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理学)
-
城中村道德适应研究刘刚 编伴随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针对城中村居民道德适应进行相应的伦理关怀变得尤为迫切。《城中村道德适应研究》通过哲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透视,坚持历史静态分析与道德衍化逻辑相统一、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从历史传统中寻找现实逻辑,以逻辑阐释历史,将城中村居民的城市适应与伦理引导结合起来展开分析,并通过城中村居民在其道德适应中的实践逻辑来理解其行为,寻求城中村伦理“历史传统之根”与“现代文明之源”的有效契合,找到城中村道德适应“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价值”的平衡点,为城中村居民道德适应提供伦理策略与路径支持。
-
因明入正理论宋立道 著《因明入正理论》是汉译佛家因明著作中仅存的两部印度著述之一。它包含了佛陀关于生命价值的教诲,具有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与一致性,有利于我们全局去把握范畴概念,了解佛教因明,最终也入于正理。
-
美德、信仰与契约田海平 著,吴向东 编《美德、信仰与契约:西方伦理精神的三大根源》着眼于人之类型的三种形态,诠释并理解西方伦理精神之根源,梳理西方伦理精神演进的轨迹,探究其中的“美德论”、“信仰论”和“契约论”之三大根源。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从西方社会结构转变中勘测其中的人之类型学的转变和伦理精神的发展脉络,围绕人之形态的转变展开对其伦理精神之根源的探究:生活在古希腊城邦社会结构中的古代公民;中世纪基督教一体化世界中的基督教徒;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中的现代市民。由此梳理了与之紧密关联的三种伦理精神之传统:希腊美德伦理传统;以中世纪基督教教会为中心的基督教伦理传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相适应的契约伦理传统。全书的中心问题是在学术史层面梳理西方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样式,在思想史层面回应一个现代学问题,即追问现代人类型的伦理精神气质。《美德、信仰与契约:西方伦理精神的三大根源》原以《西方伦理精神——从古希腊到康德时代》出版,并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殷海光 著这是一本读得懂的逻辑学普及入门书,作者用对话体、讲故事的方式,解释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不符合逻辑的说法与概念,充满思辨与趣味。目的是轻松、愉快地向普通人介绍逻辑原理和法则,全面、系统地对逻辑学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进行阐述与讲解。本书的主旨不只在于讲解逻辑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说明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带领大众进入逻辑思维的神奇世界,是一本适合广大读者的逻辑类读物。
-
大国工人张兆桂,马广文,孙法平 著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伟大进程中,大国工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工人当中,有火箭发动机焊接中国第一人;有为C919飞机打磨零部件的打磨工人;有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新时代的中国制造,已不再是靠出卖劳动力为主要工作方式,而是要驱动创新,用新工业思维、创新思维、用户思维不断引导开启制造业新时代。本书介绍新时代中国工人的工作技能、职业素养、岗位精神、责任担当等诸多方面展现当代大国工人应具备的条件,为中国制造崛起奠定资本。本书获得全国总工会向全国亿万职工推荐,已被多家省市总工会与数十家央企选购发给工人人手一本学习。 大国工人,肩负中国制造崛起强国的重任,担当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使命,铸就中国创造辉煌的明天。 现代工业是强国之基,创新创造是现代工业的核心,而实现这一切关键在于一国之工人。
-
道家生命伦理的传统视域与现代转型李红文 著随着全球生命伦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兴起,生命伦理学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门“显学”。提出“道家生命伦理学”是这个时代一项全新的极具挑战性的理论建构工作。《道家生命伦理的传统视域与现代转型》在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系统性地论证了构建“道家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定位、哲学基础、核心价值、原则建构与现代转型,对当代生命伦理学实践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展开了“道家式”批判,并对这种理论建构所存在的内在缺陷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扬弃,以图重构道家生命伦理思想,为现实生命伦理问题提供一种“道家式”的解决方案。
-
情绪管理舒绍林,赵东方 著情绪的功能是强大的,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情绪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何把控情绪,让情绪更好地为我们所用,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出在不会控制情绪上。 这本书针对普通人日常会出现的情绪问题,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如何通过心理调节来缓解不良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并通过介绍转变思维、认清情绪来源、树立正确认知等大量实例,详细阐述了控制心理,调节情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出版以来,被多家企事业单位指定为必读书。 愤怒时,如不能制怒,会使周围同事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萎靡,也会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白白浪费,拱手让人。 坏情绪就像多米诺骨牌。当遇到一件容易情绪大爆发的事情,若不会控制与管理情绪,那你就不要期待出现好的局面。
-
生存还是毁灭[南非] 大卫·贝纳塔 著我们出世,我们生活,我们一路上受苦,然后我们死去,此后永远地被抹除。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宇宙时空中的一次小小波动。难怪很多人要问 :“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在本书中主张,对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是 :“说到底,不为什么。”尽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况实际上仍是一种悲剧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无人可逃,因为困境不仅在于生,也在于死。 …… 书店里有整片的“自助”书籍区及其他鸡汤读物,却没有“无力自助”区和“悲观主义”区,因为这类思想的市场规模微乎其微。 我不是在认真主张我们无力自助。我是认为存在一些事情,我们的确对之无能为力,但即使依据一种现实的悲观看法,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事来减轻我们的困境。 一本悲观的书最有可能慰藉到的对象,是已经有同样看法却因此感到孤独或觉得自己有病的人。若能发觉有人跟自己看法相同,而且这些看法有不错的论证来支撑,这些人或许能因此得到安慰。 …… 无可否认,找到正确的道路很难,因为既要避免大而无当的宣言和过度修辞造成的故弄玄虚,也要避免深奥、乏味、细而又细的条分缕析。换言之,对复杂问题做出易懂、有趣而严格的探讨,并非易事。……不过,本书的写作确实有个目标,那就是既让有悟性的非专业读者能读、能懂,又足够严格,能满足构成本书期望读者群的另一部分人,即专业哲学家(及有志于哲学专业的读者)。但愿我取得了恰切的平衡。
-
走近逻先生王习胜,张建军 著本书是《逻辑的社会功能》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的修订版。《逻辑的社会功能》出版后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曾获中国逻辑学会第三届优秀成果科普读物奖。本次修订大幅压缩了篇幅,围绕逻辑史话——“逻先生”的历史概貌、演绎求“真”——形式理性的法庭、归纳求“信”——合理置信的底蕴、逻辑精神——社会理性的内核等四个方面,更加简明生动地阐释了逻辑的历史发展及其在理性思维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功能与作用。
-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著,许丽芹,饶凯宾,杜雪丽 译《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主要阐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质、道德评价的性质以及他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亚当·斯密把人本性中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