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佛教伦理学导论(英)彼得·哈维 著,李建欣,周广荣 译《佛教伦理学导论:基础、价值与问题(套装共2册)》以清新简洁的风格为那些对佛教没有太多了解的读者而写。它对佛教伦理学的性质及其演变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和描述,既考虑到各个佛教传统之间共同的主题,同时也不忽视它们各自的特色。该书在对佛教伦理学的共同基础和核心理念进行详细分疏的基础上,不惜把大量的笔墨都放在佛教伦理学对当前全球所关注许多问题的分析上:诸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济、战争与和平、安乐死、流产、男女平等和同性恋等等。该书作者充分利用佛教经典和有关佛教徒行为的历史记载以及当代记录,描述了现在的佛教伦理学并对其各种观点进行评述,作者还把佛教伦理学应用到一些新的领域中去。
-
道德哲学史讲义(美)罗尔斯 著,顾肃 等译《道德哲学史讲义》是约翰·罗尔斯逝世后出版的第一本(也许是最后一本)罗尔斯自己的专著。《道德哲学史讲义》是编者萨缪尔·弗里曼依据罗尔斯在哈佛大学开设的“现代政治哲学”课程的相关讲义、录音和笔记整理而成。
-
幸福人生的因和缘光亮 著《幸福人生的因和缘》收录了释迦牟尼如来对人生佛教的具体阐述相关经典白话文汇集,是世人理解因果关系一部最好的工具书。 人人都有享受幸福快乐生活的渴望,也都有追求幸福快乐生活的源动力。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盼望得到最漂亮的居住环境;喜欢拥有最赏心悦目的美人;喜欢最聪明伶俐将来不落人后的子子孙孙;喜欢品尝最可口的饭菜;喜欢最迷人心扉的美酒、咖啡或者是清茶;喜欢倾听最美妙绝伦的音声;喜欢闻到那醉人的芳香;喜欢触摸到细滑娇嫩的皮肤;喜欢得到健康、不老、不病、不死的身体和端正庄严的相貌,希望和心爱的人永远不分离;希望仇人永远不要相见;希望过上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失意舒心的日子。总而言之,人们总是喜欢让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永远永远都是极度舒适的,满意的,愉快的。
-
现代社会管理的伦理分析李萍 等著《现代社会管理的伦理分析》将“社会管理” (social governance)界定为寻求个体及其集团的行动逻辑和秩序的过程,在此秩序下,以理性参与的方式共同实现包含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个人平等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符合目标(参见导言第2页),而“现代”(mod-ern - type)则指现代性社会,即形成了市场(私人的、营利的领域)与国家(公共的、政治的领域)、公民团体(社会的、世俗的领域)三足鼎立的社会形态(参见第一章第4页)。《现代社会管理的伦理分析》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总论,包括了导言和第一章,确立了全书的基本论题、现代社会管理的属性和研究进路,将现代社会管理看作现代性的产物,提出了现代社会管理的理想目标和现实目标,确立了全书伦理分析的框架。第二部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即不同主体参与的社会管理形态,包括第二章的公民个体的社会管理、第三章的公民集团的社会管理、第四和第五章的政府的社会管理。重点提出了公民风范是公民完成自身社会管理主体角色的重要伦理依据的观点,主张应从公民结社权角度来认识公民集团的意义,在保障公民结社自由的前提下落实公民集团作为社会管理参与者、监督者的重要职能;论证了政府为主体的社会管理其核心是在保护公民权利过程中政府责任的实现。第三部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参照性资源研究,其中,第六章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分析了跨国社会管理的可行性,第七章从制度构建这一约束条件阐述了社会管理的结构,第八章从文化氛围营造这一公民日常生活世界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衔接来着力分析社会管理的叙事性及其中的公民身份认同问题。
-
御注孝经(唐)玄宗,(清)顺治,(清)雍正 著《御注孝经》作为《精选整理本丛书?经部》的一种,包括三位皇帝所注的《孝经》:《猫注孝经》(清顺治皇帝注)、《御纂孝经集注》(清雍正皇帝注)、《孝经注疏》(唐明皇注、宋邢□疏)。底本采自我社已出版的《故宫珍本丛刊》经部,清乾隆《四库全书》均有收录。孝为百行之先,“一孝立而百善从”(原书语),作为“德之本”的“孝”,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大力推崇。封建王朝时期,历朝历代的诸多统治者大都奉行以孝治国的方略(最典型的如汉朝),早在行科举八股取士之前,“察举孝廉”这一重要的取士制度就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因而在儒家十三经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的《孝经》,自然成为历代君王和广大儒者学士们争相传注的对象。《御注孝经》所选的三位皇帝所作的注释,详实准确且有所发明,堪称现存《孝经》注本中的善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此注本“语其平易,则人人可知可行;语其精微,则圣人亦覃思于阐绎”;使《孝经》“无一义之不彰,无一人之不喻”。《御注孝经》体例统一、严谨,均先照录一段经文,然后是皇帝所作的注释。此次出版的整理本,除将繁体竖排改成简化字横排并加标点外,还对较难的字词进行了注音释义,此外还注释了不常见的人名、地名和典故等。
-
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建构王雅 编日常生活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寓所,人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确立、遵守的伦理观念、准则、规范构成了日常生活伦理,维系人类社会正常运转,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具有塑造和建构日常生活的功能。传统儒家伦理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和功能,儒家倡导和持守的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德性既源于使传统中国人的情感与生活又养成了传统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生活样式和传统中国礼仪之邦、君子之国的大国气度。《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建构:以儒家伦理与传统中国日常生活的关联为参照》认为:在当代全球化、多元化进程中,中华民族何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以何种样式生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建构:以儒家伦理与传统中国日常生活的关联为参照》重温儒家伦理与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关联,不是复古式地全盘照搬儒家伦理,而是从中汲取有益的资源,与其他文化共同整合出既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更具有民族性的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
-
人生境界论郝永刚 著与人的身体一样,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总是伴随着他(她)的一生,而无论容颜如何改变,人生道路如何坎坷,人生命运如何波折。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一个人始终能够拥有和自主把握的是他(她)的人生境界,即他(她)心灵感通的意义域和价值世界,以及他(她)对于人生的态度,乃至他(她)的外在气象,等等。
-
自律的发明(美)J.B.施尼温德 著 张志平 译《自律的发明:近代道德哲学史(上下)》以《自律的发明》为题,展示了近代道德哲学家对道德的理解是如何从作为服从的道德、作为自治的道德再发展到作为自律的道德,并一步步为人类争得自己应有的价值与尊严的。它不仅阐明了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以及他得出自己独特的伦理学观点的过程,而且还揭示出宗教思想、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交织关系。最后,作者还对道德哲学以及道德哲学史本身作出了自己的独到理解。它不仅能让读者把握近代道德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更能让读者见识思想交锋中思想家们精致入微的分辨力和洞察力。无论读者是否同意其观点,阅读过程本身都是一种思想的历练。本书是迄今为止对近代道德哲学史所作出的最为全面的研究,其中所用的大量史料都鲜为人知。波士顿大学的克努得·哈康森(KnudKaasonssen)教授称其为英语界无与伦比的、最伟大而又最具雄心的近代伦理学史著作,对道德哲学以及道德哲学史都作出了伟大贡献。 显示部分信息
-
道德讲堂广东省文明办 编暂缺简介...
-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彭明辉 著《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彭明辉谈困境与抉择》在讲一个明确的主题,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强调生命的延续感和肯定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及心灵的修炼。我们都应该思考,在拼命追求成功与财富的同时,灵魂是否得到了益处,本书提醒我们省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课题。作者以他个人学思兼顾的生命过程与经验,现身说法而畅谈人生哲学,不落窠臼而切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命课题:诸如生命、死亡、际遇、幸福、财富、价值、意义、爱情、婚姻、学业、职业等等,并赋予积极面对解决问题的正能量指点,堪称是一部指点人生迷津的宝典秘笈。 针对年轻人所可能遭遇到的困境与两难的抉择,引领他们看到脱出困境的关键,以及抉择的要领。希望年轻人可以走出联考定终生的浅短视野,以长程的视野去看待人生中的困境与抉择,走出绝望与焦虑。 “生命是持续而不曾间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一时的际遇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希望读者在面对人生时,要能既积极又从容:一边累积各种能力,让生命的力量得以滋长;一边不时放空自己,让生命得到呼吸与喘息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