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 著这是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部作品,由15篇论文、笔记和评论组成。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致力于柏拉图作品的研究或者涉及柏拉图的作品。但是,只要仔细阅读这些片段,并重温其中援引的施特劳斯的早前著作,就会发现,这里的每篇作品都是针对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的研究,都在实现这样一种哲学探索,都是这样一种哲学探索的典范。
-
正德配天黄星 著所谓“先秦时期”,亦即中华有文明之发端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这一历史时间。就学术思想而言,我国先秦时期是诸子百家思想交流争鸣十分激烈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皆提出自己的不同学说。何谓儒家“君道”?简言之即“为君之道”,集中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主张。本书所致力于的“君道观”研究,实际上也就是我国身处不同历史分期中的人们对君道由何而始、君道何所尊奉,君道所行何之等一系列关涉君道的基本问题的权衡评判以及其中有无深意的探讨。探讨先秦儒家君道观,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先秦哲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修改完善而成的学术论著,采用哲学与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将儒家君道思想与先秦诸子相关思想相参照,广泛搜集和研读了先秦诸子经典文献中有关君道的论述,围绕先秦儒家君道理论,从君位传承、君权神授、以德配天、典制礼法、贤能辅佐、仁民教民六大方面展开系统而深入的梳理和探讨。(详见目录)
-
智慧瑜伽之光[印] 商羯罗 著,王志成,曹政 译《分辨宝鬘》相传由古印度思想领袖商羯罗大师撰写,以师徒对话的形式,集中阐释了吠檀多不二论学说的主要思想,是“印度最普及、最出名的吠檀多派不二论著作之一”。内容紧扣“分辨”的主题渐次展开,其主体是对作为众生(尤其是瑜伽修士)代表的“弟子”提出的七大人生和修行问题的回答及相应的修行指导:什么是束缚?束缚是如何产生的?束缚是如何持续的?如何从束缚中获得自由?什么是非我?什么是至上自我?如何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印度哲学研究专家王志成教授、曹政博士,积数年之功,将该书译成中文,并详加注释,成就了这本《智慧瑜伽之光:商羯罗的〈分辨宝鬘〉》,为印度哲学与宗教研究进一步夯实了文本基础,为数以百万计的瑜伽爱好者、习练者和修行者追寻更高、更美的生活打开了方便之门。
-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生成路径研究柯萌 著《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生成路径研究》旨在通过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生成路径的研究,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发展轨迹,以展现马克思思想的**性、科学性和理论智慧。首先深入探讨了传统西方哲学对于自由问题的求索,然后基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具体阐释了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在细致梳理了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生成路径后,深入总结了马克思对传统西方哲学自由观的继承和**,并阐述了现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分析了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自由理论的局限性,后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当代意义进行了论述。
-
明治时期日本人的对外认识熊淑娥 著本书立足“明治”这一时代背景,聚焦幕末维新、岩仓使节团的欧美考察、明治启蒙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等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深入分析日本人独特的文化心理,详细考察明治时期日本人为近代日本挣脱西方国际秩序束缚、取得与欧美国家平等国际地位的努力和实践,同时揭示其对外认识的特征与本质,进一步明确明治时期日本人的思维理路和逻辑结构,力图还原明治时期日本人的思想面貌。对于关心亚洲史与日本明治时期历史的读者,有一定的参考性。
-
德国观念论张汝伦 著德国观念论的特殊性在于,它将考察的目光从事实之处牵回我们自身,要求首先关注“对世界进行注视”这一行为本身。一系列的哲学问题正是在这种“注视”的过程中不断被构造起来的,它们本身并没有脱离于“注视—提问”这一系列理智活动之外的独立性,而我们与对象之间的多样性关系,以及这种种关系自身才是哲学真正的注视焦点。
-
塞涅卡道德书简[古罗马] 卢修斯·阿奈乌斯·塞涅卡(LuciusAnnaeusSeneca) 著,刘晴 译本书是古罗马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塞涅卡(Seneca)写给其朋友鲁基里乌斯(Lucilius)的信件(共124封)的中译本。中译参照的版本是拉丁语学者,理查德??莫特??格默里(Richard Mott Gummere)博士于1917年至1925年所翻译出版的《致鲁基里乌斯的道德书简》(Moral letters to Lucilius)。据考证,这批信件写于公元63年至65年,即塞涅卡逝世前不久。信的内容涵盖了作者以一名斯多葛主义哲学家的身份,对关于哲学、美德、死亡、学习、恐惧、享乐、财富等诸多议题的看法及讨论,涉及内容颇为广泛,体现了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很多主要理念,对古典西方哲学,尤其是斯多葛主义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
为什么世界不存在马尔库斯·加布里尔 著本书是波恩大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的一部大众哲学普及著作,作者从哲学史和日常经验入手,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他所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新实在论”哲学。作者指出,本书是严格地反对形而上学的。他所认为的“形而上学”,指的是所有试图从一个原则、一门科学中推导出一种整体世界图景的尝试。正因此,“世界”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现实事物于其中显现的各种意义场,以及存在于这些意义场中的自在的、现实的事物。
-
德国哲学谈话录阿兰·巴迪欧,让-吕克·南希 著,[德] 扬·沃尔克 编,蓝江 译“法德关系长期以来就是哲学关系。” ——让-吕克·南希 “各个哲学时代是不连贯的……对我来说,20世纪有一个法德哲学的时代。” ——阿兰·巴迪欧 阿兰·巴迪欧和让-吕克·南希,这两位当代欧洲极具影响力的法兰西思想家,在柏林畅谈对他们影响至深的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马克思,从阿多诺到海德格尔……这场交织着分歧与友爱的对话,不仅是德国哲学的极简入门,它更是一次哲学实践,引领读者重新迎回思想的活力。
-
现象学采撷余平,吴军,刘云飞,余恬婧 著在《现象学采撷——关于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死亡和诗歌的解读》的第一章,笔者试图跟随这位来自德国的大师,沿着他留下的足迹,去追思“真理”这个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在哲学生活中被追问了几千年的话题。以哲学的方式追问死亡问题也是在西方近现代哲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过程中,死亡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诸多现象学家都对死亡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多少与现象学在理论气质上为适合死亡问题的研究有关。现象学以“直接展示”和“直接指示”的方式对其所论述的现象加以描述,远避一切不加展示的规定活动。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将“死是什么?”的那个“什么”先打个括号,取而代之的提问方式是“死之情形如何?”,从而让我们有可能将死亡如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待,而非匆匆地将它作为某种现成的事件来铸型、观看。该书第二章选择海德格尔与舍勒关于死亡的论述和思想作为主要理论资源加以比较研究。两者的死亡思想乍看之下颇有相似之处,但细究起来舍勒赢得的东西并不以偏离或润色的方式保持于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中。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因为建立在其独特的生存论一存在论上,从而展现出了与舍勒完全不同的视阈和深度。荷尔德林的诗歌对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重要性已然众所周知。一方面,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的诗歌乃是向着未来开启的;另一方面,荷尔德林因以诗歌的形式思考着诗人和诗歌的本质而被海德格尔称为“诗人中的诗人”。该书的第三章分别以“照亮与隐匿——从《静夜思》中的明月与故乡意象谈起”和“海德格尔晚期哲学中四重整体概念”为切入点,对“诗人”和“时间性本身”进行了现象学的分析,进一步剖析了在海德格尔“诗一思”视阈下笔者对于存在之召唤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