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理学)
-
城中村道德适应研究刘刚 编伴随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针对城中村居民道德适应进行相应的伦理关怀变得尤为迫切。《城中村道德适应研究》通过哲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透视,坚持历史静态分析与道德衍化逻辑相统一、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从历史传统中寻找现实逻辑,以逻辑阐释历史,将城中村居民的城市适应与伦理引导结合起来展开分析,并通过城中村居民在其道德适应中的实践逻辑来理解其行为,寻求城中村伦理“历史传统之根”与“现代文明之源”的有效契合,找到城中村道德适应“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价值”的平衡点,为城中村居民道德适应提供伦理策略与路径支持。
-
因明入正理论宋立道 著《因明入正理论》是汉译佛家因明著作中仅存的两部印度著述之一。它包含了佛陀关于生命价值的教诲,具有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与一致性,有利于我们全局去把握范畴概念,了解佛教因明,最终也入于正理。
-
你身边的伦理学朱利安·巴吉尼 著,李尚远 译我们该对自己的亲友更好吗? 目的可以证明手段的对错吗? 我们该捐多少做慈善? 堕胎是一种谋杀吗? 性是一个道德议题吗?不应该刑讯逼供吗?安乐死该合法化吗?道德金律存在吗? …… 20 个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生活中的是与非也无法做到像字面上那样泾渭分明。伦理思辨呼唤一种更为成熟的全面看 待 问 题 的 方 法。 朱 利 安 · 巴 吉 尼 用此书告诉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身边的道德两难,对它们展开分析之后,等待我们的是更加明朗清澈的生活。
-
自然科学的现代性逻辑贾向桐 著本著作是一部哲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把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考察放在了现代性语境下,从现代性的两层意义的区分出发,具体分析了自然科学产生、发展以及相关问题与现代性的内在关联问题。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现代性逻辑展开的结果,一方面,对现代性的解读不能缺少自然科学这个维度;另一方面,没有现代性维度的自然科学,亦是不完全和不可能的,在现代性中隐含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内在逻辑。因此,只有把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置于现代性视域中加以讨论,才能从根本上并且系统地把握科学的本质。
-
生态正义实践与生态现代化研究张建辉 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当前世界范围内日益深化的生态伦理问题研究,体现了现实生态实践的发展要求,而人类的“生存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传统价值和思维范式指导下的伦理实践模式。生态正义实践研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种新的理性认知,是对新的生态伦理实践的积极探索。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生态现代化和美丽中国,需要生态正义实践。
-
哲学智慧与戎笔人生鲁世山 著《哲学智慧与戎笔人生》系作者公开发表的120多篇论文集结。全书包括“哲学智慧的理论启迪”“社会透视的哲学智慧”“哲学智慧的军事妙用”“哲学智慧的管理运用”“人才培育的哲学智慧”等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对哲学有关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运用哲学智慧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军队政治工作、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理论,研究管理特别是军队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人才素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人才培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
涂尔干的道德科学陈涛 著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思想研究专著。《涂尔干的道德科学:基础及其内在展开》主体分为两大部分:“道德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和“道德科学的内在展开:从风俗到道德理想”,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梳理和论述了涂尔干的道德科学。作者试图在更为宽广的学术传统背景下把握社会学学科研究,因而本书对涂尔干的道德科学所作的考察并不限于其社会学本书,而是旁及现代政治科学,伦理学乃至形而上学。
-
经济伦理龚天平 著《经济伦理:价值原则与实现机制》在深入反思经济伦理范畴的内涵,追踪经济伦理实现机制的思想,系统揭示经济自由、经济平等、经济公正、经济信任、安全价值、绿色价值等六大经济伦理价值原则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经济伦理实现的共识、制度安排、市场交换、资本节制、利益合作、主体调控等六大机制的内涵、意义及其建构方法,探讨了经济伦理实现机制建构起来后中国经济主体落实经济伦理将会导致的伦理经济、经济共享等优良后果。
-
尚力的时代之波李超 著“战国策派”是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学术共同体,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其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与理论极富个性,故而在诞生后就激荡出一股“尚力”的时代之波。“战国策派”不仅关注迫在眉睫的民族国家的救亡问题,更关心维系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启蒙问题。它既是对百年来启蒙与救亡时代主题的延续,也是对近现代中西与古今文化论争的回应。正是在对近代以来启蒙与救亡的探索中,他们展开了独具特色的伦理思想研究。“战国策派”伦理思想的大特色在尚力,展现的是“尚力的伦理精神”。他们以民族国家为高的伦理价值目标,尚力的伦理精神,或者力之为德,是因为“力”是实现其救亡图存、民族强盛的手段和方法。“战国策派”力图通过对“力”的崇尚、把握、运用和拥有,实现挽救民族危亡和建立民族国家的伦理价值目标,从而使“力”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战国策派”的“尚力”主张是通过运用“文化形态史观”对“战国时代重演”的时代性质的判断而提出的,并认为“大政治观”是救亡图存之道。以救亡图存为目标,以中国化的“文化形态史观”阐明中国文化周期说,增强了国人抗战救亡的信念和文化重建的信心。以“战国时代重演论”培养国民“战”的意识和精神,其深意在抗战建国,迎接文化复兴的第三周中国文化。“大政治观”包含唯实政治和尚力政治,是“战国策派”找寻到的救亡图存之道。文化形态史观、战国时代重演论和大政治观是“战国策派”伦理思想的三大理论前提。
-
贵港客家孝道文化与乡村秩序黎莹 著从《贵港客家孝道文化与乡村秩序》选题的创新性上来看,该著作通过透析客家人深厚的孝道精神,归纳出孝道是宗族“繁荣”的根、是家族“团结”的本、是乡贤“回流”的力。在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中国社会中,孝道文化发挥着应对老龄化的积极作用,该选题为农村的文化道德建设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其次,从著作理论的创新性上来看,该著作采用社会控制的理论视角对客家人的孝道文化进行研究,并尝试将孝道精神上升到信仰层面,以强化孝道对人、对乡村秩序的正向影响与延续意义,其通过研究得出的“宗族孝道与宗法秩序”“家族孝道与礼治秩序”“乡贤孝道与法治秩序”三组相互影响、相互循环的对应关系等在理论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新意。再者,从著作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上来看,该著作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其自身与以往偏重于白描式或偏重于数据的相关研究相比,更具可读性与研究结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