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视觉心声顾泉雄 著《视觉心声:一个跨世纪文化老人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交流》内容简介为:这是为大学生写的一《视觉心声:一个跨世纪文化老人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交流》,也是一个跨世纪文化老人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交流。《视觉心声:一个跨世纪文化老人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交流》内容包含了他对自己人生路上的一些经验和总结,有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学生的感言,以及媒体报道的摘选,为你展示了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的一小个片段!
-
东亚伦理与当代文明杨春德 编徜徉在韩国首尔建国大学美丽的校园,眺望着“一鉴”湖荡漾的碧波,耳边响起了朱熹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建国大学副校长康英启教授告诉我,这面清澈见底的湖水,就是得名于宋代著名大儒朱熹的名诗。几年前,我率西北大学代表团到韩国进行工作访问,受到建国大学副校长康英启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热情洋溢的欢迎和款待。康校长早年留学德国,受到欧洲哲学的熏陶,此后几十年的学术生涯,成就了他这样一位国际知名的哲学家。据我所知,他在欧洲哲学和美学研究等领域有很深的学术造诣,虽不能说是著作等身,却也是硕果累累,称其为韩国哲学界屈指可数的哲学大家,当不为过。不仅如此,他对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对中国人民怀有非常友好的感情。康校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每次都要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他的学术演讲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受到我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在座无虚席的报告厅里,不时响起阵阵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我与康校长相识多年,初次晤面即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此后双方的联系一直未曾中断。2006年,我与康校长分别代表中国西北大学与韩国建国大学签署了双方建立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备忘录。根据这个备忘录,西北大学哲学系和韩国大学哲学系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双方在各自国家共举办了三次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东亚伦理与当代文明的关系等问题上。
-
家庭与伦理赵庆杰 著现代伦理的危机源于现代性社会造成的伦理始点的迷失,而伦理的始点在哪里?经济只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决定”伦理,若把经济作为伦理始点必将抹煞伦理的人文本性,消解主体的道德责任,导致经济至上主义;习俗尽管在词源、内容、功能上与伦理有诸多渊源,但由于习俗缺乏伦理的精神内涵而难以成为伦理始点;伦理的宗教情结不过是对价值合理性的虚拟的终极设定,宗教人神倒置的本质决定它无法成为伦理始点。西方以宗教为伦理始点的史实是在其文明之初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由此推出宗教作为伦理始点的合理性。
-
人生感悟说三做王运清 著《人生感悟说三做》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做官如镜,一直是我人生的追求,做人不求伟大,但求平凡:做事不求出名,但求务实:做官不求索取,但求奉献,一直是我人生的目标。
-
战争镜像与伦理话语左高山,李建华 著《战争镜像与伦理话语》从政治伦理的视域对与战争暴力有关的那些最为急切的问题如敌人、战争伦理、恐怖主义、战俘权利、全球正义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战争是在战争法的主权载体之间进行的有组织的政治暴力。“谁是我们的敌人?”是古典战争面临的首要问题。而敌人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战争的非正面性则是后现代战争的基本特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战争只是一种镜像,“我们”只是战争的旁观者。既有人从人类世界进入镜中世界,也有人从镜中世界闯入人类世界。
-
伦理学新视野李桂梅 著《伦理学新视野:中西家庭伦理比较研究》讲述了通过对中西家庭伦理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中西家庭伦理的基本特点、中西爱情伦理、中西婚姻伦理、中西性伦理、中西亲子伦理等几个专题的比较研究,力图对中西家庭伦理作系统全面的把握,并从中梳理出有现代价值的因素,为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婚姻家庭道德体系提供思想资源。
-
古代治家经典的现代阅读杨希武 著《古代治家经典的现代阅读》通过古代名家的治家经典论著思想与家训,让更多的读者朋友们了解到古代礼仪、处世、做人的渊博道理,并从中得到感悟。家齐为国之本,身修为家齐之本,心正为身修之本,意诚为心正之本,知至为意诚之本。知至、意诚、心正、身修而后才能明是非,辨善恶,懂情理,知进退,才能家齐、国治、天下平。家齐、国治、天下平是周公制作礼乐的根本目的所在。
-
伦理学理论与应用徐建龙 等 著《伦理学理论与应用》主要包括伦理学基本理论和应用伦理学(书中仅选取几个分支探讨伦理学热点问题)两部分内容。伦理学基本理论部分主要讲述道德基本理论(如道德的涵义、本质、功能、起源、发展规律等)以及道德理论研究中的一些热点(如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能力等)。应用伦理学部分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道德问题。作者根据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工作性质,拟将这一部分分成四个专题(科技伦理、媒体伦理、行政伦理和教师伦理)进行探讨。《伦理学理论与应用》是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及科研的阶段性成果。《伦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写作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采用系统讲解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之外,课程组还通过“爱智学社”这个学生社团,拓展课程内容,每学年为学生举办四到五场关于伦理学的系列讲座,《伦理学理论与应用》的框架结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充实的。
-
人生必修范基公 著《人生必修:孝道十八课(插图版)》是作者近年来致力于孝道研究、讲学成果集粹。全书分课程篇和案例篇两个部分,图文并茂。课程篇共设十八课,每课包括选自《孝经》、《论语》等国学经典中的孝道语录、作者研究孝道的演讲稿、孝行实践选题、孝行感悟日记(读者自己写)四个版块。阐释了孝道教育的意义、功能、内容和教育的途径、方法。倡导“学一条语录,做一件孝行”,贯穿“知行统一”的教育观。案例篇收入了北京国子监中学、北京二中、一一九中学、西二旗小学、北锣鼓巷小学、四海孔子经典教育培训学校、大成经典幼儿教育机构及东城区妇联开展孝道教育活动的做法,实际操作性强。用图画阐释孝道是《人生必修:孝道十八课(插图版)》的一个亮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编排在课程篇中的《十八孝行图》揭示,培养孝行要从为父母洗脚、梳头、盛饭等细微处入手。案例篇中的21幅儿童画是北锣鼓巷小学孝道教育绘画作品精选,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把他们的孝行实践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会心一笑之余慨叹孺子可教!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初稿完成后,即由北京东城妇联率先刊印成德育读本,并在社区成功进行了试点。以上单位先期把孝道引入德育教学活动的经验,对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进行孝道教育和青少年自我修身都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
二十四不孝康乾 著《二十四不孝(TAXI夜话)》“百善孝为先”是古代中国的普世伦理观;同时,古代人对于普及这种美德的教养手段,也做了传播“二十四孝”故事这种最佳的优选。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用来做少年儿童的启蒙教材、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了《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建筑物和手工艺品上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随处可见二十四孝题材的精美图案,孝道的普及和弘扬成效极大。如今,《二十四不孝》的作者康乾继承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并用二十四个不孝的故事做为素材对照显示“孝”的光辉圣洁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