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美学原理柯汉琳 著《美学原理》涉及和阐述的是美学 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属于美学概论或美学基本原理的 范畴。因此,这里主要强调三点基本要求: 首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学习美学基本理论 的同时,要加强对审美事实和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包 括现实生活、艺术品的审美事实和现象的理论概括。
美学是建立在事实、作品的基础上的,所以要有较丰 富的生活和艺术的审美经验,要对各种艺术品有较广 泛的接触,要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和艺术 中的审美实践问题。
其次是要扩大学科知识领域。美学的跨学科性质 很突出,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要求学习者要有 较广泛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某些自然科学的知 识,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哲学、文艺学、伦理 学、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正如朱 光潜说的:“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 、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 要学贯中西,纵观古今,把各种知识尽可能地融会贯 通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和艺术中的种种审美现 象,深入地思考美学中的诸多理论问题。
最后是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美学既具体又抽象 ,它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但它的理论概括是相当抽 象的。事实一旦抽象,有人就会觉得乏味,不习惯。
但是,正如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说的:“没有理论的 事实是迷糊的;没有事实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 能不抽象,否则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为此,学习者 也应养成抽象的习性,要逐步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 力。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周扬在《关于美学研 究工作的谈话》中也指出:“美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 ,如美的本质,美感、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真善 美的关系等,都是一些高度抽象的复杂的问题。我们 不能要求对这类理论问题的探讨都直接地与某个非常 具体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那是一种狭隘的简单化的 做法,把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随意地斥之为从概念到 概念、理论脱离实际是不对的。” -
谈美书简朱光潜 著作为现代文学家、诗人的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他作品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开了一代诗风,而且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40年代后期的诗界。
《谈美书简》由艾丹从艾青几百首诗作中精心选编50首而成,并收录了艾青从未面世的20幅绘画,在内容、编排上都十分讲究,展示了艾青一生的创作精华。 -
湿地旅游的美学思考宋薇 著近五年来,随着国内环境问题的突出和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陆续介绍和翻译了国外著名的环境哲学研究成果,哲学界也掀起了对环境的讨论和研究,这些研究多集中在环境伦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对环境美学的关注明显不足。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美学的视阈关注环境,特别是湿地旅游中的美学问题,注重在湿地旅游中如何从美学的角度关注湿地,研究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环境科学之间的互补性,填补了湿地研究的理论空白。作者对湿地旅游中的问题、湿地的审美价值与景观设计、湿地鉴赏与湿地审美教育、并对河北省两大湿地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对旅游中的问题,尤其对湿地旅游中存在的审美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与可行性方法。
-
美学与历史祝东力 著《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美学与历史》主要包括“康德与美学史”“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反传统主义与现代化”“三个中国两次转型”“社会结构与话语权之争”等,这些论题既有理论深度,更有对现实社会的沉思。对推动美学及其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美学的历史[意] 克罗齐 著
《美学原理》是《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历史“两部分。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王杰 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兼及东西方美学和美学史研究的学术期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7卷 第2期)》收入的大多是第四届中英双边论坛的专辑文章。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这些文章,有的站在美学的高度概括和梳理了中国梦的三个维度及丰富内涵;有的把乌托邦的理念引向了宗教领域;有的论证了乌托邦精神既具有批判的理论性又具有实践的意识形态性。
-
聆听万物之美[印度] 克里希那穆提 著;宋颜 译
《聆听万物之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和力量》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通俗读物类书籍。
作者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给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通过大自然与世界的描述,对我们内心世界做了一个禅悟。他告知我们,你若疏远了自然,跟自然断了关系,你就会变成屠杀者,自然怕了你,就收回了他的美。所以我们必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力量,从而将体内那份纯然、温柔、敏感与万物之美的感应塑造起来,唤醒对大自然,对地球的爱。 -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 著在蒋勋先生眼中,美是无处不在的:花朵的绽放是美,花朵的凋落是美,“一枝红艳露凝香”是美,“梨花一枝春带雨”是美,繁华是美,苍凉是美,收获是美,遗憾是美,真是美,善是美……美常常凝结在具体的实物当中,也作为精神底色流传于世间。
美并无定法,感受美、认识美却有路可循。美不仅带来感官上的触动,也是历练生命、丰沛情感、释放思想的动力。本书以“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为主题,涵盖7篇文章,包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山水合璧:从<富春山居图>说起》、《生命里的善与美》等,在充塞着声音、色彩与形体的世界,为读者指画一条通向美的小径。
美潜伏于每个人的生命当中。珍重美,也就是珍重自己。
富春山居图> -
社会转型时期的审美建构孙晓青 著有关凯瑟作品的评论中鲜有针对凯瑟的文体和主题广泛而系统的研究。凯瑟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的艺术造诣,还在于她的小说所折射出的深沉的情感。凯瑟并不是在作品中说教布道,而是通过丰富的情感来传递道德能量,利用恰当的形式建造一个深沉的情感世界,而情感世界建构的方式与其表达方式相得益彰。
-
中国审美心境范畴论程晶晶 著《中国审美心境范畴论》选取“自然”、“静”、“灵”、“适”、“化”等主体审美心境范畴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中国审美心境历史发展的脉络,厘清范畴内涵,兼与其他相关范畴比较,揭示各范畴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探讨其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思维方式、心灵境界和修养方法等。主体审美心境范畴的研究,不仅在中国美学和文论范畴研究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西方当代艺术及理论的发展,以及现代人性心灵的建构,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