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仁学与符号学李幼蒸 著《仁学与符号学:通向人文科学之路》是国际著名符号学家、旅美独立学人李幼蒸先生的一部散论兼随笔性质的文集,主要论述作者所提出的奠基于符号学方法论之上的“新仁学”理论创想。作者认为,为了厘清国学的知识架构并萃取其中可资积存和传承的菁华,非常有必要对“儒学”和“仁学”作一个学理性的区分,这一区分旨在将后者植根于未受王权政治浸染或自绝于王权政治的纯净的民族血脉之中,这样才使之保有原发性的民主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正是基于“仁学”的这种精神特质,以之作为思维运行的场域,便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普适性,能够直达于现代科学话语之内。故此,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仁学”才可以与西方现代符号学融通互摄,建构出一种适用于当前语境的“新仁学”。《仁学与符号学:通向人文科学之路》还散论到符号学与电影、历史学、西方哲学等的关系,内容繁复,蕴藉宏深。
-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龚耘,杨玉荣 等著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合理因子,有利于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健康发展,铸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这一点,已在当代实践中被反复验证。如“无信不立”传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五伦互动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等。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光大这些优良传统,我们才是真正地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才是真正的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也才能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十讲王立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十讲》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作者依据目前该学科专业领域在原理研究和建设中确定的理论框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内容编排上力图体现伦理学的现实价值和实用功能,在内涵和表述形式上实现了一般陈述和再研究的统一;最后一讲系统归纳了毛泽东道德思想。
-
诚明录、笃行路、家庭伦理演讲稿朱允恭 等主编本书收录《诚明录》《笃行录》《家庭教育演讲录》和《家庭六步教育》。凤仪先生认为,道是行的,德是做的,要身体力行、正心做德才能化秉性、去习性、圆满天性,其理论完全从躬行实践中得来。三界、五行、四大界,是其学说的主体,指明了人生的正路与人生的归宿;伦理家道,死心化性,是其学说的重点。阐明了尽人合天,了凡入圣的至德要道。本书告诉人们,人生究竟的真义是什么,人生什么是真正的苦,什么是真正的乐,苦怎样能解除,乐怎样能得来。语言质朴天成,非常契合现代人的根性。本书2009年曾出版繁体竖排本三册,广受好评,现合为一册并改为简体横排,更便于阅读。
-
荣誉法则(美)奎迈·安东尼·阿皮亚 著,苗华建 译道德进步是如何发生的?社会是如何摒弃那些长期沿袭的不道德习俗的?在《荣誉法则》-书里,奎迈·安东尼·阿皮亚探讨了一个长期受到忽视的改革动力。阿皮亚审视了以往道德革命的实例,并且对当代反对残忍习俗的运动作出描述,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理性、道德或者宗教都不足以推进社会的改革。只有在不道德习俗与荣誉发生冲突之后,不道德习俗才会最终消亡。阿皮亚在《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的开始部分,以极其丰富的细节,描述了英国贵族阶层那个生死寻常的世界;长达几个世纪以来,英国贵族相互发出挑战,以决斗方式解决问题,阿皮亚回顾了那个世界里最后的重要决斗事件之一,即发生在当时的英国首相与一位性情古怪的伯爵之间的决斗,进而描述了一个处于剧烈变革之际的社会环境。把视线转向世界的另一面,阿皮亚描述了中国缠足习俗的终结过程。尽管中国皇朝试图禁止缠足习俗,但是,这一习俗依然盛行一千余年,不过,其终结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阿皮亚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充满纷乱的历史时期,论证了习俗的变迁并非源于自上而下的法令,而是源自古时已有的荣誉的力量。阿皮亚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展示了与荣誉相关的诸多思想,这些思想促成了历史上最重要的道德革命的发生,这些迅速形成的社会共识,曾经导致英帝国废止奴隶制度,呼唤普通男女积极投身废奴运动。然而,他的兴趣并不局限于对史实的描述。阿皮亚注意到,尽管受到宗教和道德的谴责,但是,在巴基斯坦等处仍然盛行可怕的“荣誉谋杀”习俗,终结这一可怕习俗的方法之一,就是唤醒集体性的荣誉感与耻辱感。阿皮亚拥有讲述故事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严谨态度,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探讨了与道德相关的问题。从满人废止中国古已有之的缠足习俗,到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伦敦与废奴运动领袖们的会晤,《荣誉法则》-书揭示了道德革命是如何获得成功的。《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是2010年《纽约时报》特别推荐的100本最佳图书之一,《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2010年度图书之一,《独立报》评选的2010年圣诞节图书之一。
-
播种品德收获命运陈延斌 aft《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从公民素质养成的角度系统研究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和养成问题。作者陈延斌总结和研究了国内外的经验和具体做法,并根据新时代的特点,提出了系统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教育环节和目标,对我国先行的教育体系、教育体制、教材体系、教育方法、社会环境建设等等诸多相关环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养成问题提出了整套操作性很强的建设性意见。
-
激扬家声周俊民 著《激扬家声: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概览、孝悌为立家之本――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内涵之一、勤俭持家之道――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内涵之二等。
-
治世的至理陈继红 著《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试图立足于“分”这一视角对先秦儒家治世之道进行解读,从本原性意义上反思“价值合理性”的问题,并以之解释传统社会何以有“超稳定结构”。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情状,在对“分何以能行”这一重大治世问题的应答中,先秦儒家设计了一整套伦理价值体系,即“分”之伦理。《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通过对天人关系理论、人性理论及其人群理论的三维解读,从道德哲学的高度阐释了“分”之合理性依据;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了“分”在先秦儒家名分思想、人伦思想、伦理制度思想中的贯通之义,使“分”之伦理的内在逻辑脉络得以明晰;最后,以一种宏观的视角阐释了先秦儒家由“分”而“和”的伦理重构思路。本书认为,深入解读先秦儒家“分”之伦理,有助于我们结合中国当代的现实,深入思考秩序、和谐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
乡土伦理治理赵炜 著乡村,是传统社会最为普遍的社会生态。家族,是政治秩序与社会秩序在村落界阈中的结合点。《乡土伦理治理:传统视阈中的家与国》立足于政治学、伦理学、乡村社会学等多维视角,揭示乡村社会以家族力量为轴心、以伦理机制为肌理的自我调控与运作,如何在国家政权不在场的情况下维持一种稳定的村落社会生态,进而构成一个统一帝国庞大而分散的社会基础 在家族、国家、国家与家族三个层面上阐释乡村伦理、家族机制与传统社会帝国政治之间的相互关联,揭示乡土之上的家国之道。
-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向玉乔 著《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以探讨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合理性危机为逻辑起点,对后现代伦理学在西方的发展脉络、所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主要是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家的伦理思想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为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专著,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对“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中的道德”、“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幸福观”、“当代美国哲学家的正义理论”、“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伦理观”、“西方应用伦理学的应用性”等内容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