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审美、交往、现代性刘利霞 著审美问题一直是社会批判理论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在社会批判理论中的位置经历了“核心-边缘化-重回中心”这样一个过程。维尔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与第二代批判理论家之间的过渡人物,其审美理论颇具特色,是在哈贝马斯之后重建社会批判理论的审美维度的重要尝试,试图将批判理论传统中的审美资源与交往理论结合起来,一方面用交往理论重构审美,另一方面通过审美反思交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批判理论的更新。本书试图在社会批判理论的语境中对维尔默的审美理论进行阐述和探讨,把握社会批判理论审美维度在当代的发展。
-
与哲学家谈快乐[法] 弗雷德里克·勒努瓦 著,李学梅 译本书源于作者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教学讲义,由最初口头授课的内容整理而成。作者在东西方哲学的基础上,以鲜活直白而又充满趣味的语言将快乐的秘密带入人们的心灵深处,快乐是有方法的,且通往快乐的途径有三种,在书中作者启迪人们,所谓完美的快乐是生命本身的一种深刻、积极和有意识的表达,它与生俱来,当我们辅之以智慧,那么我们就会区别于当下建立在消费主义和自我陶醉基础上的虚假的现代幸福观,进而获得真正深厚而持久的快乐。
-
大家小书 维也纳学派哲学洪谦 著本书是洪谦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的著作,首次出版于1945年5月。20世纪40年代是洪谦先生学术上活跃的时期,他系统全面地介绍维也纳学派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洪谦介绍了维也纳学派的科学观、哲学观、科学世界观和内部争斗,分析批判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康德的先天论、现象论和精神科学派,马赫的实证派和冯友兰的新理学,为逻辑经验论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本书系统扼要地介绍与评述了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原则和思想方法,阐发了该学派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了解维也纳学派的一部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的发展江怡 著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西方哲学家之一,在英美分析哲学的创立和发展中都曾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自20世纪晚期至今,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却少见维特根斯坦的身影,分析哲学家们很少直接从他的后期思想中获得思想资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表现出独特维度,即理解哲学的独特方式、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和描述问题的独特方式。这些造就了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在当代哲学发展中的独特位置,即思想清道夫的地位。
-
现实感[英国] 以赛亚·伯林 著,[英国] 亨利·哈代 编,潘荣荣,林茂,魏钊凌 译在《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主体的九篇文章中,以赛亚??伯林探讨了近三个世纪以来主导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观念,追溯重要思想潮流的兴起与流变,梳理出一条从康德主义经浪漫主义到民族主义的演变脉络。书中涉及许多主题,如历史中的实在论、政治判断力、艺术的责任等。伯林指出,好的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小说家具有一种相似的才能,能够洞察具体时刻的特质和微妙关系,这就是“现实感”。这些文章展现了伯林极度渊博的学识,富有洞见,文笔酣畅淋漓。“伯林文集”版按普林斯顿第二版增订,新增蒂莫西??斯奈德撰写的序言,以及伯林本人写的《伟大的俄国评论家:V. G. 别林斯基》《完美社会理论的终结》两篇文章,颇富阅读价值。
-
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 著“苏格拉底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就是苏格拉底在世时曾受到张扬理性主义的指控。从现代性问题出发,尼采再次对苏格拉底提出指控:由于苏格拉底犯了唯理主义的大错,才惹出了西方现代性,后者成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和漩涡的中心。据此,尼采宣布了苏格拉底这个历史“偶像的黄昏”。海德格尔未予审理就接过尼采的指控,并跟随尼采致力于回到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哲人……好些后哲人则跟着尼采-海德格尔步入后现代的黎明。 同样从现代性问题出发,施特劳斯通过重审“苏格拉底问题”驳回了尼采对苏格拉底提出的阿里斯托芬式的指控,并把现代性问题的指控转过来对准了尼采自己——现代性的三次浪头恰恰是西方哲人不再理会或不再能理解苏格拉底问题的结果。 通过重审“苏格拉底问题”,施特劳斯看清了现代性问题的深远本相,并由此找到了克服现代性方案的方案:回到原初的“苏格拉底问题”,而非奔向抛弃这一问题的后现代。就此而言,重审“苏格拉底问题”是施特劳斯一生学术的基本着力点。施特劳斯逝世后,其后学陆续刊布了不少施特劳斯的早期文稿和未刊讲稿,并结集出版:Thomas L. Pangle编,《古典理性主义的重生》(1989),迈尔编,《施特劳斯文集》卷一至卷三。然而这两个文集都没有收全施特劳斯生前发表过的所有文稿。本书致力于收集所有未曾结集的施特劳斯文稿,2008年初版收文14篇。2016年增订本删去2篇已归入施特劳斯相关文集的文章,另增补文稿15篇。本次在2016年“增订版”基础上新增9篇施特劳斯遗稿,对译文中的某些术语、个别译文有多处修订,是为第三版。
-
康德论人类尊严Oliver Sensen 著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人类尊严(human dignity)越发广泛地被当作人权论证的根据来使用。人们通常认为,这种“以尊严证人权”的观念源自康德的道德哲学,因为他主张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具有一种内在价值,亦即尊严。然而,本书的作者注意到,当代学者通常把尊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属性。通过一个词源学的考证,作者概括了历史上思维和使用“尊严”概念的三种范式,即贵族范式、传统范式与当代范式。其中,前两种范式都把“尊严”理解为“拥有较高的地位”,而不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属性。然后,作者指出,在康德的几乎全部著作中,他都只在前两种范式中使用“尊严”一词。康德既没有使用过当代意义上的尊严概念,也没有把它当作人权论证的根据来使用。因此,那种“以尊严证人权”的观念无法从康德哲学中获得支持。
-
牛津通识课[加] 巴里·斯蒂芬森(Barry Stephenson) 著,欧阳敏 译我们为何对着蜡烛许愿?人类需要意义,所以有了仪式。在象征生命诞生的这天,我们通过切蛋糕、点蜡烛等一系列特定的动作,为生活创造出独特的意义。 帝王为何需要登基仪式?仪式是集体认同感的来源,也是社会秩序的宣传方式。在登基大典中,仪式与神话合二为一。登基仪式向公众宣告了政权的合法性,从而获得认同、影响公众舆论。 饭局为何讲究座次?仪式具有培养遵从和得体举止方面的作用。尽管这些仪式对个体有一些压制,但这些仪式已经成为社会规范,会做这些仪式的人就能够在一些关键场合表现自我,快速融入集体。 翻开本书,看仪式如何创造人生意义、影响公众舆论、生成社会规范!
-
早期希腊哲学[英] 柏奈特(John Burnet) 著治古希腊哲学,难的或是前苏格拉底时期,因为那时的哲学家大多没有专著,流传下来的都是语录残篇,如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柏奈特的《早期希腊哲学》,不仅是英语学界该领域而且至今仍是为基础的一部文献汇编和研究著作。此书既包括了前苏格拉底主要哲学家著作残篇的英译,也对其作了简明的系统考证、解说和研究。此书,国内已有学者在翻译。该书1892年首版,1908年二版,1920年三版,1930年的第四版成为经典版本。本次即影印Macmillan出版公司的1930年版。
-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著,[英] 罗斯 译20世纪初,Ross主持《亚里士多德全集》牛津版的英译,该项目从1908年一直延续至1952年,共12卷。1908年,Ross英译的《形而上学》作为全集的第八卷率先出版。1924年,Ross完成其历史性著作《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带有导论和解说的校订文本》,该书达1100多页,对《形而上学》的古希腊语文本进行了精细的校勘和注释。1928年,Ross依自己的校勘成果,对1908年的英译本进行了修订,本次即影印牛津大学出版社1928年版。