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道德标准与社会进步李来群,等 编《道德标准与社会进步》是一本讨论、研究道德标准的书,也是一本讨论、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书。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道德理论内部相互冲突、互相矛盾,远远落后于我们的社会发展。对于许多概念模糊的道德价值观,正是笔者思考和试图解决的问题之一。《道德标准与社会进步》试图阐释道德标准的内涵、外延、本质及现实意义等颇具争议的一些问题,为个人发展、乃至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谏言献策。
-
道德的社会心理维度李建华 著人类道德生活,不仅需要道德知识、道德理论的扩展和构建,更需要道德的认同与内化。道德内化是所有道德教育、培养的最高目标,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本质基础。当外在的道德规范成为个人的品德和人格,道德行为才能从依据外在情景的或然性行为转化为具有独立性的稳定行为。道德内化的程度则主要依赖于道德心理的形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心理是人们对于道德知识、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文化的心理反应,其过程主要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部分构成。道德心理的形成对于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塑造完满的道德人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的道德心理机制将有助于道德主体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现体系,培育持久的道德行为动机。
-
道德心理刘玉梅 著 李建华 编伦理学作为经典的人文科学在现代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特的社会功能。伦理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使人格高尚起来。伦理学也可以推动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因为它能提供有实用性的人文知识,能营造一个有助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不过,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框定终极意义或规范价值取向,为人类生存构建一个理想精神世界,却是伦理学更为重要的使命。伦理学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关怀,对人的精神理想的守护,对精神彼岸世界的不懈追求,使它与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或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独立性,从而可以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进程起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人文精神力量。这样一种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的人文精神力量,将有助于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符合人类的要求和造福于人类,从而避免它们异化为人类的对立物去支配或奴役人类自身。
-
道德修养应该注意的误区王可 著人类是群体生存的高级动物,在群体的生活与生产中,离不开合作与交往,道德修养是人类人格健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走出青少年在道德修养中的误区,创造美好、快乐的校园学习生活,对健全青少年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修养应该注意的误区》从实际生活出发,指出了青少年在道德修养方面常犯的错误,并提出了正确的建议,是一本青少年朋友不可不读的好书。
-
转型期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于霞 著转型期的社会伦理秩序正在处于新旧两种伦理秩序的更替过程中,传统的伦理秩序正在逐步瓦解,而新的伦理秩序尚处于酝酿之中,所以这个时期的伦理关系非常复杂。韩非的伦理思想只有在这个转型的大背景之中,才能被准备地理解和全面地认识,其典型的意义也才能被凸显出来。虽然现代与春秋战国相去甚远,但同处社会转型期,伦理问题跨越了对空依然拥有诸多共通之处,这使得韩非的伦理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有了现实意义,也促使我们对它进行重新的审视和研究。
-
道德形而上学陶悦 著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杰出代表,也是最富思辨性与原刨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构建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在当代哲学界占有重要的位置。陶悦编著的《道德形而上学:牟宗三与康德之间》尝试将牟宗三与康德哲学的关系问题从牟宗三整个宏大的哲学体系中“剥离”出来予以研究。《道德形而上学:牟宗三与康德之间》在一个比较框架下展开,从牟宗三与康德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的比较,到二人阐述具体概念、具体问题的比较,再到理论旨归的比较,层层深入地予以梳理、剖析,力图全面深刻地揭示这两位哲学家之间的异同,并期望客观公正地评价牟宗三会通中西哲学的努力。
-
激扬家声周俊民 著《激扬家声: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概览、孝悌为立家之本――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内涵之一、勤俭持家之道――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内涵之二等。
-
治世的至理陈继红 著《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试图立足于“分”这一视角对先秦儒家治世之道进行解读,从本原性意义上反思“价值合理性”的问题,并以之解释传统社会何以有“超稳定结构”。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情状,在对“分何以能行”这一重大治世问题的应答中,先秦儒家设计了一整套伦理价值体系,即“分”之伦理。《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通过对天人关系理论、人性理论及其人群理论的三维解读,从道德哲学的高度阐释了“分”之合理性依据;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了“分”在先秦儒家名分思想、人伦思想、伦理制度思想中的贯通之义,使“分”之伦理的内在逻辑脉络得以明晰;最后,以一种宏观的视角阐释了先秦儒家由“分”而“和”的伦理重构思路。本书认为,深入解读先秦儒家“分”之伦理,有助于我们结合中国当代的现实,深入思考秩序、和谐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
乡土伦理治理赵炜 著乡村,是传统社会最为普遍的社会生态。家族,是政治秩序与社会秩序在村落界阈中的结合点。《乡土伦理治理:传统视阈中的家与国》立足于政治学、伦理学、乡村社会学等多维视角,揭示乡村社会以家族力量为轴心、以伦理机制为肌理的自我调控与运作,如何在国家政权不在场的情况下维持一种稳定的村落社会生态,进而构成一个统一帝国庞大而分散的社会基础 在家族、国家、国家与家族三个层面上阐释乡村伦理、家族机制与传统社会帝国政治之间的相互关联,揭示乡土之上的家国之道。
-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向玉乔 著《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以探讨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合理性危机为逻辑起点,对后现代伦理学在西方的发展脉络、所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主要是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家的伦理思想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为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专著,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对“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中的道德”、“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幸福观”、“当代美国哲学家的正义理论”、“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伦理观”、“西方应用伦理学的应用性”等内容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