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理学)
-
逻辑研究(德)埃德蒙德·胡塞尔、乌尔苏拉·潘策尔《逻辑研究》被公认为当代哲学最重要的“突破性”著作。它的影响不仅规定了当代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维方向,而且远远超出了哲学领域。《逻辑研究》的第二卷由六项研究组成。第六研究单独构成该卷的第二部分。胡塞尔本人以及后面的研究者都最为关注此项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此项研究(尤其是其中的第五、六章)已经切入了存在问题。同时它也为从现象学上澄清逻辑明见性以及在价值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明见性开辟了道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选收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各主要流派影响较大的著作。通过有选择的译介,旨在增进文化积累,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研究课题,为了解和研讨现代西方哲学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以利于我国理论界、学术界深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批判。
-
自然演绎逻辑导论陈晓平本书的第一版没有包括对元理论的讨论,第二版则增加了部分元理论即关于命题逻辑的元理论,而没有包括谓词逻辑和模态逻辑的元理论。关于命题逻辑元理论的讨论并非紧跟命题逻辑的章节之后,而是放在谓词逻辑和模态逻辑的章节之后。因为本书作为逻辑导论教材,并不要求读者对元理论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而只是为了给出一个范例,让读者通过此范例而对现代符号逻辑的一个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这个基本特征是将语法和语义严格区分开来的。在此之前,本书在章节的安排上对语义和语法各有侧重,但未加以严格区分。这对于初学者或许是有益的,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推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语法和语义结合在一起的。事实上,科庇的《符号逻辑》在最后引入元理论之前也是这样处理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把逻辑学教学的可接受性和严格性兼顾起来。本书关于命题逻辑元理论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伯科曼的《逻辑教本》。本书主要阐述了自然演绎系统的各个逻辑分支,即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模态逻辑和三段论逻辑等。阅读本书,不要求读者预先具备任何逻辑基础知识,因此,本书不仅适用于大学文科学生的逻辑导论课教材,也适合于广大读者自学。
-
逻辑研究(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埃尔玛·霍伦斯坦《逻辑研究》被公认为当代哲学最重要的“突破性”著作,它的影响不仅规定了当代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维方向,而且远远超出了哲学领域。 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作者主要批判了当时作为主流哲学的心理主义,认为它混淆了心理学对象与逻辑学对象,使后者的客观性丧失在前者的主观性之中,从而导致丧失客观真理,走向怀疑论。胡塞尔的这种批判结束了心理主义在当时的统治,奠定了现象学理论的基础在《逻辑研究》第二卷中,作者将系统阐发现象学理论本身。
-
创造认识论胡敏中创造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创造认识论:当代认识论研究的新维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分析了创造认识主体的特质,尤其分析了创造认识主体的创造力;探讨了创造认识客体的确立,即探讨了从未知客体到待知客体、再从待知客体到在知客体的转化和确立过程;剖析了创造认识的内涵,创造认识是探索和开创人类未知领域和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的特殊认识活动;阐述了创造认识的创造度和类型;揭示了创造认识的基本过程,认识的探索、突破及成果的评估和检验等阶段就组成了创造认识的基本过程;论述了创造认识的代价和效率;论证了创造认识的感性方法、理性思维方法和非理性思维方法;阐释了创造性认识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最后总结出了创造认识的基本规律。
-
利导思维陈朝鲜编著“利导思维”在头脑中形成后,我们便将它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我感觉还真是很好,特别是在碰到一些烦恼事时,换个想法后马上感到自己轻松了许多,真是“想法一变天地宽”。从中我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先要把思维方式搞对头”。于是我们决定以“利导思维”为题写本小册子出版,希望它能够给社会中的许多人,特别是那些在社会生活中不怎么得志、不怎么如意、时时感到迷茫、困惑、彷徨,甚至失意的人提供一些帮助。为了说明问题,书中引用了不少资料,在此对所有资料的作者表示感谢!对于书中所引用资料,我们都作了一些评述,实属个人见解,如有运用不当之处,诚请原作者批评指正并谅解。
-
《逻辑学导论》教学辅导书陈波 等编著本书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逻辑学导论》(第2版)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内容包括:各章教学建议、各章教学要点、各章教学难点及其分析、各章习题解答,书末附有北京大学通选课《逻辑导论》教学大纲及其2005年第一学期考题、解答等。全书逻辑清晰、脉络分明,与《逻辑学导论》(第2版)相得益彰,有助于拓展、深化教材内容。
-
双主体认知逻辑研究许涤非本书内容包括:单主体认知逻辑、双主体认知逻辑的一般特点、知他逻辑、双主体公共知识逻辑等。
-
逻辑大全(英)奥卡姆著奥卡姆的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神学著作,这主要是他写的关于伦巴德(Peter Lombard)的《论辩集》的注释。一部分是政治神学著作,这主要是他逃离阿维农以后写的反对教皇的论著。还有一部分就是他的逻辑和哲学著作,在这部分著作当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著作就是《逻辑大全》。 在欧洲中世纪,逻辑是进入神学院前首先要学习的基础课,与语法和修辞并称为“三艺”。因此,逻辑在中世纪思想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世纪学者对逻辑的学习与研究不仅非常普遍,而且也十分深入。奥卡姆是中世纪晚期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中世纪晚于奥卡姆的最著名的逻辑学家大概只有布列丹[1300—1358]一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奥卡姆是中世纪逻辑思想和成就的集大成者。因此,作者们从他的逻辑著作中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中世纪逻辑。 根据作者的理解,中世纪逻辑有一些比较显著的特征。一个特征是:中世纪逻辑是在研究注释亚里士多德逻辑著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它关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的讨论非常多,比如关于属和种等谓词的讨论、关于命题的讨论、关于三段论的讨论,等等。而且,由于亚里士多德逻辑著作的拉丁文译本传人欧洲和流行起来的时间不同,早期(大约12世纪以前)是《范畴篇》和《解释篇》,后来(大约12世纪中叶以后)才有《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和《辩谬篇》,因此中世纪也有所谓“新逻辑”和“旧逻辑”之分。另一个特征是:中世纪逻辑非常注重语言分析,并且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比如关于助范畴词的讨论、关于词项的讨论、关于指代问题的讨论等等,特别是关于指代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中世纪独具特色的理论。不仅亚里士多德逻辑中没有这个理论,而且后来的传统逻辑也没有吸收它。第三个特征是,如同中世纪哲学一样,中世纪逻辑也受到神学的影响,所以它含有许多关于上帝的讨论。但是应该看到,一般来说,这样的内容并不是具体的神学讨论,充其量只能说是在逻辑讨论中使用了一些神学的例子,而且是一些所谓“自明”的例子,为的依然是更好地探讨逻辑问题。第四个特征是,中世纪逻辑学家一般也是哲学家。由于从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逻辑与哲学并没有分家,逻辑问题与哲学问题的讨论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中世纪逻辑的讨论也常常包括哲学问题,比如关于“是”的问题。这不仅是逻辑研究的问题,而且也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
创新思维简明读本许光明△生命在于运动,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有节奏的、有张有弛的,任何东西持续不断地运转都会损坏:俗话说,“滴水穿石,非因力大,而因常滴”。其中所阐明的哲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理解都是十分深刻的……谁都知道,琴弦绷得太紧,必断无疑;即使是横跨江河的电缆,要把它拉得很直,当然是不可能的——真的把它拉得笔直了,它也就断了;高强度的机械零件/部件长时间持续运转,就算经常加油,最后也会因磨损而毁坏;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直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彗星”号喷气式客机发生重大的机毁人亡事故,人们才知道飞机也会被累倒——飞机的疲劳与断裂设计开始受到科学家的重视。所谓疲劳是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结构中裂纹的形成与扩展(稳定扩展和失稳扩展)的过程。人的大脑作为一种物质,其强度无法与石头、琴弦、电缆、金属零部件、飞机相比;作为人体的一部分,它和体力一样也存在疲劳问题——正因为这样,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课间都得安排休息时间,让用心听讲的学生和尽心授课的老师都得到必要的休息;不少研究单位和政府机构也安排时间作为工间休息,以提高工作效率……P259
-
过程与实在A.N.怀特海本书的主旨并非要分散地研究那些在某些传统思想体系中显得迫切的各种传统哲学问题。毋宁说,它们是要阐明一个由诸宇宙观组成的精简体系,让它去和经验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打交道,借此阐述这些宇宙观的意义,最后详细说明一种完整的宇宙论。据此,所有的特殊问题都可以找到相互联系。这样便可在逐渐发展这一体系的过程中,在意义和关联性上,而不是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去寻求统一的处理方法。本书是哲学史上的丰碑,它是怀特海形而上学思想最有系统的表述。诚如作者所言:“思辨哲学 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构建一个首尾一致的、合乎逻辑且又必要的一般观念的体系,依据这一体系,我们经验中的每一成分都可得到解释。”本书正是怀特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所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