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道德心理叶湘虹 著 李建华 编伦理学作为经典的人文科学在现代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特的社会功能。伦理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使人格高尚起来。伦理学也可以推动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因为它能提供有实用性的人文知识,能营造一个有助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不过,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框定终极意义或规范价值取向,为人类生存构建一个理想精神世界,却是伦理学更为重要的使命。伦理学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关怀,对人的精神理想的守护,对精神彼岸世界的不懈追求,使它与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或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独立性,从而可以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进程起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人文精神力量。这样一种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的人文精神力量,将有助于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符合人类的要求和造福于人类,从而避免它们异化为人类的对立物去支配或奴役人类自身。
-
播种品德收获命运陈延斌 aft《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从公民素质养成的角度系统研究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和养成问题。作者陈延斌总结和研究了国内外的经验和具体做法,并根据新时代的特点,提出了系统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教育环节和目标,对我国先行的教育体系、教育体制、教材体系、教育方法、社会环境建设等等诸多相关环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养成问题提出了整套操作性很强的建设性意见。
-
荣誉法则(美)奎迈·安东尼·阿皮亚 著,苗华建 译道德进步是如何发生的?社会是如何摒弃那些长期沿袭的不道德习俗的?在《荣誉法则》-书里,奎迈·安东尼·阿皮亚探讨了一个长期受到忽视的改革动力。阿皮亚审视了以往道德革命的实例,并且对当代反对残忍习俗的运动作出描述,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理性、道德或者宗教都不足以推进社会的改革。只有在不道德习俗与荣誉发生冲突之后,不道德习俗才会最终消亡。阿皮亚在《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的开始部分,以极其丰富的细节,描述了英国贵族阶层那个生死寻常的世界;长达几个世纪以来,英国贵族相互发出挑战,以决斗方式解决问题,阿皮亚回顾了那个世界里最后的重要决斗事件之一,即发生在当时的英国首相与一位性情古怪的伯爵之间的决斗,进而描述了一个处于剧烈变革之际的社会环境。把视线转向世界的另一面,阿皮亚描述了中国缠足习俗的终结过程。尽管中国皇朝试图禁止缠足习俗,但是,这一习俗依然盛行一千余年,不过,其终结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阿皮亚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充满纷乱的历史时期,论证了习俗的变迁并非源于自上而下的法令,而是源自古时已有的荣誉的力量。阿皮亚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展示了与荣誉相关的诸多思想,这些思想促成了历史上最重要的道德革命的发生,这些迅速形成的社会共识,曾经导致英帝国废止奴隶制度,呼唤普通男女积极投身废奴运动。然而,他的兴趣并不局限于对史实的描述。阿皮亚注意到,尽管受到宗教和道德的谴责,但是,在巴基斯坦等处仍然盛行可怕的“荣誉谋杀”习俗,终结这一可怕习俗的方法之一,就是唤醒集体性的荣誉感与耻辱感。阿皮亚拥有讲述故事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严谨态度,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探讨了与道德相关的问题。从满人废止中国古已有之的缠足习俗,到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伦敦与废奴运动领袖们的会晤,《荣誉法则》-书揭示了道德革命是如何获得成功的。《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是2010年《纽约时报》特别推荐的100本最佳图书之一,《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2010年度图书之一,《独立报》评选的2010年圣诞节图书之一。
-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十讲王立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十讲》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作者依据目前该学科专业领域在原理研究和建设中确定的理论框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内容编排上力图体现伦理学的现实价值和实用功能,在内涵和表述形式上实现了一般陈述和再研究的统一;最后一讲系统归纳了毛泽东道德思想。
-
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陈文 著在近代伦理道德变革史上,从戊戌到五四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上激进的革命家,对人的现代化这一近代重大的历史课题极为关注。他们在近代社会伦理思想变迁中的守旧与创新,为我们考察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的沿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选取了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期间在近代伦理思想变革过程中做出积极探索的六位思想家,试图对他们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以管窥时代典型人物身上近代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坷坎不平的历史道路,以及近代中国在人的现代化历程中的多舛命运。
-
秦国责任伦理研究王兴尚 著作者认为,一切有伦理取向的行为,都受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准则支配,一是信念伦理,二是责任伦理。周文化主要是信念伦理,它的基本内容是天命信仰、德性精神、礼乐象征体系。秦文化主要是责任伦理,其信仰前提是五帝信仰与泛神禁忌,其哲学基础是以法家为主的诸子哲学。秦国责任伦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其一、秦国责任伦理主体本质:生存意志、计算理性、组织理性;其二、秦国责任伦理责任目的:“霸”、“王”、“帝”的国家公利主义;其三、秦国责任伦理的手段:法、术、势管理体系;其四、秦国责任伦理原则:“壹”、“忠”“廉”等伦理规范。新文化运动以来,随马克思主义引进的共产主义伦理实质是一种信念伦理;随理性、科学、民主精神引进的西方伦理实质上是一种规范伦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建设中如何借鉴秦人的责任伦理,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秦国的责任伦理体系研究,对于现代工商企业组织的法人治理责任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现代政府科层制管理的问责制等责任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
-
全球治理中的伦理熊文驰 等主编《伦理与国际事务评论(第2辑):全球治理中的伦理》围绕全球治理中的突出伦理问题、尤其国际合作机制当中的正义问题作出深入探讨,具体研究内容将涉及非正式机制与全球福利问题、全球治理中的跨国倡议网络有效性问题、全球治理制度的合法性问题、国际遵约问题、全球不平等与国际机制问题。此外,《伦理与国际事务评论(第2辑):全球治理中的伦理》收入的研究论文讨论了国际伦理学科发展路向与方法论问题,如现有国际伦理研究综述、英国学派的伦理取向、伦理与思想史研究之关系、学术研究中的知性诚实问题等。
-
仁学与符号学李幼蒸 著《仁学与符号学:通向人文科学之路》是国际著名符号学家、旅美独立学人李幼蒸先生的一部散论兼随笔性质的文集,主要论述作者所提出的奠基于符号学方法论之上的“新仁学”理论创想。作者认为,为了厘清国学的知识架构并萃取其中可资积存和传承的菁华,非常有必要对“儒学”和“仁学”作一个学理性的区分,这一区分旨在将后者植根于未受王权政治浸染或自绝于王权政治的纯净的民族血脉之中,这样才使之保有原发性的民主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正是基于“仁学”的这种精神特质,以之作为思维运行的场域,便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普适性,能够直达于现代科学话语之内。故此,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仁学”才可以与西方现代符号学融通互摄,建构出一种适用于当前语境的“新仁学”。《仁学与符号学:通向人文科学之路》还散论到符号学与电影、历史学、西方哲学等的关系,内容繁复,蕴藉宏深。
-
中国道德文化与世界道德前景申建为 著人类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看似柳暗花明,渐入佳境,实则危机四伏,生态危机和道德危机同时出现。我们建设的是天堂之城,如果不懂得平衡和内敛,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走进地狱之门。道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灵魂,要拯救人类,唯有向中国的道德文化寻求解决之道。唯有道德文化,唯有真理道德带给人类一线曙光,人类的智慧和理性应该认清并坚持真理道德。
-
了凡四训(明)袁了凡 著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处理透彻,生动感人。因此,自明朝以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被广大父母视为教育儿女的好教材。对于现代为人父母者和青年学子来说,也是一本言传身教的良好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