被特别地称为自由心境。如果我们把感性规定的状态称为物质状态,把理性规定的状态称为逻辑的和道德的状态,那么,这种实在的和主动的可规定性的状态就必须称为审美状态”。这里,我们不能把美的中和性质作静态或平面理解,不能形而上学地认为通过美的“中和”,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之间的矛盾就一劳永逸地和解了,甚至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本身也不复存在。和解只是一种观念上的祈想,仅是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感性与理性的最终和解,“实在与形式尽可能最完美的结合和平衡”,是“美的理想”。席勒提醒我们,“这种平衡永远只是观念,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在现实中,总是一个因素胜过另一个占优势,经验能做到的,至多也是在两个原则之间摇摆,时而实在占优势,时而形式占优势”,不是缺少和谐一致,就是缺少振奋,不是处在紧张状态,就是处在松弛状态。这种矛盾不仅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在美学上表现为理想美与经验美之间的矛盾。席勒显然意识到这是一个难于克服的矛盾,他称没有比这个美的中介更为矛盾的概念了,他一方面指出“物质与形式、受动与能动、感觉与思维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任何东西都绝不可能居中调和”,美开辟了从感性到理性、从感觉到思维的道路,但我们不要天真地以为美可以把它们之间的鸿沟填平;另一方面,他又称“这条鸿沟是无限的,若没有一种新的、独立的功能居中调和,个划永远不可能变成一般,偶然永远不可能变成什么必然’。其实,正是这个矛盾提龌我们,不要把通过审美中介来克服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之间矛盾的问题简单化,不要天真地认为,通过审美活动这二者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