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道德哲学原理(英)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著;孙飞宇,田耕译亚当·弗格森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亚当·斯密等人一样,为英国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大师。《道德哲学原理》一书从人类和个体自然史出发,进入精神理论、宗教理论、道德理论、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的探究,篇幅虽短,却无所不容,堪称弗格森哲学集大成式的纲领性文献。本书以定理和附论的形式写成,语言精练、文风简洁质朴,立论明当,可谓西方思想史上的不朽名篇。本书的出版,对学术界深入探讨启蒙思想及其政治建制上的效应,以及现代早期的思想渊源都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
喜渡人生多恼河唐芩著工作是值得享受的,能有机会发挥才能,那就全力以赴。爱情也是值得把握的,难得有人懂你,而你也爱他,怎样能热情付出?无论生老病死,离合悲欢,坦然而喜乐的心,必能带领你超越昨天的自己。人生有很多坎坷,幸福不是必须可得的。能够结善缘,忠于性,依顺时,安于遇,发自内心,休察现实,诚心去做该做的事,无论成败,都无须悔憾。在高潮中享受成就,在低潮时享受生命,以如此的心情面对起伏、曲折的人生,“随”字是最好的导师。
-
大自然的权力(美)纳什(Roderick Frazier Nash)著;杨通进译《大自然的权利》追述的“新环境主义”认为,“在哲学和法律的特定意义上,大自然或其中的一部分具有人类应予以尊重的内在价值。”它们存在,这本身就是我们不得侵犯它们的理由。作者着意区分并命名了两种看似相像实则完全不同的生态保护观念: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和环境中心主义的生态观。面对残酷对待野生动物这个事实,两种生态观都认为是错误的;第一种生态观认为这样做有害于人类;第二种生态观则认为它的错误在于侵害了动物的权利。第一种生态观从人类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们有权享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认为保护大自然是正确的,滥用大自然是错误的。而第二种生态观则从动物、植物的角度出发,认为大自然拥有内在价值,生态系统本身拥有存在的权利,因而人类没有理由和资格滥用自然。循着这两种生态观历史演绎的线索,尤其是生态中心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作者梳理了近现代西方思想史,认定以确立“大自然也具有天赋权利”为特征的当代环境伦理思想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传统的最新发展和逻辑延伸。
-
儒释思想比较研究荆三隆著孔子文化大学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本书对儒家修身思想、生态与自然观、伦理道德与价值判断、行为自律、为人处世与交际往来、奋进不息和精进不止的精神、理性的思辨进行了阐释。
-
找寻做人的哲理冯文华、苑世强、王丹暂缺简介...
-
道论陈政立本书收集的大多数是作者已经发表过的文章,现在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力求形成一个整体,既各自独立,又相得益彰。本来,在1996年前此书就已完成,但之所以一直“冷藏”起来而不面世,是因为我觉得有些想法还不够成熟、甚至还有些粗糙。经过几年来的生活和实践,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心得,因而才不惜冒昧和愚钝拿出来与同道砥砺切磋。总体而言,本书讨论的不是知识论和本体论问题,而是侧重于价值论和方法论问题。其中,方法论贯穿于每一章节。在内容上,基本都是传统的范畴。诸如“道”、“悟”、“势”、“力”、“人”、“变”、“和”等。我希望通过此书,一方面能够总结自己的思想历程,另一方面能够发现思想的现实矛盾,不断地在实践中为思想的矛盾开辟前进之“道”,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在思想指导下自觉行动的人。只有这样,思想的力量才能成为物质的力量,才能尽可能地使生活、工作更加科学化、自觉化。 本书内容分为:第一章 论悟、第二章 用“变”与“和”的思想、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三章 势论、第四章 力论、第五章 整合论、第六章 论竞争优势、第七章 道论。
-
心性与德性戴兆国 著《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系安徽师大编辑部出版的博士文丛(第一辑)之一。作为对西方伦理学界德性伦理兴起的回应,《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以孟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深入阐发了其德性伦理的主要观点,挖掘了孟子德性伦理的思想资源,从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对比出发,重点突出德性伦理的理论要旨,初步勾勒出孟子德性伦理体系的面貌,并对其理论中可以为现代社会所转化、吸收的内容作了论述。经典理论阐释与哲学思辨相结合,对《孟子》文本作了深入的梳理和辨证。史与论结合、史与思相证、考据与义理相结合。《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可以作为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哲学研究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校哲学专业的本科生的选修课教材和研究生参考书。
-
眩惑与真美熊元义著《响箭文艺批评丛书》首辑收录熊元义的文集《眩惑与真美》、黄永林的文集《大众视野与民间立场》和王泽龙的文集《反思与重构》共三本。《眩惑与真美》分为“当前文艺批评的走向”、“现实主义的真与伪”和“审美理想的迷失与回归”三个部分。熊元义的文艺批评爱憎分明,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批判了文艺创作中的低俗化倾向,认为有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不以真美打动人心,而以眩惑诱惑人心。这种眩惑突出表现在性描写的渲染和泛滥。熊元义对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批评。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界不少重大论争,都留下了熊元义有力的声音和鲜明的印记。
-
人性的曙光杜丽燕著上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随着西学东渐,人道主义的研究进入中国,1903年上海明权社出版的《新尔雅》(汪荣宝、叶澜编)就有“人道主义”条目。“五·四”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研究达到高潮。虽然受到连年战乱的影响,但当时的研究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1949至1978年,由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 ,人道主义研究几乎很少问世。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对“文革”的反思,我国哲学界曾经进行了人道主义问题大讨论,后因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而中止。1995年,对人道主义的讨论和出版重新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了解世界,了解西方文明,刻不容缓。西方文明的精髓就是人道主义,因此,我们要了解西方文明就要对人道主义要进行溯本求源的研究,要深入这一文明的内部,探讨它,了解它,吸收它的可取之处。《人道主义思想史》丛书的写作初衷就是溯本求源,揭示人道主义的深刻内涵,顺其脉络向我国读者展现它的发生与发展,确定其在西方文明史中的核心地位。《人道主义思想史》共六册,《人性的曙光:希腊人道主义探源》《爱的福音: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近代启蒙主义的人道主义》《东正教与俄罗斯人道主义》和《二十世纪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每本约计50万字。作者均为我国哲学界有所成就的中年学者,他们具有坚实的哲学功底,并且对人道主义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这套丛书的内容极其丰富、厚重,在人道主义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是极有分量的著作。本书是《人道主义思想史》丛书的第一部,主要探讨人道主义的起源极其在古希腊的发展。本书从史前二圣开始,沿着荷马到亚里斯多德的思想轨迹,勾勒出人道主义从荷马的英雄伦理所崇尚的善行走向城邦人道主义的过程,详细地介绍了paideia 和 arete 发生的变迁,以及人道主义思想最终达到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巅峰的整个发展历程。作为丛书的首篇,本书的导论对人道主义思想做了概括性介绍。本书作者杜丽燕,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研究,有多部著作出版。她用了六年时间撰写本书,期间阅读并查阅了极其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同时求教于相关领域的专家,因而本书内容极为充实,脉络清晰,具有理论深度。
-
道德与法律傅世放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两大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行业活动中的道德,宪法,民法,刑法等。本书内容新颖,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