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理学)
-
言辞的混淆[新西兰] 斯蒂芬·芬利(Stephen Finlay) 著,苏庆辉 译《言辞的混淆:一个规范语言的理论》作者斯蒂芬·芬利从语言学分析出发,提出一个统一且广袤的规范语言理论─“good”被定义为一个介于事物与特定目的(或潜在事态)之间的概率关系,并借此去定义其他规范语词(如“ought”与“reason”等),体现了彻底的自然主义倾向。《言辞的混淆:一个规范语言的理论》内容广泛,论证缜密,若想充分理解《言辞的混淆:一个规范语言的理论》内容,读者*好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如概率、条件句、认识论、模态逻辑、语言哲学、语用学等。
-
道德与美好生活刘时工 著德性与幸福是伦理学中的经典问题,同时也是古典时期西方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始于苏格拉底对“人应该如何生活”的追问。苏格拉底之后,不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亚氏之后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家、神学家,都试图给出解答,这一问题因此成为理解西方伦理精神和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其范围已不再限于伦理学,而是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共同关注。这一问题因其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也成为每个人的关切。 《道德与美好生活》第一部分阐释道德的意义,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第二部分讨论至善生活是什么样的,其构成要素有哪些,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的关系,等等。第三部分尝试解决道德与幸福的统一问题,探讨当二者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本书对此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回答。
-
道德责任九章尚克澜 著《道德责任九章》是以道德责任为主题的、适宜初学者入门的分析伦理学专著,收入“哲学教育”丛书。全书共八章,分别为:导论、道德、道德责任和道德理由、道德责任的反实在论立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自由意志和认知科学、意志品质、精神疾病与精神病。作者站在道德实在论的立场之上,认为存在着客观的道德事实,并以此为道德责任的前提。行动者的道德责任会影响人们指向他的道德理由,人们根据道德理由来评价他应得什么。行动者若要对其行动负有道德责任,一方面取决于其行动是否自由。由于物理规律和我们行动的自由是相容的,所以决定论不妨碍我们拥有自由意志。更进一步,尽管认知科学最新成果表明,我们大脑的“模块”能够自主完成许多事情,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参与其中;但是笔者认为,我们仍然可以自由行动,且为其负有道德责任。另一方面,行动者是否承担道德责任,还取决于他意志的品质。应受责备的恶意(病态意志)包含了对道义上极重要之物的漠视,以及对道德本身的漠然。对于更困难的情况——精神病患者而言,只有当精神疾病确实妨害了患者的行动自由,或致使他做出恶意的行为,精神疾病才能让行为者免责。《道德责任九章》不仅分析了经典的论争,回应了既有的反驳,融会了科学的前沿,更为重要的是启发读者激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道德直觉,并将其结合入哲学运思之中,从而有能力继续独立探索相关问题。
-
道德意愿及其培育研究王迎迎 著善良道德意愿是人们向往崇高道德境界、追求理想道德生活的力量之源。本书围绕“道德意愿是什么”、“道德意愿如何生成”等问题,对道德意愿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系统化研究;同时聚焦道德意愿培育的现实问题,努力剖析问题成因、探寻解决之策。全书共分五部分,依次探讨了道德意愿的内涵、特征与作用,生成及影响因素;并在分析道德意愿培育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道德意愿培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提升道德意愿培育效果的可能对策。
-
规范与自由李伟 著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空间。网络规范是人类享受高效、便捷、自由的网络生活的必要条件。本书首先廓清了网络规范的概念、性质、特征、类型与功能等,进而通过分析构建网络规范的充分必要条件,指出了构建网络规范的两种模式和两个原则;其次探讨了网络规范合理性问题的两个方面,并提出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判定标准和方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方法;最后探讨了网络规范和网络自由的关系问题,指出构建合理的网络规范是实现网络自由、消除网络异化的必要条件,而网络权利和网络义务是网络规范和网络自由的中介,只有自觉履行网络权利和网络义务才能实现网络自由。
-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江畅,戴茂堂,G.John M.Abbarno,Thomas Magnell 编《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共同编辑,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的集刊,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集刊注重发表理论伦理学方面的文章,以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发表中西价值论与伦理学思想史方面的文章,以强化刊物的学术根基;注重发表应用伦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文章,以回答当代人类和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本辑围绕传统价值与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以及伦理学前沿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既探讨了墨子的和平伦理思想、梁漱溟的政治哲学、陶望龄生死观的“五个面向”等中国传统价值与伦理,又深入思考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休谟超越自然法的现代意义等西方价值与伦理,聚焦气候危机的伦理重构、人工智能伦理的发展等当前伦理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体现了价值与伦理在当今社会的普遍存在性。本刊作为国际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既有严肃的深度学理探讨,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
-
莱布尼茨文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不仅是西方的近代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的逻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之一。他不仅改革和发展了西方古典形式逻辑,而且还开创了数理逻辑,在西方逻辑产生了深广影响。《莱布尼茨文集(第6卷):逻辑学与语言哲学文集》收录了莱布尼茨1666-1715年间的28篇阐述其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短文和书信。《莱布尼茨文集(第6卷):逻辑学与语言哲学文集》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对西方古典形式逻辑的捍卫、继承和发展。二、倡导和设计了现代逻辑:符号逻辑或数理逻辑。三、虽然主张内在逻辑说,但对外在逻辑说持一种开放和宽容的立场。这使他在西方逻辑的未来发展中扮演一个先知的角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英] 西蒙·布莱克本 著,梁曼莉 译我们作为正人君子的自我形象总要接受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拷问。许多人忧心忡忡,担心在一个诸神退隐的世界中,科学已揭下我们的面具,使我们显形为由基因所命定的生物:狭隘自私、党同伐异,或争强好胜、咄咄逼人。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伦理问题,努力想说明人应该如何思考生活的意义;并提醒我们,应该对那些经常主导着道德论辩、事实上不过是诱人噱头的绝对原则保持怀疑。
-
社会道德风尚的现代性阐释郭长军,苏永利 著社会道德风尚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风向标,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社会道德风尚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书从社会的现代性转向——从超越转向世俗——的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了现代性转向对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和社会整合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舆论环境的营造、公正严明的制度建设、发展理念的人文关怀等方面阐述了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道德风尚的路径选择。
-
元伦理学[美] 马克·范·罗伊恩 著,张鑫毅 译《元伦理学——当代研究导论》阐述了大多数元伦理学都要处理的一系列难题,可以给高年级本科生研习元伦理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些难题涉及道德分歧、指称、道德认识论、形而上学和道德心理学。为了应对这些难题,研究者们发展出了诸多元伦理学立场,本书作者马克·范·罗伊恩对这些立场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初窥元伦理学的读者,范·罗伊恩还提出并回答了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元伦理学,为什么研究元伦理学,鉴于元伦理学内在地充满争议性,我们如何着手进行讨论?本书各章的末尾均列有若干思考题,可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激发进一步的讨论,并且附有评论性的拓展阅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