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生活启示录杨旭编绘人,从来到人世间就开始了人生旅程。在一个个人生阶段里,生活向人们展示了独特的风貌。在浩瀚的知识宝库里,生活的哲理不计其数。但闪光的思想却散落在各个角落,不能被人们所发现和利用。本书小中见大,从一个个小故事中总结出一段哲理,平淡中见深刻,给人以启发,令人掩卷深思。该书采用文字加漫画的独特艺术形式向人们诠释了生活中的哲理,文字力求简洁,漫画力求形象、生动。本书从生命、人生价值、善待人生等宏观方面谈起,涉及到只争朝夕、把握今天、年轻与年老、自我、自信、自立、自省、自知、诚实、守信、爱心、善意、宽容、帮助、良言、奉献、修行、知识、思想、问题、判断、主见、误导、依赖、就范、虚荣、虚伪、吹嘘、空谈、金钱、利欲、无赖、饶舌、懦弱、暗算、骗术、目标、方向、动力、规则、选择、交流、希望、机遇、幸运、实力、开拓、耐心、磨练、警惕、责任、刚柔、居安思危、得与失、心态、知足、孤独、生气、健康、恬静和休闲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问题。本书力求用简单通俗的小故事告诉读者生活中所蕴涵的哲理,以启示人们更好地面对人生。
-
伦理学导论(美)弗兰克·梯利(Frank Thilly)著;何意译本书是一部导读性的伦理学著作。与时下的以说教为主的规范伦理学相异,本书追根溯源,从史的角度探讨了“伦理”即“道德”的起源及其存在的必要性,追问了人性中“德性”“至善”的最终根据。对于时下浮云蔽日的道德精神时空,本书不啻为一剂祛除迷雾的清新剂。
-
伦理的智慧杜振吉著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世所公认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所创立的儒家丈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与时俱进,绵延发展两千多年,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起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远播海外,构成东亚文明的内核,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所提倡的“有教无类”、“仁者爱人”、“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已经超越了时代与民族的限制而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发掘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吸收与融合,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的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学人的神圣历史使命。
-
花季小语丁凯隆著本书对花季的少男少女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针对他们所遇到的朦胧情感、憧憬向往以及迷惑困扰,没有作长篇说教,而是把丰富的人生体验及其种种感悟,化作一句句精炼而优美的小语。全书分为情怀、美韵、向往三个篇章。
-
活着就有理由向阳主编本书收集的每一个小故事,它们或谈生活的智慧;或论婚姻的得失;或说处世的良策;或议成功的阶梯……每一个小故事都流淌着笔者的热情,滚动着笔者真诚的灵魂,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
-
中国应用伦理学余涌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编本书内容包括:应用伦理学一般理论、经济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等,收录大量关于应用伦理学的专题论文。本书所收论文内容全面,涵盖面广、见解独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理论性及学术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
读透人生(英)詹姆斯·爱伦(James Allen)著;李旭大译爱伦每天早早地起床,外出散步,每次都登上一个峭壁,眺望大海.在那儿,他要沉思默想一个小时左历。当萦绕他精神视野的蛛丝被轻轻抹掉之时,整个宇宙的奥秘便展现在他的眼前。这些奥秘悄无声息地在他的内心烙下印记。随后,他返回家中,把他内心花园,晚上,他则与当地喜欢谈论玄虚的哲学家们聊叙一番。这些精神顿悟浓缩在《读透人生》这本著作中。他辞世多年之后,世人方识他杰出的才华,他的作品给人以无穷的鼓舞。正是这位英国的神秘文人真正之所想,在他百年之后,让世人所分享。本书是爱伦的经典著作《做个思想者》、《兴盛之路》、《命运的主宰》、《和平之路》及《理想王国》的合集,这是他献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充满爱的赠礼。
-
环境伦理学裴广川主编本书是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组织编写的大学环境教育的教材。将自然环境作为伦理关系的主体是伦理学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飞跃。本书以学生环境意识、环境伦理的培养为核心,在对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德行规范以及科学技术与环境伦理、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伦理、全球环境问题与环境伦理的关系作了系统阐述的基础上,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文领域的应用,为人类正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
读懂人生田伟著本书内容包括两篇:升华生命人会变得更美;善待生命人会活得更好。
-
与命与仁唐文明著本书从集中探讨原始儒家伦理的道德形上学基础,进抵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的相与之道。显然,这是一种极富创意和志向远大的学术研完。作者尝试重释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以实现其价值的现代转型 的另一种新的可能性,即:越过古今中西相互举比、或“体”或“用”的两分限穿越不同语境、语系、语义、甚至不同语法结构的限制, 在原始儒家伦理重释与现代性问题反省之间建立某种直接会通、相互批 评、相互对话的学理机制。::万俊人教授一篇博士论文这么上下古今、纵横中西,是不多见的。但唐文明最终将这篇丈字做得有声有色、内容充实,不乏闪光之处。此书给人的最强印象就是作者央在原始儒家与现代性这两个互斥的极端之间的紧张与焦虑,所以,虽然其中也有不少对古代和当代文献的诠释,但还是能显示出作者自己的思想个性。我比较欣赏的是他不拘泥于研究儒学的现有框架,自觉地去做中西思想的比较。 :: 张祥龙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