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重新思考生命伦理中的知情同意Neil Manson知情同意原则已被视为医学与生命伦理的基石,但其制度发展却日趋烦琐和形式化,甚至异化成为医疗和研究机构规避法律责任的手段。本书作为当代学界反思知情同意制度之形式化和异化的代表性著作,摆脱了局限于知情同意讨论知情同意的狭隘性,摆脱了所谓知情同意保障“个人自主性”的思维定势,摆脱了聚焦于知情和同意而无视实际的知情和同意能力的“制度性虚伪”,而将知情同意置于哲学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思考框架、置于围绕知情和同意而开展的沟通交互活动中进行考察,由此形成了迄今对于知情同意最深刻和拥有影响力的论述。本书出版以来,被西方国家的研究者以及医学、生命科学、法律、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的从业者视为推荐阅读书。
-
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张任之本书立足于国际舍勒研究界,首次尝试在伦理思想史的大背景下,结合康德、胡塞尔和当代自身意识理论等思想,系统重构舍勒的现象学伦理学。全书基于对相关思想家的原著、部分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以及大量研究文献的仔细分析,着力展示了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在何种意义上是现象学的,以及这一现象学伦理学的系统形态。本书的上篇在康德、胡塞尔的思想背景下研究了舍勒的静态的、抽象的本质性现象学;下篇则在当代自身意识理论的视域中研究了舍勒的动态的、具体的人格现象学。而这两个方面分别构成了舍勒现象学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两个层次(质料先天主义和价值人格主义)的基础。根本上,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既包含以探寻价值的现象学-存在论本质为主要论题的现象学“元伦理学”,也包括以回答苏格拉底问题为任务的现象学的“规范伦理学”,前者奠基于静态的本质描述现象学,后者则奠基于动态的人格现象学。“元伦理学”构成了舍勒质料价值伦理学的基础,“规范伦理学”则代表着质料价值伦理学的最终归宿。从总体上来看,本书以现象学的元伦理学和现象学的规范伦理学两个视角来看待舍勒整体的伦理学,同时,以静态和动态现象学的双重奠基来谈论舍勒质料价值伦理学的这两个部分,并系统概括舍勒现象学的基本理解、基本特征以及基本原则,这些都是在国际舍勒研究中首次做出的尝试
-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生态伦理维度研究陆树程,于莲,陆扬 等著本书以中国特色城镇化生态伦理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中国特色城镇化生态伦理研究的出场语境、理论基础及思想借鉴,构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生态伦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探讨了中国特色城镇化生态伦理的理念和原则、制度与规范,创造性地提出创建中国特色城镇化生态伦理信息网络平台、智慧生态城镇的设想,旨在对中国特色城镇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伦理追问,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中国特色城镇化生态伦理的学术著作。
-
洛克证据主义与信念的伦理学陈丽著本书系国内首BU专门论述洛克宗教哲学思想的著作。作者从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认识论原则和信念规范原则两个角度展开探讨,并分析其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历史影响,内容包括宗教认识论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洛克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证据主义和道义主义原则、信念的规范思想等。洛克的宗教认识论思想在西方哲学认识论及宗教哲学研究领域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所提出的信仰的理性规范原则成为18世纪之后的哲学家不可逾越的重大理论问题。
-
中国伦理学年鉴2021郭清香 编《中国伦理学年鉴》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伦理学年鉴》2011年在九州出版社创始,共出版了4卷。 自2015年卷始列入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改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伦理学年鉴2021》以2021年伦理学研究成果以及社会道德建设重大事件为基础,设定“特载”“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道德实践”“论文荟萃“学术动态”“伦理事件”等栏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2021年度中国伦理学研究的近期新动态和成果。
-
幸福之路(英)伯特兰-罗素,傅雷 译内容简介: 人生的旅途中总是经常遇到不快、忧郁、愤怒,遭受他人嫉妒或嫉妒他人,对社交活动感到由衷的畏惧等等妨碍人们获得幸福的因素。我们要想摒弃这种种导致不幸的原因,步入幸福之路,成功抵达幸福彼岸,是我们倾毕生之力都在追寻的东西。哲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既论及竞争、疲惫、忧郁、嫉妒、害怕舆论等不幸的因子,又在工作、情爱、家庭、闲暇诸领域带领读者找到幸福的方法,与我们一起跨越重重阻碍,修养身心,最终走上实现自我幸福的康庄大道。著名翻译大师傅雷经典译本,并加入大量注释全面提高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走上幸福之路的经典哲学与心理学著作。
-
中国现代性伦理话语付长珍《中国现代性伦理话语》是研究中国现代性伦理话语的专业学术著作,从现代伦理话语的出场转型以及其内部的逻辑等深入挖掘,论述兼及理论与实际,基本视域和中心问题。聚焦为“现代性中人的生存重构”,在反思中国现代性成长的复杂境遇中,讨论个体价值的生成发育问题,思考在资本与劳动的二元结构中,个体如何安顿自身的,如何夯实社会核心价值认同。以观念史为进路,考察近现代以来伦理话语建设的历史经验,构造有解释力和说服力的现代中国伦理话语。
-
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邓安庆《伦理学术》以交流伦理学研究为中心,展现最新的伦理学研究成果,构建世界性哲学平台,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探究当今世界的伦理秩序之重建提供一个自由对话和学术切磋的公共空间,促进中国伦理学术融入世界,也力将世上的“仁心仁闻”纳入中国伦理话语之中。本书为连续出版物,已经进入南大核心辑刊,在哲学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读者群体。本书的内容切合伦理学国际学术研究前沿,为中外哲学研究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
演化与创新汪丁丁本书为汪丁丁教授2021年出版的《情理与正义》的姐妹篇,内容同样出自他为北大国发院开设的EMBA课程,但完全不重叠。西方学者阐述的演化伦理学始终难以摆脱哲学的规范视角,而作者更愿意在科学的实证视角下阐述演化伦理学,故而,在浏览了西方文献之后,决定编写一部新的演化伦理学。在一贯的跨学科视角下,本书首先讲述地球的演化史与生命的演化史,其次是社会的演化与伦理的演化,尤其侧重于生命系统各层级各子系统的“内平衡态”。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的目前阶段,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20年,任何不从事创新的人类成员,以极高的概率将被机器智能取代。这意味着创新能力将成为每一个人的核心价值。有鉴于此,未来伦理学应是关于如何激发每一个人潜在创新能力的伦理学。于是在最后一讲,作者讲解了自己的“创新伦理学”。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演化、文化变迁,很大程度上是合作秩序的扩展问题,也就是说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乃至群体创造性的问题意识,都是“合作何以可能”,作者将这一伦理学原理表达为“合作伦理三要素”——承诺、宽容、正义,其中又以宽容最难获得。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伦理学彭柏林 著志愿服务,从伦理学的视角来说,是志愿者基于对志愿服务的伦理价值与意义的深刻认知与领悟,本着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出于理性自觉地为社会公益事业或者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或帮助的伦理行为。本书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发展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站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伦理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高度,依照志愿服务的伦理学界定、传统文化中的志愿服务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的共享伦理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的伦理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的伦理原则与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伦理评价体系的构建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伦理学的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