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一生的忠告(英)查斯特菲尔德 著,张智萍 编译人年轻的时候,总认为时间很多,于是就大把地浪费时间,一点儿也不心疼。这种心态就像那些有钱人不知珍惜财富,经常大手大脚地花钱一样。可是,等到他们发现财富散尽的时候,大错已铸成,追悔莫及。高效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而方法恰当则是提高做事效率的有效手段。做每件事都要讲究方法,而且坚持到底,不可半途而废。建立在牢固基石上的品行才会坚实,否则品行大厦一旦坍塌,就一定会砸得你头破血流。即使你现在还是个年轻人,也应该严于律己,因为只有在年轻时懂得严谨、自律,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出良好的品行。
-
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王达敏《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基督教、文艺复兴、俄罗斯“新精神哲学”、存在主义、世俗和生命伦理等人道主义理念一路梳理过来,对照评析了陆翎、鲁彦周、刘克、张弦、张贤亮、戴厚英、苏童、贾平凹、余华、韩天航、方方、严歌苓等代表作家和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因素以及演变趋势,在热情并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其与世界大师经典中的人道主义理念的差异。指出:同情是人道主义的逻辑起点。同情是人类的高贵情感,它不仅要施爱施善于弱者、受苦受难者、被侮辱被迫害被冤屈的不幸者,还要引领他们超越“此在”的困境而走上精神发展之路。惟其如此,同情才具有超越性,才能作为人道主义的本源性、正极性和普世性的价值观念。
-
德性、修辞与政治哲学(美)特西托勒 著,黄瑞成 译 刘小枫 编晚近以来,西方学界对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兴趣复兴引人瞩目。尤为引人瞩目的是,这种复兴并未局限于单一的思想流派,而是同时出现在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领域中又有许多不同视角。且不论这些著述中的大多数质量如何,事实上此类著述没有完全摆脱对学科的非亚里士多德式割裂,这种割裂正是现代学术的特征。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研究,固然时有过人之论,但特点是缺乏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由以提出的政治维度的深入评价。相反,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的上乘之作,几乎无一例外地聚焦于《政治学》(Politics),以至于忽视了他的伦理学论著。尽管这种专门化有其合理需要,但仍需要一种研究以发皇亚里士多德将其思想的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体的独特方式。在亚氏三部伦理学作品中,《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问题至关重要,它一开始就主张,伦理学研究只是更大的政治科学研究的一个部分。本书作者打算通过表明《尼各马可伦理学》——如亚里士多德本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致力于评价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严密无间之特质。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专注于研究指导《尼各马可伦理学》实践目的政治关切与潜在的哲学视角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一视角只对最有心的读者才表露出来。汉语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以《形而上学》为显学,《政治学》与诸《伦理学》全然以《形而上学》视角为统摄,或基于卷七,或基于卷十二,即所谓哲学的视野和神学的视野,固然此不失自新柏拉图主义以来的家法统绪,但自施特劳斯于国内开派以来,政治哲学的视野在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上还是付之阙如。本书的出版,当是汉语学界第一本原汁原味引进的政治哲学视野的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这个视野将对亚里士多德的探索更好地拉近到希腊古人的德性追求的世界,在那里没有如今严格窒碍的学科研究的界限,而是一以贯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固然天下小为希腊之城邦世界,然亚历山大的帝国已经隐然于亚氏的身后,接着还会有罗马那寰宇下的帝国。
-
伦理学与教育政策(美)肯尼思·A.斯特赖克,(加)基兰·伊根 主编,刘世清,李云星 等译《新视野教师教育丛书·当代教育伦理学译丛:伦理学与教育政策》于1978年初版,2010年再版,是R.S彼得斯主编的“国际教育哲学文库”中的一本,也是美国教育哲学界知名学者的经典作品合集。虽然该书关注的是西方当代教育领域中的政策议题,但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本教育哲学方面的著作,因为无论从讨论的内容还是讨论的方式来看,均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这些政策主题及其核心概念进行的规范研究。这本书中的诸多文章都是由美国教育哲学界的知名学者撰写,集中讨论了自由与大学,学生权利,自治、自由与学术教育,平等与多元主义,技术与工作等五个方面的主题。这些探讨既与教育哲学中经常受到关注的概念,如自由、权利、平等、文化多样性等紧密联系,也与自由、权利、平等、文化多样性等概念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制度背景与政策辩论密切相关。在此意义上,《新视野教师教育丛书·当代教育伦理学译丛:伦理学与教育政策》对于教育政策制定者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如果对政策议题中的核心概念及其价值有着一定的理解,将更加有利于从教育理论研究中汲取营养,促进教育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
朱光潜人生感悟朱光潜 著如何面对这不完美的现实环境?生活中的烦闷该怎样超脱?将美学思考浸透整个生命的美学大师朱光潜,以亲切流丽的文字引导你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在有限的世界中做自由人。
-
易理乾坤陈阳 著在经典的浩瀚群峰中,《易经》坐落在智慧女神的天堂里,是中华文化的家。《易理乾坤:仰之弥高传之弥久》是早些年陈阳学习《易经》的感悟。我把它们以散文的笔法表达出来;希望与您,亲爱的朋友们,分享心在天堂的幸福。当然,《易理乾坤:仰之弥高传之弥久》仅仅是一家之言。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体通十面”的《易经》智慧海中,《易理乾坤:仰之弥高传之弥久》充其量不过是对其中一滴海水的光线折射而已。
-
我的人生哲学梁漱溟 著梁漱溟是现代中国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坚持独立思考,特立独行,表里如一。人们在服膺他的思想的同时,尤为钦佩他的人格。梁先生一生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著作,其中多关涉人生和社会问题,一般大众往往无力遍读其著作,对他研究的问题和学问也不能一一涉猎。《我的人生哲学》则是一个能够简要而准确地反映其人生哲学的读本。《我的人生哲学》选入的是梁漱溟人生哲学专著之外谈人生感悟的小文章,大致分为对人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对人生具体问题的看法、对人生角色和时段的看法四个部分。一般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梁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悟人生真谛。
-
撒旦之死安德鲁·戴尔班科 著,陈红 等 译 聂珍钏,王松林 编《撒旦之死:美国人如何丧失了罪恶感》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批评家和文学评论家安德鲁·戴尔班科发表于1995年的一部“民族精神传记”。该书以美国文学经典为线索,围绕美国社会在过去三百年间所经历的对罪恶的认识的改变,揭示了美国文化所遭遇的宗教及道德的堕落。但与大多数探讨此类问题的书不同,本书作者并没有去关注上帝这个美国人宗教信仰中菩与正义的始源,而是另辟蹊径,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对立面——魔鬼撒旦身上。作者试图以自己对罪恶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唤醒美国人的道德危机意识,而他在书中提出的众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同样适用于其他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打破思想惯性,反思社会现实。《撒旦之死:美国人如何丧失了罪恶感》作为原作的译著,准确传神地展现了原作者的精妙文采和深邃思想,必将给我国广大读者带来深远的思想启迪。
-
大师谈人生季羡林,胡适,梁漱溟 著,季羡林研究所 编《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先生谈人生的杂文集。季先生以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理解,谈了对人生的看法。季先生书中所谈,涉及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怎样看待个人命运、怎样做人与处世、什么是成功、什么是礼貌、怎样交朋友、怎样对待毁誉、怎样对待压力、什么是孝道、怎样认识老年、长寿之道、怎样看待衣着款式、什么是人的素质等问题,论说活泼、生动、道理深刻。《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为了更加切合书稿主题,重新拟定了个别文章的题目,以使论题更加突出。为了增加读者阅读兴趣,每篇文章选取一段精彩文字,置于该文篇首。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不影响语意的前提下,对文章中的异体字,按照现今通行规范予以统一。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书稿,增加了注释。出注的范围是:文章背景介绍,明显与现今通行译法有差异的外国人名。一般读者难以理解的方言俗语。由于现代互联网非常发达,对于一些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查到的人物,不一一注出。《我的人生哲学》:《我的人生哲学》选入的是梁漱溟人生哲学专著之外谈人生感悟的小文章,大致分为对人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对人生具体问题的看法、对人生角色和时段的看法四个部分。一般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梁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悟人生真谛。梁漱溟是现代中国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坚持独立思考,特立独行,表里如一。人们在服膺他的思想的同时,尤为钦佩他的人格。
-
放下即为快乐关伯伦 著《放下即为快乐》是香港关伯伦先生所著,要结快乐的果,“放下”是大前提。人生一时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一生都将永远不快乐。人生有时显得很沉重,那是因为我们有太多负担放不下。只要懂得放下,心灵能自由,心境能开朗,喜悦就会马上出现。“放下”的真谛是什么?需要怎样“放”下呢?如何“放下”,才能得到“快乐”?作者关伯伦先生,学识渊博,他活用佛家、哲学、心理学,以至《圣经》的智慧,以精简、有趣的方式,深入探讨了“放下”这课题。在书中,他引用大量的佛经和哲理故事,说明他对“放下为乐”的看法和观点,当中又汇集了他自身的丰富经验,以及中西学者的宝贵意见,并穿插了不少佳言美句,作辅助论述,令本书看起来轻松易明,又务实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