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理由与道德徐向东没有道德,人类的生活可能吗?没有理性反思、没有怀着同情性的态度来做出自我评价和彼此评价,是否能够设想美好生活?《理由与道德》从康德、休谟及伯纳德·威廉斯的道德学说起笔,吸取当前西方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围绕着如何理解人类的伦理生活及其复杂性,探讨了道德义务与道德怀疑论、道德情感与道德动机、实践理性与道德必然性、内在理由与伦理生活、道德知识与伦理客观性、道德实在论与道德真理、进化伦理学与道德规范性以及伦理生活的可能性等论题。作者徐向东从自然主义的角度论证了道德生活及道德行动理由源自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揭示出道德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绝对必要的条件,也是人性内在的构成要素,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标志。
-
谈修养朱光潜《谈修养/朱光潜作品精选集》是朱光潜先生对自己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针对青年朋友普遍面对的人生困惑,进行了分析和解答,所述内容都是与青年人密切相关的话题,如立志、心理、伦理观、学问、读书、交友、恋爱结婚、消遣、价值意识等。鼓励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刻苦读书,艰苦做事,朴实做人,既不逃避责任也不推诿过失,立足于当下,做好现在的事情。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对当代读者有着极大的教益。
-
舍得赵世平本书教给你正确取舍的人生智慧之心,让你在迷茫中摆正心灵的方向盘,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休憩的港湾,让你在人生的这条长河中掌控自己的航舵,在烦恼的时候教你从容,在失意的时候让你振奋,在焦躁的时候获得平静,在失落的时候获得心灵的慰藉,在纠结的时候获得释怀,在迷茫的时候找到希望的灯火,让你远离生活中的一切扰乱我们内心的烦杂和喧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体味到切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快乐和幸福,获得洒脱和惬意的人生!希望本书能让生活在忙碌、烦躁的生活中的你,得到一丝安宁和清凉,让你的生活不再充满迷茫、忧虑和烦恼,让你的人生焕发光辉,最终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
中国古代恩仇观研究付开镜《中国古代恩仇观研究》对中国古代的恩仇观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绪言部分对恩仇观的起源进行的探讨;以下章节对中国古代恩仇观的定型、中国古代的恩仇国仇、官恩官仇、亲恩亲仇、非亲恩与非亲仇、少数民族的恩仇观、佛教对恩仇观的影响、恩仇观与精神动力的关系、政府对恩仇观的政策、恩仇观的传播与教育、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国恩与国仇的反思;结语部分对中国古代恩仇观的当代借鉴意义进行的论述。通过以上论述,从多角度考察了中国古代恩仇观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影响,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认识。
-
道德评价可变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杨青松《道德评价可变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指出本研究提出的社会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介绍了道德评价的概念、理论模型以及新的研究取向;第三部分是实验研究,介绍了道德评价可变性的发生条件,包括道德评价主体和对象,以及内在作用机制。
-
道德建设有效性问题研究吕本修《道德建设有效性问题研究》在对古今中外思想家关于道德建设有效性问题的相关论述梳理的基础上,从道德主体、道德规范、道德载体、道德方法、道德机制、道德环境等方面对道德建设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索;并结合我国道德建设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着重从道德建设方法、道德建设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增强道德建设有效性的现实路径。
-
伦理与文明 第7辑贾英健《伦理与文明》是由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主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基地主办的学术集刊。此书意在为广大学界同仁更好地研究道德真理和弘扬伦理精神而搭建的一个新的学术研究平台。本集刊已在我社出版6辑,并入选我社集刊名录,相关期数在中国知网上的下载量较大,影响力比前几年有明显提升,从2018起本集刊改为一年两期。
-
浙江伦理学论坛暂缺作者《浙江伦理学论坛5》是浙江省伦理学会推出的系列作品的第五辑,汇集了2017年浙江省部分代表性伦理学研究成果。《浙江伦理学论坛(5)》选文精到,宏观上针对当代道德生活的碎片化困局,具体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浙江省伦理学发展的后发态势,旨在帮助学人在动态呈现中把握既有研究的不足,在批判与反思中把握全新的研究方向与方式及其逻辑,并揭示和阐发浙江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伦理学真相,为其有效解决提供理论参考,为现实的道德建设服务。《浙江伦理学论坛(5)》的集结出版,不仅展示了浙江伦理学人在中外伦理理论研究上的新成果,还持经世致用之态度,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探求这些问题的伦理意蕴与可能的解决进路;相关研究还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伦理理论支撑与方向指导方面有所建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符合伦理学“既包括关于道德的理论,也包括生活的道德实践”的界定。
-
伦理学基础黄正华在特定的情境中,人可选择做不同的行为。一个人实际所选择的行为至少在他自身看来是合理的,而他要做出合理行为,显然先要知道何种行为是合理的。人们可基于不同的理由来判定一行为是否合理。一行为基于某种理由是合理的,却可能因其他理由而不合理。如果行为基于不同理由而具有不同的合理性,那就可区分出不同类型的合理性。人们实际区分出了诸如法律合理性、宗教合理性、政治合理性、经济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等不同类型的合理性。法理学或法哲学主要关注法律合理性,政治哲学主要关注政治合理性,关注道德合理性的学问则是伦理学。在伦理学中,首先要提到的两个术语很可能是“道德”与“伦理”。“道德”与“伦理”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方文化中,它们在词源上基本同义。这两个术语流传至今尽管已有两千多年,其含义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词源上看,中文中“道德”与“伦理”所表达的事物并不相同,不过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现代文献一般也不太认真地区分它们。正是如此,尽管可对“道德”与“伦理”做出一些区分,而实际也有人有区别地使用它们,但此处并不准备这样做。不过为了表述的方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有必要对它们略做一些技术上的区分。这里特别地把对道德合理性、道德行为等道德现象的研究称为伦理学,而不称为道德学。伦理学尽管研究道德现象,却不只如此,它还可能研究法律现象、政治现象等。就此而言,伦理判断不完全等同于道德判断,伦理现象也不完全等同于道德现象。对伦理学的研究与对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不同。一个物理学家或化学家通常会与其他物理学家或化学家一起,甚至会与普通大众一起,共同接受诸多共识或前提。如他们接受某些共有的语言表达系统,把实验所获得的结果当作事实,甚至坚信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得以成立的信念,等等。正是如此,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可直接从这些被广泛接受的前提开始进行研究,而不必从更为基础处开始。伦理学往往缺乏这样的前提。不仅伦理学家内部难以拥有被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或理论,而且不同伦理学家从相同的道德现象中也可能获得不同的事实。在伦理学中,甚至不存在一个为众多伦理学家共同接受的语言表达系统。诸如此类的情形迫使伦理学家要从一些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甚至充满争议的前提开始。如此一来,一些人甚至怀疑能否从伦理学家那里获得有关对道德现象的可信了解。这种怀疑当然是难以获得同情的。一个人如果断言不能从伦理学家那里获得对道德现象的可信了解,那他很可能也难以从其他地方达到目的。不过,人们的确有理由提出,如果希望对伦理问题给出较为可信的解答,或希望对道德现象给出较为深入而系统的认识,与自然科学家相比,伦理学家更需要从基础处开始,更有必要对其研究赖以依靠的那些前提进行反思。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伦理李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正在重构人-技术-社会的关系,重构的性质与人类的未来休戚相关。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隐私权?抑或隐私权已经过时?如何处理数据共享和个体权利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与机器人相处?自主机器人能否成为道德主体?我们该如何对待机器人?“电车难题”有解决方案吗?谁应对无人驾驶的后果承担责任?人工智能的开发有道德边界吗?《BR》本书从人工智能的道德哲学、道德算法、设计伦理、社会伦理,以及大数据伦理与信息伦理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倡导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增进人类福祉,并确保人类的繁衍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